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党中央多次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正式向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中的问题,对我们加深理解这一理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其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其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贡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和谐 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 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核心内容。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剖 析了中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郑玉书 《理论界》2006,(4):19-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是对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新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和谐社会是从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党的执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的新概念 ,第一次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坚持和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与探索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我国社会整体转型期"三个重叠"时代特征的把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