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课堂范式,影响着语文教育工作者时教学和师生关系的认识,从而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语文知识课堂产生于特定的时期,并且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课堂范式所导致语文教学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课堂范式来取代它,这种新的课堂范式即语文活力课堂。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都是政治大动荡中,为寻求文学的解放和自由而发生的,都是大变革、大转型之中的文学,且都具有开局的性质。但是,前者具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全方位的视野,而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却是囿于政治的眼光,缺乏历史的观照。寻根文学和朦胧诗虽有历史的视野和中西方的观照,却又缺乏政治的热情和参与精神;前者描写的是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性格和心态,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的视点却只是政治路线,而寻根文学和朦胧诗却又往往囿于文化方面。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学的胸襟要比新时期文学宽阔得多,因而它的影响也要大得多。由此说明,我们的作家不但要有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念。还要有纵观历史、眼望世界的气概,当然还要坚持文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中的重读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视角切入文学作品、文艺思潮的。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重读的关注点亦由文本的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进一步冲破了政治的规约,但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也使得重读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半期文学理论立足于解构主义带来的民主性,继承了结构主义和语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造就了以多元平等和交流对话为总体特征的、文学的文化研究方法,纯粹的文学研究为广义的文化研究所取代。新历史主义的“结构性语境”观察方式和美国批评学会的文化网络研究堪称典范,对其成果的批判吸收是我们以综合的姿态建设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阶段性任务。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1,(21):F0003-F0003
触摸自然,就是学习知识。置身于这个不需要课本的“课堂”.孩子们观察植物、亲近动物、触摸溪流的身体感知.开启着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爱心,陶冶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对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1929-1948年、1949-1978年、1979年至今三个阶段。受宏观时代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一时代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既做出了贡献,也留下了局限。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强调对1930年代左翼文学资料的整理、发掘和利用;要排除现实因素的干扰,力避将左翼文学资料当作新的历史条件下某种新的观念的历史材料来使用;要反对以论代史、以论带史的研究方法,力争重返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历史现场,在多重的历史联系中把握其历史。  相似文献   

7.
8.
从听众到发言人:-谈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色轮换是互动外语习得区别于其它外语习得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听众这一角色的动向又是角色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对如何通过建立课堂角色转换机制来促进课堂互动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课堂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课堂中的学科教学活动现象,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认识论哲学转向和实践论哲学转向两个主要的阶段。课堂研究的主体逻辑关系是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研究的对象逻辑关系是指课堂研究与学科教学论、一般教学论之间的关系。课堂研究是综合性的,学科教学论是实践性的,一般教学论是理论性的。课堂研究的逻辑方法是从课堂志到案例研究,再到逻辑演绎的三个层次的相互递进。  相似文献   

10.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从初期主要关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供充足粮食供给的能力,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扩展:第一,关于粮食的流通、可获得性以及可接受性的研究逐步被纳入到研究范围;第二,关注的粮食问题范围从单纯的粮食安全逐步扩展为包括营养安全以及生活安全的更为宽泛范畴;第三,越来越多的关注粮食除了其营养提供功能之外所包含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意义。结合粮食安全概念和内涵的历史演进,本文将近40年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供给阶段;关注家庭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获取阶段以及关注家庭食物安全、营养安全演变为关注家庭生活安全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研究背景,讨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重点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框架。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思想、文化、审美的新启蒙时代。其间文学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巨大区别的阶段:从文学连接"五四"传统、恢复现实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启蒙时期到文学回归自身,走向审美的艺术多元、创新时期,由此促成了"新启蒙时代"的审美回归,从而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学探究已成为新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人教版的和上海版的教材中都已做了明显的革新。本文对这两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内容,分别从科学探究的设置形式、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与学生知识的融合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后作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教材无论在种类还是在数量上都有大幅增加,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特刺是对高校师生来讲选择教材的范围更大。随着高校教材的不断市场化,在教材数量增多的同时,一些内容陈旧、不具启发性、低水平重复的教材也进入市场,为了保证质量高、适用性强的教材进入课堂,必须加强对选用教材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在分析教材选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教材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当代军事文学于前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演变发展,藉此反思军事文学在当代沿革中对于本体本质革新除弊上的局限性,进而探寻军事文学精神家园失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立体化教材基本内涵出发,简述了立体化教材的特点和层次,分析在全面学分制模式的前提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标要求。根据民族高校实际情况,探讨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实施思路,阐述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演进的日趋政治化既有潜在的历史原因,又有社会现实的因素;既有革命作家意识增强后的自觉追求,也有政治家出于夺取革命胜利的功利目的。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透视,新文学演进的日趋政治化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930年代两次论争的梳理、比较和分析,试图说明,面对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他们都从时代的精神症结文艺与大众入手,反思五四新文化.由于动机与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讨论实质.  相似文献   

18.
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史既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性地说明了<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1937)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新闻史尚未藉重这一个例来丰富<大公报>办报思想的说明.本文试图做一些补缺工作,即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角度将<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作出共相对应的梳理,阐明两者都分享着共同的社会与思想资源.着重评述京派文学基植于思想自由,并由"人性论"与"距离说"所涵盖的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其自由主义文学标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民初的高等小学教学体系中,道德修养的培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在“修身”被单独列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以供德育学习的 同时,这一阶段的国文学科的课本中也有大量的篇幅关于德育培养。依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套教材,即《新制中华国文 教科书》与《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后文分别简称为《新制》《女子》),立足文本选材及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探寻寓于其 中的德育培养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