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丽芬 《南方论刊》2012,(8):109-110,108
根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发掘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价值,探索了以审美教学链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以音乐本身形式美一意境美和学生主体审美能力一审美理念为主线的平行审美训练法,以展示为纽带和审美为中介的循环审美教学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并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影响:首先是将构成审美文化产品意义的所有因素都转化成了“游戏”,从而实现了将伦理诉求等目的性的目标转换为“游戏”这种无目的的形式这一策略;其次,将“游戏”形式化、规范化,使得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审美期待,并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孙犁小说进行探讨、研究,说明孙犁小说在歌颂家乡、女性和平凡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并进一步阐明研究孙犁小说的美学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美的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小说不仅反映了作家所熟悉的崭新的人生形式,而且还探索、挖掘和表现了人生价值,在启迪人们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发展观的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9,30(3):80-82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其审美价值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崇高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语言的简洁美,富有时代感的现实美,与时俱进的创新美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内蕴没、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整体美五个审美要素论析唐宋词名句的构成,探讨名句的审美素质与审美特征,从审美的角度揭示唐宋词名句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美学中有独具火辣湖湘文化特色的“率性火辣美”现象,表现为审美标准上的强悍火辣美,审美情趣上的率性爽辣美,审美批评上的倔拗冲辣美。  相似文献   

9.
辛毅 《理论界》2007,(2):239-240
审美引导,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及社会生活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表演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感染性。它所唤起的美感比现实美更为强烈,对人的感染力最大。所以通过审美引导采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从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鉴赏现实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新闻理应包含求知、求美两种追求。但长期以来新闻与美无缘的观念弱化了新闻的审美追求,导致许多新闻作品平淡寡味,枯燥呆板,抽象空洞,千文一面。形象美是新闻审美的重要因素,采取包括文学手法在内的多种手段着力增强新闻写作的形象美,无疑是提升新闻作品审美价值,提高新闻作品可读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文艺为抗战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革命文艺发展目的,从反映工农兵群众的情感体验、坚持积极的健康的审美趣味、源于生活美又超越生活美的视角对文艺审美情感、文艺审美趣味和文艺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构建起毛泽东文艺审美思想的体系。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审美思想,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建疆“内审美”理论的提出与建构,是对审美历史中既有的、却又被遮蔽了的审美形态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立足于美学史的创造.内审美理论发现了审美的另一世界和中华美学的识别标志;在审美形态上突破了李泽厚的“悦志;;悦神”说;在审美本质上突破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在审美功能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救赎理论.内审美具有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上的普遍意义,是审美理论研究的新拓展和新境界,预示着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赵维贞 《阴山学刊》2001,14(4):77-79
从阅读课的特点出发,加强审美教育,使二者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轨迹为整体诵读,感知美;咀嚼语言,品味美;创设情境,体验美;展开想象,再造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确立看作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使对象具有了转化为美的可能性。是劳动实践使人获得了人的感觉 ,是实践塑造了审美主体 ,是实践造就了人的本质的多样性、丰富性 ,进而使人类实践创造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对象、事物不断地转化为美 ,同时 ,人们对美的发现 ,又使人的感觉和审美意识得以塑造和升华。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辐射 ,在时间空间上张扬  相似文献   

15.
肖双荣 《船山学刊》2006,(2):126-128
对于苍古之美的钟爱,体现出中国园林审美浓重的忧郁和还乡情调,这种独特审美心理的形成乃基于比德这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6.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 ,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 ,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 ,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 ,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 ,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 ,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 ,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各种教学均“含有美育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翻开语文课本,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审美对象,令人如行走于山荫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薰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平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在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散论     
美的形态在审美关系中形成。自然美是自然物中潜在的美的因素经由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转化而成。自然美的生成不能离开自然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功用意义。自然审美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