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产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呢?我们认为这种权利可以分为两种(两类)权利:其一,主体未取得所有权或者财产的其他权利之前的权利淇二,主体取得所有权或者财产的其他权利之后的权利。1所有权的取得以物权理论而论是一种完全的自物权的取得,传统的所有权的取得一般认为存在几种方式t占有、时效、添加和继承,这也被称作财产权的规则,或者称作财产权的取得规则,除此四种规则外,传统的财产权理论和民法一般都承认和规定"赠与"与"馈回"也为财产所有权取得的方式。这几种财产权的规则最显著的特点是所有权获得者通常对其所…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股份公司的权利结构中,经过“财产初始所有权—个人股权—法人产权—法人产权进一步分解”的演化,初始所有权不断弱化。股份公司内部的权利制衡机制与外部市场制衡机制能够克服初始所有权弱化并保障财产初始所有者收益的最大化。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极不规范的根本症结在于基本产权关系结构安排不科学。应当在坚持国有企业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促使全民所有制通过国有经济完成总财产的人格化,再由国有经济通过组织单个国有企业完成总财产的具体人格化,实现国有企业基本产权关系的重组。文章最后就我国国有经济与现代公司制度的对接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企业产权本质上是所有权的异化,是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的衍生现象。产权是投资主体以资本所有权为前提,通过资本投入参与市场物资、人力、智力资源及其各种原生、再生形式分配而占有、使用、转让之,并由此取得收益的权利。企业产权代表了投资人的权利,侧重于所有权一面,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代表企业相对独立的民事权利,侧重于经营权一面。企业产权决非企业所有权,所有权仅属于投资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思维误区是过分强调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把企业放在不适当地位。建立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制度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李伟  梅继霞 《求是学刊》2005,32(3):64-69
文章在对以往产权概念进行分类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要素说的观点,认为产权是对财产的各种属性进行界定以后,由不同的主体实施的权利性行为所组成的权利体系,强调需要从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的角度来揭示产权这个概念的含义。产权主体是对财产对象实施权利性行为的个人或组织,一项财产的产权主体是不特定的;产权内容是产权主体所实施的权利性行为,产权内容包含权能和利益两个部分;产权客体就是财产对象的各项属性,每一项属性都构成了财产的一个产权客体,财产属性分为价值属性和实物属性  相似文献   

5.
论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龙 《浙江学刊》2001,3(2):81-84
所有权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人与物的关系,是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权利规定.产权则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入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性行为权利,外延比所有权宽得多,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利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新论     
作者在对所有制理论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就有关的重要问题从辨析所有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了理论研究的必要补充与拓展。指出所有制是由产权通过所有权的中介、产权组合、配置方式(运动财产的支配方式)以及财产分割、归属方式(静态财产的分配方式)形成的。所有制的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理论认为的公有制和私有制,还包括立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差异共有制,这是所有制的三大主体形式。作者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论考证了东西方社会所有制的变迁,认为斯大林关于所有制演化的“三阶段”论是不符合实际的,指出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机混合体,所有制是社会产权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近来,国营企业产权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重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与选择是国营企业产权改革,这并非偶然。一、营国企业产权的人格化国营企业的产权,在法律上被赋于经济主体占有企业财产,获得收入的权力。对国营企  相似文献   

8.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商股权转让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股权及股权转让的法律含义股权一般分为共益权和自益权。共益权为公司事务参与权;自益权则为财产性权利。股权是作为股本转让出资财产所有权的对价的民事权利,投资者向公司出资的行为,其实就是向公司转让出资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公司因而取得对股本出资财产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人格化不能是所有权主体的职能化,只能是所有权职能的主体化,独立经营者阶层和企业资产的独立责任主体是所有权职能主体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据此,国家资产局则不可能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中的基本环节。作者指出,应以财团持股——企业环形持股为主体来构建我国企业新产权结构,形成财团所有制与企业股票环形所有制相互补充的非国有化形式。  相似文献   

10.
产权经济学是我国转轨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产权的复杂性,既表现在理论认识上,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产权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财产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人们围绕财产所结成的一组权利.明晰产权,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产权流转是农林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产权激励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股份制改革为我们找到一个产权多样化的有效载体,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产权的保护是民法的重要基石,提供有效的法律认可和保护是政府的主要责任,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1.
信托法是资管产品的基本法,商事信托如何进入《民法典》取决于法律定位选择,其功能在于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与规范受托人信义义务,公平解决资管纠纷。目前,如将商事信托定位为权利客体,那么还存在着,财产权困境、物权障碍和契约局限性。为此,商事信托的法律定位有必要从权利客体转向权利主体。商事信托所具有的主体名称、独立财产、独立责任和内部机关的实践特征,与法人的理论框架相契合,存在着理论正当性。商事信托法人化有助于解决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塑造信托财产独立性,完善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后《民法典》时代”,《信托法》应当对商事信托在资管产品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法人化需求进行回应,以夯实资管产品的法律框架,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用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构建了产权理论大厦的主体工程。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作为财产形式的法权关系,产权不但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而且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的形式。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即在揭示经济领域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对立关系的基础上,将价值增值过程表述为法学和产权理论中的所有权关系及其占有过程,涉及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等一系列权力的统一与分离,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的阶级对抗性质。马克思揭示的从“消极扬弃”到“积极扬弃”的变革方向,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产权制度将被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所代替这一历史必然性和长期发展趋势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控制权的公共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国有企业控制权的“公共领域”方面 ,即企业相关主体不能界定、需要追加付费才能从中索回的权利。造成这一权利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竞争规则的特殊结构 ,即强权与等级界定权利以及关系与财产参与界定 ,由此造成国有物质资本与各主体人力资本的信号显示困难。控制权的这一状态 ,不一般地属于外部性 ,不同于一般的“剩余控制权” ,也与“模糊产权”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正> 什么是经营权? 《企业法》第2条规定:"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因此,经营权就是指对他人财产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什么是所有权呢? 《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  相似文献   

15.
从信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信托源于英国历史上的用益方式。为保护受益人的权益,法官在衡平法上承认了受益人的权利,使信托法律关系形成对同一财产的双重所有权。但从学理上看,这种双重所有权与传统民法系的完全物权存在冲突,这也使像中国这样的大陆法系国家形成了独特的信托制度。信托受益人有获得信托财产利益的权利,而中国法律规定受益人的权利具有债权性质,与英美法上的"衡平法的所有权"不同,债权性质的受益请求权不能完全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应当赋予信托受益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以物权性质。为保持现有立法统一并符合民事权利理论的一般原理,还应当通过完善信托登记制度来实现受益人请求权的排他性以保障受益人的权益,且这也符合信托制度的原本含义和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与法律学的难题入手,分析了产权经济学的产权规则与产权法律学的产权规则的区别,前者重视经济效率的高低,后者侧重经济收益的归属。作者对于企业产权的民法理论及新旧产权规则与法律衔接问题,提出以产权主体为分类标准,将企业产权分为法律上的三种权利:终极投资人的权利──股权,法人对外投资获得的权利和企业法人的权利──企业财产权,同时分析了股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相互关系及其法律性质,指出法人财产权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经营权,股权同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法律上相辅相成的权利,两者的结合构成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通过改造(赎买、公私合营)民族资本.没收官僚资本,以及国家投资兴建新企业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其财产所有权当然属于国家,即全民所有。国家以出资者身份拥有企业财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但不直接参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依法自主经营,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理的权利。应该说,上述界定在理论上、法律上都是清晰的、明确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一些人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和归属关系产生了模糊认…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动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计信息经历了自行处理、主动隐瞒直至公开披露的演进历程。随着我国股份公司的发展,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研究有所启发。一、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机分析(一)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合约动机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公司经理的努力具有不可观察性,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投资者期望获得可靠且相关的会计信息对投资风险和预期投资收益进行评估。但管理者可能并不愿意披露投资者所期望的所有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一1.国企产权中的职工份额的理论分析。长期以来 ,我们一般认为国企的资产所有权归全民所有 ,把国企职工对本企业的产权应拥有的份额 ,视同于其他公民。人们不但过去这样看 ,现在还有一些人这样理解。如“国有企业是一种所有权高度分散型企业 ,它的所有者是全体公民。任何个人都只能拥有很少一部分国有企业所有权 ,因而不能成为主要所有者 ,只能由国家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持股机构’或组织来充当主要所有者 ,代表全体公民行使所有者权利。”这一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理论 ,不能完全反映国企资产形成和发展的实际 ,没有意识到国企职工对本企业…  相似文献   

20.
股份制是伴随着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而逐步形成的,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公司典型的财产组织形式。其最重要的特征除了商业责任的有限性外,就是所有权(本文特指狭义的所有权,即出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及法人产权的独立化。股份制的成功发展,客观地说明,不同的多元的所有权可以在企业内部整合成一个集体产权,实现出资者与企业各自的权、责、利的统一,不一定非要先在企业外部形成一个集合的共同的所有权,然后才能在企业内部统一协调使用。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归根结底属于人民,属于分散化的自然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