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岭以南地区(含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自秦朝设置三郡、迁谪戍卒屯守以来,汉族便陆续移居岭南,和当地的越蛮俚僚等族一道,共同开发祖国的南疆。秦汉是开拓的初期。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中原汉族大量迁入长江以南,也有一部份人进一步南迁岭南,形成汉族与岭南各土著族交错杂居,使岭南继续得到开发;但进展较迟缓。迄于隋代,“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当时的岭南地区交通偏僻、生齿不繁,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  相似文献   

2.
秦汉以来,桂北为中央王朝开发岭南的重要通道。从隋开始到唐宋,随着这一带政区建置的逐步完善,民族分布趋于稳定,各族同中央王朝的关系日渐密切。 1 六朝以来,桂北为“俚”、“僚”聚居之地。隋朝曾以极大注意,治理和稳定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3.
岭南是唐朝境内有关奴婢记载高度集中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文章详细地讨论了唐代岭南地区奴婢盛行的历史原因、奴婢的使用范围和作为一个特定社会阶层逐步走向萎缩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岭南区域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深刻变化。作者认为六朝以来岭南“夷獠杂居”的“溪洞”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和部族制、奴隶制的残余,是岭南奴婢问题严重的历史根源。作者还认为,唐朝中、后期在岭南所推行的一系列限制奴婢的措施,实际上也是岭南“溪洞”社会完成封建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汉人大量南迁,进入岭南地区,是古代民族迁徙中的一大历史趋势。其中,汉人大量进入广西东南部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试就桂东南早期开发中汉人迁入及其历史作用进行探讨。一、汉人迁入桂东南概况秦汉六朝时期,大量汉人陆续进入桂东南。其迁入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随征戍、宦仕进入桂东南。  相似文献   

5.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始终是中原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朝时,统治者尚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对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本文仅就唐朝对岭南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略作论述。一、唐朝对岭南地区的羁縻政策隋末,肖铣割据岭南,称梁帝,置百官。武德四年(621年),唐将李靖统兵灭肖铣,岭南始归入唐朝版图。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为其中之一,道下有州、县。“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提高中原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散杂居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民族学校少数民族生源不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较弱、少数民族师资力量有待改善、民族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应积极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调整民族学校布局、加强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学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历经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首先是解放后各少数民族得到真正的解放,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民族关系格局;其次是改革开以来,云南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民族关系新的格局和特点.深刻认识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现状,是我们处理好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7,(2):16-21
马援南征交趾是东汉时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然而史籍对其出发地点、行军路线均语焉不详。综合各种史料可知,马援此次南征,当是在晥城平叛之后。其行军路线乃是径直自晥城出发,溯江水而上,再循湘水、漓水至苍梧郡广信县;然后又顺北流江、南流江而下,沿海边陆路进入交趾地区,其道在十万大山以东以南;最后追击"二征"余党进入九真郡,南至胥浦等地。马援的军事行动限于交趾、九真二郡,并未深入日南地区。马援此次南征的路线,其在合浦入交趾之前皆是循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路线,马援所走的这条道路,是秦汉时期沟通内地与岭南、交趾等地区的常道,这样的选择,也与马援行军所要求的时效性、信息通达度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时期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旧有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焦点.而关于散杂居地区的快速发展及其与聚居地的差别、与汉族地区的巨大差距使得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经济发展下的劳动力二维流动构成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使城市和民族乡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岭南高僧、官僚士人及商人三个群体入手,简略考察了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的情况。笔者认为,六朝时期岭南的高僧有着流动频繁、重译经创寺而不重佛教义理探讨的特点;岭南的官僚文人热心佛教的较少,而岭南商人则由于在从事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最早接触佛教,对佛教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商人阶层信奉佛教,主要出于功利目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岭南地区传统的务实精神的影响,使涉足岭南的中外高僧难以长久停留,也使佛教在岭南地区难以向上流社会推进。  相似文献   

11.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12.
土家语山歌和咚咚喹 居住湘鄂西山区的土家族,在明清之前,“言语饮食,迥异华风”, “改土归流”之后,汉族大量迁入,由于民族杂居,经济文化交流,土家族“旧俗渐易,其与郡城大率相同”。现在土家大部分地区均使用  相似文献   

13.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一历史过程表现的汉文化的向南扩张,是以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为重要条件的.以元始二年(2)和永和五年(140)户口数比较,岭南七郡户口,增长率分别为户144.8%、口100.8%.当时的全国户口则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户-20.7%、口-17.5%).据有关记载,建武年间,交阯郡"西于一县,户已有三万二千".但是,永和五年文化中枢地区三辅郡级行政区的户数,京兆尹不过5.3万,左冯翊不过3.7万,右扶风不过1.7万.自秦代直至三国时期的北方向岭南的移民运动,得到中原王朝出于强化行政控制动机的积极倡导,而移民高潮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王朝政治影响力衰微的时期.实现汉文化向岭南扩张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并非汉王朝最高执政集团的积极策划、中原将士的军事远征或者地方长官的行政实践,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流徙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大量农耕劳动者将北方田作经验和生产工具乃至日常礼俗带到岭南地区.下层文人的流入,也促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的进步.岭南移民运动的发生,有北方灾荒频繁和战乱危害的因素,而气候的变迁也是不宜忽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提升政治心理品质促进民族杂居地区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民族杂居情况最为突出的边疆省份,多种民族联合自治的地方很多.村民自治必然给民族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带来精神、理念、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和变化,村民自治使民族杂居地区的村民的政治参与、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然而当前民族杂居地区村民在村民自治中还存在一些政治心理缺失,如依赖思想较强、缺乏整体观念和危机意识等.今后一段时间要围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提高公民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来促进民族杂居地区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秦汉以来,各民族交错杂居,各族人民长期相处、共同提高,一直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各族间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不断兴旺发达的显著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融合,往往历经痛苦的民族间的歧视和压迫甚至斗争。在融合过程中,事实证明汉族高度发展的文明和文化起着强有力的纽带作用,士族的进退态度、人心的向背与否,则是大乱以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境内的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自秦汉以来便以汉族呈放射状向周边地区逐步蔓延扩散和少数民族呈向心状往靠内地区迁徙流动的总体趋势。延至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类内地人员前往边疆民族地区"支边",以后是风起云涌的全国性人口流动大潮,其中既有少数民族流往内地,又有内地汉族流往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上和现阶段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整体格局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秦汉通南越要道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古老族群,《吕氏春秋·恃君览》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的说法,证明古代长江和汉水以南都有越人居住。春秋战国时,由于楚国在南方的扩展,至秦汉时,越人虽仍居于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但主要已移居于五岭一带及其以南地区了。此时期中,汉族与岭南百越的关系,构成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原的华夏、汉族与五岭南北的越族交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六朝岭南农业发展纳入六朝岭南霸业建立、政治地位急剧上扬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并通过对史料的认真耙梳和分析,结合考古资料,较全面地论述了六朝岭南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文章认为,六朝时期岭南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杂散居地区民族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就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形成了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域,又有互相杂居和散居的状况。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民族杂居和散居的状况会进一步发展。民族间杂居和散居虽然便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共同进步。但如果杂散居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聚居区的民族。因此,研究杂居散居区的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杂居散居民族的概念  “杂居和散居民族”是我国民族事务工作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不是指某一民族是杂居、或者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强化我国的散杂居民族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杂居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推动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