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药物致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分型及预后。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集老年糖尿病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92例,根据肝功能指标进行分型,并追踪分析其预后转归。结果本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型为47.7%(91/192),胆汁淤积型为32.3%(62/192),混合型为20.3%(39/192)。所有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停用可疑损害肝脏药物,并予护肝、降酶、消炎利胆等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愈率92.7%(178/192),死亡率2.6%(5/192)。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型为主,预后尚可,但是起病隐匿,临床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药物导致的肝脏毒性目前仍然是现代肝脏病学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场所,结核病化疗与耐药性结核病的形成使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国家基本药物文本规定的10种抗结核的药物中经常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大约占7种,药物性肝病成为是较常见的药物副反应之一。我们收集了我院2005年以来所有可疑为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结核病病历资料,并且对药物和药物所致的肝损伤的类型进行分析。根据ALT/ALP比值按照国际会议的标准进行,即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价方法。将结核药物性肝病划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结果3450例结核病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中,肝功能高于参考值的平均为9.3%。按照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价方法有30例结果符合“赫氏现象”所定义的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断,结论将各类重症药物性肝病划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早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药物性肝病往往被忽略或误诊.老年人常因为基础疾病多,合并用药复杂,因此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中心器官,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效肝细胞数减少,肝脏的应激能力减退,故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对2000年至2004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住院患者中的60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特点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3年1月开始入住我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的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等),治疗组服用茵栀黄颗粒6g/次,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监测治疗前、4周、8周肝功能变化和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病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治疗的102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102例患者手术治疗中,均治痊愈,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例(8.4%),肺部感染6例(7%),肠道感染3例(3.6%),胃肠功能恢复延迟11例(13.2%)。住院时间5天~18天。结论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症状常与病理改变差别很大,合并症较多,及早手术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专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各种保健品广告满天飞,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也逐年增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全俊教授指出,药物性肝炎患者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数字X线成像设备(DR)在急性心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性选取我科经临床诊断证实,且对X线诊断检查的31名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31例患者检查中心脏扩大23例(74%),肺门增大29例(94%),肺纹理增强31例(100%),KerleyB线15例(48%),肺野透亮度增加29例(94%);28例患者3天后复查,心脏扩大19例(68%),肺门增大18例(64%),肺纹理增强17例(61%),KerleyB线10例(36%),肺野透亮度增加16例(57%);有14例出院时复查,心脏扩大14例(100%),肺门增大12例(86%),肺纹理增强8例(57%),肺野透亮度增加7例(50%)。结论 DR胸片方法简单易行,价格较低,临床患者容易接受,并且能达到良好的辅助诊断效果,在急性心衰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8例神经梅毒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83岁,其中主质型8例(44.44%),其中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3例,混合型1例;脑膜血管梅毒4例(22.22%);无症状型3例(16.67%);树胶样肿型2例(11.11%);脑膜炎型1例(5.56%)。血清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均为阳性。脑脊液检查:18例患者TPPA均阳性,9例RPR阳性,9例脑脊液白细胞数≥10×106/L,7例脑脊液蛋白0.50g/L。影像学表现为:脑梗死,脑萎缩,脑白质变性,额叶、颞叶、海马区异常信号及大脑后动脉闭塞,颅内动脉硬化。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临床体征、血清学、脑脊液及影像学对于诊断神经梅毒及分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和有效治疗方案。方法择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所收治的96例肺结核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抗结核短期督导化治疗,术前实施X线平片(CT)检查、实验室检查,探析相关结果。结果血型播散(Ⅱ型)者2例,均为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者(Ⅲ型)94例。31例患者结核位置在上中肺,空洞者18例,双下肺13例。干酪性肺炎10例。X线表现为积液征,有22例患者实施CT检查。痰菌阳性者67例,占总数的69.79%。初发患者人数为75例,治愈70例,治愈率为93.33%。完成治疗者共计72例,治疗失败2例,丢失1例。复治者共计21例,成功17例,失败3例,迁出1例,治愈率为80.95%。有药物反应人数共计35例,占总数的36.45%。结论对于老年肺结核疾患者,应当在早期对其实施临床诊断,择取合适的化疗方案,强化药物管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这一点对于提升患者临床治愈率来讲,有着相当显著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12例老年眩晕患者,探讨眩晕的正确诊治。方法112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根据主诉、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给予明确诊断、合理治疗。结果112例眩晕病例中,颈性眩晕43例(38.4%),脑动脉硬化34例(30.4%),脑梗死6例(5.4%),脑出血3例(2.7%),梅尼埃病15例(13.4%),中毒3例(2.7%),其他8例(7%)。结论鄂西北地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以前庭系统性眩晕常见,且多为中枢性眩晕。只有对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眩晕作出正确合理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是药三分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损害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由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率虽低于国外,但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慢性病对住院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在2017年9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86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问卷调查,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86例样本中,男性70例,女性16例。无慢性病15例(17.4%),患1种慢性病30例(34.9%),患2种慢性病32例(37.2%),患3种慢性病9例(10.5%)。高血压患病率最高26.7%,不同慢性病数量患者的ADL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ADL量表和Barthel(BI)指数量表调查发现住院老年人患慢性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工作要更具针对性和科学化,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联合西药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患者被随机单盲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口服附子理中汤同时应用西药保肝药物。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保肝治疗。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恢复正常及肝功能损伤分度下降1度以上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附子理中汤联合西药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西药保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最佳策略,提高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CR)率,改善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联合化疗17例,CR率47%(8/17),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9例,CR率44.4%(4/9);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8例,CR率50%(4/8)。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或三尖杉脂碱(H)化疗9例,CR率22.2%(2/9)。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3例,1例安全缓解。姑息治疗6例。结论临床上老年急性白血病普遍对化疗反应差,CR率低。对老年急性白血病应选择积极、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改善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治疗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急性肺水肿患者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用PEEP(3~ 8cmH2 O)机械通气治疗 ,对比治疗前后血压 (BP)、呼吸 (R)、心率(HR)、氧饱和度 (SaO2 )等动脉血气指标及胸片变化 ,同时与 3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进行对比。结果 :经PEEP机械通气治疗 0 .5~ 1h后 ,2 9例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氧饱和度上升 ,血气指标好转 ,心功能改善 ,仅一例无效死亡。总有效率 96 .6 7%。结论 :呼气末正压通气是治疗急性肺水肿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0例乳腺癌患者行CDFI诊断,分析其超声特性及血流特性。结果 CDFI诊断结果显示163例为乳腺癌,准确率为90.56%,误诊率为9.44%。超声图像显示,边界模糊165例(91.67%),形态不规则159例(88.33%),病灶处于外上象限141例(78.33%),不均匀回声154例(85.56%),纵横比1有82例(45.56%)。直径小于10mm的肿块诊断准确率、最大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均低于直径大于30mm肿块(P0.05)。结论采用CDFI诊断乳腺癌,操作简单,准确率高,为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方法分析本文中6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术式及治疗结果;结果有些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外伤史不明显,临床表现和体征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本组66例中无明显外伤史19例(29%),临床表现主要是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治疗术式为钻孔引流;结论在临床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应作CT检查以排除或确诊;术后一般留置引流管,术中彻底冲洗。清除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治疗该病和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浆细胞膜糖蛋白基因(PC-1)4号外显子K121Q变异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自2006年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调查资料中选出有糖尿病家族史,且相互间无亲缘关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28例,同时选择非糖尿病健康老年对照人群308例。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受试者均为汉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PC-1基因K121Q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KK基因型177例(77.6%),KQ基因型46例(20.2%),QQ基因型5例(2.2%),K、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87.7%和12.3%;正常老年对照组中KK基因型239例(77.6%),KQ基因型63例(20.5%),QQ基因型6例(1.9%),K、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87.8%和12.2%;PC-1基因K121Q变异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PC-1基因K121Q变异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PC-1基因K121Q变异的KK基因型组与KQ QQ基因型组中的肥胖指标的特征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PC-1基因K121Q变异可能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异常心电图的临床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847例老年患者心电图检查中275例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患者临床心电图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老年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32.47%,其中异常心电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ST段改变、房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结论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老年人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较高,应提醒老年人定期检查,以期及时发现疾病并且并给予有效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对其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探讨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原因。结果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使用药物、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其中,感染有16例,占35.56%;不合理使用药物有11例,占24.44%;心律失常有7例,占15.56%,是该疾病加重的三大主要原因。结论呼吸道感染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当然不合理使用药物、心律失常也是影响该疾病加重的原因。为此,还应该加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动态检测,及时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