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传和师授是唐代书法教育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官宦之家,典籍丰富,范本精良,世代承传,既是书法家传之条件也是其特点,家传保持了书法艺术承传的连续性,但也对创新带来了局限。教学的直观性和古迹范本难觅,促使在家传之外另辟师授之蹊径。“口传手授”,不仅使唐代书法教育呈现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唐代新书风的创立。  相似文献   

2.
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理论与创作的结合,乃是唐代书法辉煌的直接原因。唐代许多书法家,同时也是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及其《书谱》就是一个明证。研读其人其书,不仅于继承传统书法,就是建构今日之书法框架,都有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3.
唐代女性的书法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还无法与同时代的男性书法教育相媲美,但无论从哪个阶层看,唐代女性与以往相比都接受了更多的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她们的书法教育或者来源于书馆、师长,或者来源于家庭、朋友,总之在她们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下,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工于书法的女性,这说明了唐代女性书法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代书法繁荣昌盛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法教育的普及.唐代帝王本身就喜爱书法,对太子、诸王以及后宫的书法教育亦相当重视,这可以说直接促进了唐代书法的兴盛.唐代皇室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唐代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教育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杜甫书法论     
杜甫在唐代艺术史上以诗歌著名 ,其涉及书法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唐代书法史。他从褚遂良、薛稷书法出发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 ,实际就是对唐代开元以前书法史的概括 ,他在诗歌中吟咏的张旭草书、李潮八分书以及他所反对的崇尚肥厚的风气都反映出开元间书法状况 ,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书法创作楷、隶、行草兼工 ,整体以意行之 ,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从其诗歌中还可看出他的书法创作观无疑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书法与颜筋柳骨崔延和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唐代在国家制度上对书法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视。以书为教,始于汉代;以书取士,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专门设立“书学”,则始于唐代。“书学”即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书法与唐诗作为两门独立的艺术各显异彩 ,延世久长 ,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实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就此相关问题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唐代书法艺术与唐代诗歌之联系 ;二是唐代诗人以书法为创作内容的许多篇什 ;三是书法艺术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以及唐诗对书法艺术的促进 ;四是唐代诸多诗人皆工书艺以及诗人书诗幅互赠 ,增进了情谊又致使书、诗并进  相似文献   

8.
蒙学中的书法教育是唐代初级书法教育形式之一,它与识字教学密切相关。《急就篇》和《千字文》,以其具有识字和习字双重优势成为唐代蒙学中的主要教材。蒙学中的初级书法教学,不仅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而且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这既反映在当时的专论文章中,也对后世书法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唐代,崛起一个高峰,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留下了丰富的书法作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楷模。唐代书法家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许多书家同时也是书法理论家,这是唐代书法艺术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直接原因。批判地继承唐代书法作品,重视唐代书法理论的研究,对于发展今天社会主义的书法艺术大有裨益。唐代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初唐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9)、薛稷(649——713)等,虽然各有创新,但未能脱尽南朝、隋代媚艳书风的影响。直到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出身于书法世家,他诸多传世之作个性突出鲜明,颜氏书法的艺术风格、革新精神、时代精神在书法发展史上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彩虹,安徽枞阳人,1951年3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军旅书法家,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从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时就热爱书法,多年来对书法艺术执著钻研。既研习了晋代书法草圣“二王”(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书法,也吸收了唐代狂草大师怀素书法,并吸收了郑板桥等诸家书法之长。在实践中薄采众长,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书体。其书作遵古求新,书体多变,有的遒劲刚健,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纵逸奔放,有的严整秀丽。中国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曾撰文评论其书法作品,“无论草书还是行书,都有着与其他书法家笔下所不同的古雅和浓郁的书卷气……其楷、隶劲力浑厚,行草笔若游龙。”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老书法家刘艺评价其书法作品“有雄强厚重的风貌,豪放之情跃然纸上。”2014年5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展名的“黄彩虹书法作品展”。出版有《黄彩虹书法作品集》。  相似文献   

12.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在法度恢弘、书法家辈出的辉煌时代中撰写出来的,它站在历史的高峰和时代的前沿去观照书法,打破唐代初期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和官场行文注重法度而失去灵气的书法教育模式,率先提出以情感因素为核心的书法教育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书法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审美的观念和意趣、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等方面的情感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其书法历来受到众多大家的推崇,从唐代的欧阳询、诸遂良到颜真卿、柳公权,到宋代的苏、黄、米、蔡,以及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都对其推崇备至。在书法艺术上,王羲之在继承汉魏时期笔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其书法以灵动飘逸为核心,后人常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赞美其书法。本文从书法风格、形成原因两方面,浅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4.
1如果追溯起历史来,那么,我国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则滥觞于唐代。据记载,唐代京都地区设有隶属于国子监的大学六所,其中有一所即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书学”。“书学”招收学生30人,教授三体石经、《说文》以及《字林》。又据记载:唐代贞观元年,贵胄学校弘文馆招收了在京都地区担任五品以上,有书法爱好的文武官员24人,聘请虞世南、欧阳询为导师,以宫内收藏的珍贵法帖为范本,学习楷节技法。这些做法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靠师徒一对一传授的“师塾式”的书法教育方式,拓宽了书法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5.
柳公权是唐代卓越的书法艺术家。他开创的柳体楷书用笔劲健,使用内擫结构法结构严谨,线条边沿装饰性成分刻画细腻,清瘦的造型,方劲的使转使柳字呈现出高贵典雅的视觉审美特征。柳公权楷书对于隋唐初期的雕版印刷用字乃至后来的活字印刷用字的装饰性成分刻画与造型样式选择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后世书法学习影响深远。柳字瘦硬的骨感之美,加之法度谨严,堪称唐人尚法的典范,开辟了楷书艺术造型表现领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飞白书的几个问题赵康生一唐代建国,文物繁盛,艺术领域的创作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是精彩纷呈。仅就书法创作实践活动来说,唐朝书坛也一改前几代风气,形成了新的创作潮流。端严遒美、中正求和的楷书即形成了像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多种风格;而若...  相似文献   

17.
唐代书法艺术成就灿烂辉煌,书家辈出,流派众多,书体齐备,书作丰富,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而良好的影响。书坛上的楷书四大家,唐代有其三。张旭、怀素等人的狂草大放异彩,在书苑里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使人倾倒。唐代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也较多,清代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著录的就有一千四百多种。尤为可喜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颜真卿、李白、贺知章、唐玄宗、柳公权、杜牧、杨凝式等书法大家的墨迹传世,为我们欣赏研究唐代书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然而流传到今天的书作,毕竟是当时作品  相似文献   

18.
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开创了唐一代书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之书、天下翕然从之,固然推动了书法向前发展,科举以书取仕又提高了“书学小道”这门艺术的地位,但由于楷书趋于成熟,使书法法度日趋严密,四大家书法也讲究严密的法度,以致“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书法理论都以六朝以来“天然、工夫”说和“心手合一”论为主,并按此标准,力图逼肖二王,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束缚了书法的发展。后来,张旭与怀素的草书以其独特风貌出现了,他们大胆创新,在唐人楷法森严的书坛中,他们打破了以前草书家的框框,独树一帜。以狂纵的笔墨、潇洒奔放的热情,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路子,使书风为之一变。怀素与张旭、颜真卿一起代表了唐代书法创新一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书法续考——与曹宝麟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墨迹》的作者问题 ,一直是书法史学界悬而未决的疑案。流行的旧说认为 :按常理此帖属政府所颁官员身分凭证 ,必当为省吏所出 ,而“自书”之后流传已久 ,见于历代书法史著录 ,其来有自。经缜密的考证 ,从该帖书法风格、笔法、结构等具体问题入手 ,指出该帖笔法中之缺口勾 ,暗过等笔法为颜真卿晚年书法技法的重要特征 ,故得出该帖为特殊历史条件下颜真卿自书之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近来承担《新编全唐五代文》中之部分新出土唐代墓志铭的校勘工作,除接触许多为《全唐文》、《全唐文拾遗》等所未收、使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得到美的享受外,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被埋藏了千余年的石刻文字重见天日之后,可以在许多方面佐证史书之记载,补充史书之缺漏,纠正史书之谬误,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人之风尚,考证唐代之制度,辨证姓氏之源流,了解文字之演变,欣赏唐人之书法,以及了解当时各民族之交融和中外人民间的友好往来等等。也从而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和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将从事这一工作中所得粗浅的感受摘录如后,借作“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