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5):51-56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精神修养的不懈追求,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鲜明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继承修身思想的精华及合理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血肉和源泉,进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和合”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合"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原则,它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凝聚、协调、价值整合的功能。在当代弘扬中华"和合"精神,一要履"和",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二要行"礼",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三要执"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度"。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 发展,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弘扬。具体说来,“一国两制”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体现了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时 代价值,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 对统一的追求,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理想模式产生共振效应,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 概,集中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精神,让中华和合文化大放光彩;“一国两制”对一国四地全体人民福祉的 深切关照既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又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能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找到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 化和民族形式的最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论中华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亚文 《江汉论坛》2007,2(2):17-2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华古老的和合思想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概念,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导向和价值目标.那么,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究竟是什么?它与和谐文化建设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会焕发出如此巨大的时代魅力?这些都是我们在重新探讨和阐释和合思想特别是在思考和研究和合思想与现时代的关系时需要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和合"是事物冲突融合的理想状态,精神和谐就是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和合"。社会主义精神和谐构建的关键是培养社会成员包容、共生、合作的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利他精神及自我牺牲精神。和合"仁学"伦理正是在这些方面为精神和谐的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6.
弘扬中华和合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弘扬和合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亚企业和合文化与全球文化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之一。中华和合文化动静皆宜,既能为企业这种市场经济基本单位提供指引,又能为解决全球文化冲突提供答案。东亚地区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深受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与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相违背的。和合文化为解决西方文化的不和谐困境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8.
和合认识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本体论的框架内探讨认识论,在人的生存中定位知识,把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体悟"天道"、修身养性的途径,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认识论特征,指出和合认识论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易传》的和合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传》和合思想的核心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和合的最高境界是人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其和合思想特征有四:一是主张阴阳尊卑有序的和合;二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和合的多样性并主张容纳多样性;三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和合的两端而主张追求中道,中道是阴阳和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四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的和合与不和合是并存的、互相转化的。认识和合,目的为追求人与天地合德;认识不和合,目的为居安思危,提高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可以理解为事物和谐、协调、平衡发展的状态.孟子学说中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和合""身心和合"和"人伦和合"."天人和合"是通过对天赋之德的体认,而达到的天人融洽之境;"身心和合"是将本心贯注于身,而达到的身心融贯之境;"人伦和合"是将内在之德扩充至社会人生,而达到的人伦和睦之境.孟子"和合"思想的特点是以德为枢纽,贯彻天人、身心和人伦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和合文化及其现实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遂 《兰州学刊》2008,(6):146-148,165
中国以儒道文化为主导的传统和合文化包含了人与自然观思想、社会治理结构观思想、统治执政思想、人际交往思想及个人道德修养思想等五大基本思想。和合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完整性及其思想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的文化形塑功能。和合文化具有形塑出温和、稳健、睿智、克己的和谐社会主体,形塑出和谐良性的社会治理结构与政治民主体制,形塑出互爱互助、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的和谐社会大环境等三大功能。和合文化将最终有助于形塑出和谐的社会关系,形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穿越文化"作为当下热门的大众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后现代语境中混搭现象的代表。尽管如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不断批判着的发展中,吐故纳新,仍然表现出对"穿越文化"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发言的合法性与阐释的有效性。通过马思主义的批判分析,"穿越文化"产生的原因得以解释,而其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因素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层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意义,主张针对种种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引导公民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魂、中体、西用"说是当代中国学者探索中、西、马关系问题的重要文化理论创获,同时在客观上为当代中国学界建立了一种基本乃至主导性的学术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指导性方针。"马魂、中体、西用"说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中国学者的文化担当意识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对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评价过低。其实五四时期的梁启超并不保守,他坚决支持文学革命并身体力行,是陈独秀、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同道;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资产阶级宪政理想,维护民主政体,同时不再仅仅把民主作为政体变革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新的伦理精神和人们应享有的自由权利的价值理想,他服膺科学精神,反对科学万能,主张科学与人文相协调,体现了对待科学的理性态度;他为引进新知识、传播新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在五四新知识界中无一人能望其项背。梁启超的言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内容完全合拍,他理应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五四新文化阵营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社会应该说是我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性探索,表明我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作者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袁贵仁 《河北学刊》2005,25(1):5-10
价值是指事物的意义,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样的事物是有意义的看法、观点、态度。研究价值观,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关系表明,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文论环境,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和谐理念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谐利益是构建企业和谐文化的根本基础;和谐管理是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产物和物质载体。太行山红色文化囊括了革命先辈浴血前行的功绩,更有燕赵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抵抗的事迹见证。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内涵转变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气质,从多个方向,多个层次发掘和拓展大学生的红色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