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来,腐败(本文专指“官员腐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就中国而言,处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腐败自然成为突出问题。于是,有必要认真分析腐败的成因,以便弄清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治理腐败。为了简便,本文仅分析官员的经济腐败。在此基础上,对于官员的政治腐败、生活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产生腐败的最深厚的经济根源,这不但会造成企业腐败,而且会引发党政机关腐败。本文针对此提出遏制腐败的五条对策。  相似文献   

3.
危机沟通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性手段。政府在危机沟通管理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的沟通达到化解危机,规避风险的目的。但以往政府由于自身组织结构、人员以及技术上的限制,在处理与外部的危机沟通相关问题时,主要依靠媒体这一途径,在公众性指向方面缺乏直接有效的手段,电子政府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4.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当权者钻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有关法律、规章不健全的“空子”,大肆以权谋私。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权力腐败已成蔓延之势。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党政机关干部经济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1993年查办县处级以上干...  相似文献   

5.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毒瘤。腐败的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体谋取物质利益,即以公权谋私利。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如何清除腐败、保证政治清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腐败形式正在我国呈现出一种蔓延的趋势,那就是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集体腐败行为。集体腐败是相对于单个个体的腐败而言的。集体腐败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某政府机构中的一些人或全体成员共同利用本机构的公共权力谋取本单位成员私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何伟  张建中 《理论界》2004,(2):149-150
一、腐败的含义和构成要素“腐败”一词源于生物学用语,是指动物或植物发生变质的过程及结果,即而失去原来的机能和功用。现为人们所常谈的“腐败”是指社会成员中的个别人,背离为人之道或背离本来职责而蜕变本质的社会现象。腐败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视为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同时它也包括狭义的腐败。从狭义来说,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只是狭义的腐败,也就是人…  相似文献   

7.
胡为雄在《党校科研信息》载文说,当前由于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通、资源短缺、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便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不良化甚或贿赂化。这使许多消费品的支出带有投资的性质,于是,名烟、名酒、名贵药材、名贵化妆品、高档衣料、耐用消费品等礼品都用来作为投资,以换到一个条子,得到比礼品大得多的效益。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8.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分为代理腐败和寻租腐败两种类型,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影响两种腐败行为的相关因素.要遏止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要提高检查腐败行为的工作质量,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实施相应的惩处,使政府机构的腐败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将腐败犯罪的滥觞、发展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腐败犯罪的特点、规律,力图在理论探讨方面做到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10.
韩丹 《青海社会科学》2009,(1):131-134,147
腐败是一种道德现象。"腐败"的伦理分析从后果、主体和责任三方面展开。后果条件表明,一个行为是通过败坏公职人员的德性或破坏制度秩序而成为腐败行为的。主体条件表明,腐败行为的主体要么是采取行动的腐败者,要么是被某行为腐化的人;在一个腐败行为中,腐败者和被腐化的人不一定是同一个人,两者也不需要同时出现。责任条件表明,无论行为者的破坏行为是由于自己的腐败习性、他人的引诱还是外力的控制,只要他能够预见到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他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一、集体腐败的生成机制在当前我国反腐力度逐年加大,个体腐败者越来越受到来自法律、社会和行政的压力而纷纷落网之际,一种新的腐败形式却在我国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其原因何在?在此,笔者就其可能性与客观性两方面来分析集体腐败的生成机制。1集体腐败产生的可能性首先,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们假定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随时随地地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心理学说:“人的欲望是多样的、无穷的,受满足的程度是递进的,即一种欲望在被满足之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欲望便应运而生”。但是就社会而言,相对于这种…  相似文献   

12.
权力与私利的交换可以分为有形化交换与无形化交换两种形式,从而呈现出权力腐败的原生性与衍生性.从原生性权力腐败向衍生性权力腐败的演变,没有改变腐败行为权私交换的本质,而是腐败形式衍变、腐败收益提高、腐败成本下降的过程.衍生性权力腐败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整体性、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角度认识腐败、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人们普遍憎恶的社会丑陋现象。什么是腐败?凡是背弃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利用公共权力营私敛财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腐败。他的本质特征是权利与金钱的交换。近年我国出现的腐败观象,是在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由于市场发育还不很成熟,商品和劳动力的分  相似文献   

14.
腐败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转化为私人权力的过程.新时期中国腐败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还存在于一定范围,并且因为利益规律和权力运行规律影响着党.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话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是公众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公众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6.
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的论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古代官僚的腐败是体制性腐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君臣之间是典型的交易关系,因而做官发财的理念成为君臣双方的共识。但是古代官僚的薪俸普遍不高,只能腐败致富是古代中国的一般状况。不过,从经济学角度看,让官僚通过腐败实现发家致富,相当于给予官僚剩余索取权也即腐败的权力,更有利于解决君臣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当然,中央集权导致的产权残缺,也为官僚腐败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央集权体制与官僚腐败属于典型的共生关系,在传统政治体制下,官僚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反贪仅具形式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庆社科文汇》2001,(12):31-31
朱际民、陈波认为,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实践。运用道德建设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可以有效弥补当前依法治国过程中呈现出的对实践领域一些特定问题解决乏力的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目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一)加强道德建设力度,对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注入道德衡量,是强化制度完善,有效遏制腐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制度制约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从新的理论视角对腐败进行了研究 ,并将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 (和那些参与腐败交易的人 )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 ,经过成本和收益计算后作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本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以制度均衡反腐败的观点 ,并着重对非正式制度与腐败的路径依赖及非正式制度反腐的特点等进行研究 ,最终得出结论 :在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下 ,非正式制度凭借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将在反腐败的战略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 ,发挥其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