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略论民国中后期港粤边界的走私畸态(1930—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 ,香港始终是外国侵略者及私枭对内地进行走私的基地。至 2 0世纪 ,特别是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 ,国内外各种矛盾极为错综复杂 ,洋商利用香港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以转嫁危机。抗战爆发后 ,日本在香港设立据点 ,利诱私枭套取国统区重要物资 ,实施“以战养战”策略。战后 ,美国资本企图独占中国 ,对华进行大规模走私 ,港粤非法贸易达于失控局面。尽管历届中国政府不断进行反走私斗争 ,但囿于种种历史的局限 ,都未能有效地遏制住私枭的嚣张气焰 ,以致对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内地与香港签署的CEPA,不仅有助香港经济的尽快复苏,同时也影响到毗邻的广东经济的发展.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有助于粤港两地经济一体化;给制造业、服务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并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走私热潮.  相似文献   

3.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业已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和宪法.香港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香港同胞是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香港同胞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也是从长远与根本上保持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重要社会政治与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走私活动连绵不绝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突出的现象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遭受走私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堪与中国相比。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在英国为维护其对华鸦片走私贸易而发动的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开始的,又是在“无货不美,有美皆备” 的美货走私倾销中结束的,其间更有气势汹汹的日货走私肆虐其中。走私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认真总结中国近代反走私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反走私斗争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是反走私斗争的权利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构成国家主权的要件──被列强…  相似文献   

7.
香港新诗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尽管没有出现大师级的诗人和经典之作,但仍积累了自己的"香港经验":边缘地位,本土立场,中国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胜勇 《学术探索》2001,1(4):88-90
本文主要探讨清中期货币流通领域出现的失衡现象--"银贵钱贱"在道光末年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银贵钱贱"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入手,在对道光末年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情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加剧的原因.指出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加剧既是嘉庆初年以来因银圆冲击和鸦片走私引起白银大量外流情况的继续所致,但更主要的是在近代新的历史背景下,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从一个侧面论述鸦片战争及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9.
江峡 《江汉论坛》2012,(8):15-20
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国际核走私出现了两次高峰:一次是从1992年到1996年;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美国及其盟国曾力图与俄罗斯合作,防止核扩散与核走私,但收效甚微。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9.11"以后,国际核走私的势头不仅未得到遏制,反而成倍增长,已成为国际安全与稳定挥之不去的阴影。核安全是关系全人类的大事,国际社会必须在防止核走私问题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中国新诗脱离传统的轨道,本身便是由于"城市之光"的激活,但长期以来,城市并没有支配中国诗人的想像力.当代香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点不足.从"望乡"到"望城",从抒写"乡愁"到表现"城愁",香港的城市诗歌走过了一段从浪漫诗歌到现实诗歌再到诗歌现实的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独特部分.在"一国两制"语境下的香港文学,是全球华人写作最自由的地区.它从不与体制合作,没有被殖民地文化所同化,没有为殖民者服务的英语文学,没有政治上图书审查制度,特区政府也不制定作家应写什么不写什么的文艺政策,保持文学的独立性,是香港至今仍能成为两岸三地的"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使用代表着对一种身份的认同。语言是身份形成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在确认和维护身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身份制约着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文章对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1997-2009)中的语言政策进行定性研究分析,指出香港特区政府的语言政策在推广应用香港的"两文三语"的同时,参与塑造了香港人独特的身份;它建构了香港人身份的"中国性",也建构了香港人身份的"国际性"。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自1949年后开始走向分离,大陆左翼文学成为主流,台湾则为右翼文学所控制,只有香港这个"第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文章从"左"与右、 现代主义和通俗文学等三个方面讨论香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宋代香药走私贸易区域主要在沿海地带,参与走私的有商人、市舶官吏、权贵官僚、沿海民众等.丰厚利润驱使、东南亚诸国与宋代之间经济差异互补、市舶抽解博买过重等诸多因素促使宋代吞药走私贸易盛行.宋代政府试图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打击香药走私活动,但法令和制度的执行者往往成为破坏者,使打击香药走私的效果不佳.虽然香药走私对宋代经济社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在客观上又起到弥补合法贸易不足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和辛亥时期,香港都站在了中国历史的最前沿。在五四政治运动中,香港也同样响应,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上,香港却并没有追随内地,反倒致力于保护中国文化。1924年创办的《小说星期刊》,是香港的一个文白夹杂的刊物,历为香港新文学史所忽略,然而其中的新文学和旧文学都颇值得注意。本文主要讨论其"旧文学"部分。因其殖民地背景,香港"旧文学"可能具有我们所未加省察的现代性含义,可以给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表现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讴歌和赞颂他热爱祖国的业绩.(一)在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林则徐坚决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由于近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派遣大批船队到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的结果,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之流毒,从  相似文献   

17.
<正> 九龙海关的设立,应从广东海面上的鸦片走私谈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贸易合法化,1858年签订的《中英通商善后条约》对此的规定是:洋药(即鸦片)只准进口商在通商口岸销售,只有华商才能贩运至内地,但鸦片贸易合法化远未能杜绝走私.当时,这类走私的主要特点是;走私者多为华商,他们以港、澳为中心,用木船将鸦片运往非通商口岸,以逃避征税.对鸦片的征税,无论对清朝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宗数额颇大的收入.相比之下,地方所得要更多一些.据英人莱特在《中国关税沿革史》中提供的材料,海关所征进口税的总额是一百六十万两银子,而各省地方当局以厘金等各种名目的地方捐税所征得的总额则达二百  相似文献   

18.
香港英占初期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英文报纸--<华友西报>从1842至1860年间在香港出版,为研究此段历史提供了新史料与新视角.主要表现为:一、早期数次官民争执事件,它们包括"人头税"风波、英人人广州城、土地管业期;二、<华友西报>与香港史研究的开展;三、<华友西报>与香港英占初期的诽谤案,如黄墨洲交通海盗案、威廉坚控告案等.  相似文献   

19.
走私废物犯罪严重污染国内环境,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并冲击我国的废物管制制度,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走私废物犯罪的特点表现为犯罪主体多样化,且呈扩大之势;走私渠道以海上偷运为主;走私的地域呈蔓延之势;走私的废物以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为主;走私的有组织程度越来越高.打击走私废物犯罪面临的困扰表现为走私废物难以根治;打击合力不易形成;配套法律非常欠缺;鉴定机构选择两难.为此,应完善打击走私的法律体系;加强海关执法;整合执法资源;加强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20.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呈现"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格局.港澳法律制度虽然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单一制国家之下,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和不同程度的联系性,但毕竟是一国范围内不同法域的法律制度,分别体现了英美法风格和大陆法传统.因此,对"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各法域之间的相互借鉴,而且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