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4.
<正> 一“《诗》可以兴”命题在《论语·阳货》中被列于孔子论诗价值的“兴、观、群、怨”说之首端,这表明孔子对于《诗》的“兴”功能特别地重视。传统经典对该命题中的“兴”义主要有两种,即汉孔安国的“引譬连类”与宋朱熹的“感发志意”。两注虽稍有不同,但共同处在于皆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明“兴”的:“引譬连类”是指借《诗》中所言来作譬喻和类比,“感发志意”也是指从《诗》中所言去感悟启发思想情志。在孔子所处时代,与《诗》同时存在的权威性著作至少还有《书》、《易》、《礼》等,为什么孔子单单言“《诗》可以兴”而不及其余?主要原因在于《诗》具有其它著作所缺乏或难以企及的形象性特点。《诗》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多有对自然景物及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诗论》简文“以人益”之意并非“益人” ,如《诗序》所谓的“长育人材” ,而是靠与人的交往而得砥砺德操之益。《诗·菁菁者莪》的主旨亦在于此。孔子强调“益者三友” ,即有益于自己道德修养的朋友有三类 ,即“友直 ,友谅 ,友多闻” ,讨论《诗论》简文“以人益”应当注意到孔子的这个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晁福林 《文史哲》2005,(2):26-33
上博简《诗论》第21号简简文认为不可以称赞《诗·大车》篇表露的那种“嚣”的道德精神状态。原因在于“嚣”的状态不符合恰当的“度”。我们可以通过简文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情爱观念。鼓励大胆追求爱情与提倡男女情爱应掌握一定的“度”,要符合“礼”,这构成了孔子情爱观的两个基点。本简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通过对《湛露》篇的分析,说明对于《大车》一篇不可称赞的原因所在。这种独特的解诗方式,展现了孔子启发弟子深入思考问题的匠心。  相似文献   

8.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李学勤 《齐鲁学刊》2002,2(2):90-93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申红义 《中州学刊》2006,(4):194-197
上博简《孔子诗论》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理论特色,它强调的是诗在处理内政外交时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孔子诗论》中所论述的《诗》的内涵和《左传》中《诗》在“达政”、“专对”时所体现的内涵基本一致,它和现代文艺学常用的评论方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臧克和  王平 《学术研究》2002,(8):155-156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编者称 ,其中有先秦音乐的内容如《孔子诗论》、《诗乐》和几篇未见于《毛诗》的诗篇。今本《诗经》以《国风》、《小雅》、《大雅》和《颂》为序。竹书《孔子诗论》中的序列与此恰相反 ,称为《讼》(颂)、《大夏》(夏、雅通)、《小雅》和《邦风》。《诗论·序》论次也和今本《诗经》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和今本《诗经》不同。竹书《孔子诗论》没有今本《诗经》小序“刺”、“美”的内容(《楚竹书·序》)。由此也可窥见传世文献未曾记录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内容。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 ,作些初步讨论。这里发表的是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71-176
《孔子诗论》是“性情”诗学,也是“礼义”诗学。一方面,《孔子诗论》强调以“情志”论诗,将“志”落实在“性情”上;另一方面又强调礼对情感的约束和教化,以礼节情、以礼论诗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对各篇诗旨的阐释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审美层次。通过运用一系列富于哲学思辨色彩的评论术语,《孔子诗论》成功地构建起诗学评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诗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29支《诗论》简,不能全归诸孔子名下,其 中既有孔子之说,也有孔子弟子之说。孔子这位解《诗》的弟子,很可能是子羔。传孔子和 子羔《诗》说的,是孔子弟子子羔以外的再传弟子。先秦儒家传《诗》,孔子以下,是多元 而并非单线,其中也有子羔一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是我国最早的孔门论《诗》文学思想著述,其与儒家哲思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诗论》第一简的"提纲"之言,以关键词为逻辑引线的论《诗》言路,以及《关雎》七篇之《诗》评这三条论《诗》脉络,可以看出,在看似松散的孔门《诗》论背后,儒家之"仁"一以贯之。这一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相关空白;另一方面,可以将《诗论》提升至哲学高度,为其语内、语际新诠释开辟不同视野。  相似文献   

14.
结合古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可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中的“■而”篇不是《诗经》佚篇而应当是《齐风》中的《甫田》篇。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益于正确理解《孔子诗论》的相关内容,并可揭示《孔子诗论》某些部分的结构特点与《诗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河水》一篇不见于今本《诗经》,见于《孔子诗论》。在春秋的典籍《左传》、《国语》中也有记载。对这首诗的性质学者们有诸多争论,从《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可以看出,《河水》非《沔水》,非《伐檀》,非《新台》,而是一首逸诗。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诗论》简中关于"知言"与"不知言"的相关评析,可以使我们看到孔子对于《诗.大田》与《墙有茨》篇的深刻理解。关于这两首诗的意旨,前人多有不同的解释,得《诗论》的简文不仅可以化解相关歧义,而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7.
复旦大学中文系房瑞丽在《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发表题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诗论〉作者身份及思想内涵探析》(后文简称《竹书·诗论》)一文,认为《竹书·诗论》的作者,在目前条件下定为“子夏门人”无疑是最科学的。子夏是最可能继承孔子《诗》教精神的弟子之一。孔子  相似文献   

18.
《北方论丛》2006,(6):155-160
文学【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与周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姚小鸥(1,1)《孔子诗论》与出土文献整理的正字法原则郑丽娟(1,4)两周金文之“追、享、、孝”正义陈英杰(1,7)从《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论《河水》为逸诗安敏(2,1)甲骨缀合十组方稚松(3,1)李斯刻石文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儿子鲤谈《诗》的两段话.《季氏》:孔子问鲤“学《诗》乎?”鲤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也.”《阳货》:孔子问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还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表达思想;连《周南》《召南》都没有读,那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对社会交往常识一无所知.《诗》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不学诗,就缺少士大夫的共同语言,无法理解别人言谈中的引语譬喻(兴);就缺少见识,不能通过风俗察觉国过之盛衰(观);就无法与同僚聚会,切磋探讨(群):“更谈不到运用诗句发表政见,讽喻上司(怨).不学《诗》,近不能事父,远不能事君,也缺少关于自然界的常识.  相似文献   

20.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