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1年第1期报道,1980年2月在切利亚宾斯克举行了一次题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加盟共和国协调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切利亚宾斯克教育学院、知识协会州组织和苏联哲学协会乌拉尔分会联合组织的.莫斯科、列宁格勒、普斯科夫、切利亚宾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以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着重探讨了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的方法论问题,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关于社会的范畴内容.  相似文献   

2.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3年第1期报道:1982年4月,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苏联哲学协会、《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联系问题”。B.C.巴鲁林在会上致开幕词。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联系问题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因为尽管它们处于  相似文献   

3.
据苏联《社会科学》杂志(季刊)1984年第1期报道,全苏人的综合研究问题讨论会1983年3月于莫斯科举行。从事人的研究的苏联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出席讨论,约300名学者听取了21个报告。讨论主题有三个:1、人的综合研究与创立人的统一科学的前景,综合研究的方法论;2、人的研究的医疗和精神分析方面及其跨学科性质;3、与研究人—  相似文献   

4.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6年第4期报道,最近苏联文化部和全苏艺术研究所组织了一次科学实践讨论会,讨论文化建设的一些迫切问题.《哲学问题》杂志主编B.C.谢苗诺夫作了题为《健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报告,其他发言题目还有:"增强艺术文化在苏联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  相似文献   

5.
纵观苏联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建构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其始终。大致而言,苏联学者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的探索阶段,30年代的完成阶段以及50年代后的修正和完善阶段。苏联学者普遍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推广"与"运用"的理解路径,逐步建构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组成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梳理和分析苏联学者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进程,总结其中存在的得与失,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讨论了科学院各单位的情报保障问题.会上?.卡多姆采夫院士作了题为《论苏联科学院各单位的科技情报保障》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对苏联科学院科学家的情报服务的现状.苏联科学院和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的图书馆网现在共拥有617所图书馆,服务对象近50万人;苏联科学院的250所图书馆组成三个集中的系统,分别以下列图书馆为中心:科学院图书馆(列宁格勒区),自然科学图书馆(莫斯科区和科学院各分部)和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国立公共科技图书馆(有自己的一个网络).社会科学情报所负责莫斯科各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图书服务.每个共和国的科学院都有自己的中心图书馆.所有图书馆的总库藏为8,930万  相似文献   

7.
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最近召开学术会议,讨论资本主义周期现阶段等有关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格列奇欣、希什科夫、格里戈里耶夫等二十一人参加了会议.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马尔蒂诺夫在会上致开幕词并作总结发言.会上讨论了对资本主义周期现阶段的评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  相似文献   

8.
据苏联《社会科学》杂志(双月刊)1978年第6期报道,苏联科学院“科技革命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全苏系统研究所等单位,于1978年6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私有企业象社会主义制度一样久远。不仅在相对自由和放松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和斯大林去世的头几年,而且在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统治的时代,一些农产品和消费品都是私人生产和出售的。虽然在整个苏联历史中,私人部门的规模、法律地位和活动随着当时的政治路线发生了戏剧性的并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变化,但私人企业从没有销声匿迹。相反,在60年代和70年代,当苏联面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时,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私人经济活动的新类型和新形式遍布全国。  相似文献   

10.
据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77年第8期报道,1977年4月26日,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委员会讨论了"文化史研究"的问题.?.皮奥特罗夫斯基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文化史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远景》的报告.通讯院士?.基姆提出了有关苏联文化史研究的一些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联邦制国家。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民族纠纷迭起。鉴于国内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苏共中央曾决定于1989年年中举行专门研究该问题的中央全会(未能如期举行),为此要求各方面认真准备。以此为契机,苏  相似文献   

12.
据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83年第5期报道,苏联白俄罗斯大学于1983年3月10日至12日在明斯克召开了有关中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问题的学术讨论会。莫斯科、列宁格勒、明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伏尔加格勒和莫吉廖夫的中世纪问题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的学术报告有:西欧封建制的起源和蛮族的侵入(别斯梅尔特内);十四世纪末的古代罗斯、保加利亚和拜占庭(E.瑙莫夫);十五世纪上半叶南部黑海地区意大利人的奴隶贩卖(C.卡尔波夫);关于中世纪后期国际关系的现代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伊沃宁);十五——十六世纪立陶宛大公国与捷克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控制论的一个分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接壤的一个部门,是现代的热门学科。各国都异常重视这一学科的发展。苏联科学院设有控制论学术委员会人工智能部,C.波斯别洛夫院士任主席。1974年全苏第七届控制论学术讨论会曾专门讨论了人工智能问题。1978年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圆桌会议讨论人工智能的社会哲学问题。目前苏联学术界占主要地位的观点认为,关于“机器能否思维”、“智能可否模拟”的争论已成为过  相似文献   

14.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北京召开了社会学座谈会之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生机蓬勃。全国各地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就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广泛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现综述如下: 一、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首先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为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5.
苏联《社会学研究》杂志1981年第3期报道:苏联社会学协会组织社会学分会举行会议专门讨论《社会组织发展的迫切问题》。1978和1979年的两次会议属于探索阶段,偏重于叙述经验。这次会议则侧重于对各种分散的研究经验作理论上的说明,并拟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创新”是组织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创新的方向、结构和速度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决策。其中有些课题(如科学和生产的接近;加速科学技术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促进企业生产新产品等)已在改善科技管理过程中逐步解决。然  相似文献   

16.
从二十年代开始,苏联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观点演变过程.起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否认客观经济规律的意见曾占上风.到五十年代初,斯大林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权威的论述.争论暂告平息.后来,随着反对个人迷信,否定了斯大林的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再后,经过一个时期的争论,到目前为止,尽管仍存在分歧,基本上又回到了斯大林的观点.现将苏联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分三个时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79年第9期发表了凯德洛夫的文章,该文提出“整个世界”是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对象的问题并且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凯德洛夫认为:研究一般世界模式的不应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而应该是各门实证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必须贯彻到一切具体科学中去,同具体科学一道并通过它们参加对世界及其规律的研究。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0年第2期报道了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同该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关于马克思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这里就其中的一节:《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摘录如下: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的问题,我党的立场是有原则性的和明确的.在一系列党的文件——二十大决议、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关于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决议、中央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年》提纲、党的领导人讲话、《真理报》编辑部文章《约·维·斯大林诞辰九十周年》中对斯大林的活动、对他的活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作出  相似文献   

19.
据苏联《心理学杂志》1984年第5期报道,苏联在乌法召开的全苏“政治、政治意识及个人的自我意识”科学会议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提出了有关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效率的建议。一些报告和发言分析了苏联人的政治意识现状,指出苏联人的政治修养还未充分形成,其构成也不平衡。达维多维奇的报告谈到了近些年经济问题高于一切的宣传,没有在转变人的心  相似文献   

20.
据苏联《社会科学》季刊1984年第2期报道,全苏“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今日全球问题”讨论会于1983年6月在莫斯科举行。来自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和匈牙利的250多位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有5个议题:全球问题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科学对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全球进程的社会经济脉络;全球问题体系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全球问题与人类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