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对农牧业走向市场问题引起普遍关注,而在农牧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农牧民尽快致富,又成为热门话题。对此,谈谈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走向市场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农牧区的改革主要是在坚持土地、草场、森林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从调整农牧业生产关系和农牧业内部结构入手,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政策,确立了以家庭自主经营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这就是“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解放了被大锅饭体制束…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西藏经济能否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快慢。中央为西藏制定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已经执行了十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农牧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继续坚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赋予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以新的生命力,长久地保持和焕发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  相似文献   

3.
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并赋于新的生命力,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大力兴办服务实体和乡镇企业,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促进农牧区稳定、繁荣的有效措施。现结合日喀则地区实际,就建立服务体系、兴办服务实体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办实体,搞服务是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13年里一直趋于增长,但势头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也不如本地区的经济增幅,农牧区相对贫困的状况有加大的趋势.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既经得起理论上的探讨,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财富欲相对不强、粮食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边际效益递减,以及缺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和机制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四年十月邓小平同志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文中说:“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变”。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电信通信为农牧区提供信息接入手段这一视角出发,分析西藏农牧区发展电信、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究农牧区数字鸿沟的表现及成因,认为发展电信通信是缩小西藏农牧区数字鸿沟的基础工程,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针对数字鸿沟的农牧区电信发展经济、技术政策,遵循普遍服务原则,沿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提供两条主线,保证为农牧民提供最低数量和基本质量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出台降低生育率的人口政策,但在西藏自治区,直到1985年才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计划生育管理暂行办法》。目前这一政策除在西藏的城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实施外,在农牧区的政策执行仅停留在宣传阶段。这就意味着,占自治区85%以上的农牧民人口的发展基本没有在“计划”之列,农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西藏人口的总体自然增长仍处于较高水平,其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的水平。有许多资料显示,在西藏的一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方土地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所谓“超生型贫困”,这一问题逐步成为西藏农牧区部分农户贫困…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山南政协遵循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西藏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山南地区乃至西藏的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要求,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发展经济、能源交通、农牧生产、文教卫生、社会治安、民宗统战、城镇建设、扶贫攻坚、科教兴藏、水电建设、企业管理、机关作风等热点、难点问题,到城乡机关和广大农牧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认真分析论证,慎重地提出了许…  相似文献   

9.
甘肃农牧区藏族在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民族特征,但也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经济生活特征。为了比较研究甘肃农牧区藏族社会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笔者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合作、碌曲、玛曲和卓尼等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调查方法以田野调查、入户调查和集体访谈及个别走访等为主。本文主要根据这次调查资料写成。  相似文献   

10.
<正>截至2008年9月,怀化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9个,带动2974万户,占农村总农户数的28%。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有固定资产总额约2.76亿元,成员通过合作组织获得的生产经营纯收入年人均达到2993元,比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高1014.3元(与农经报表口径比)。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怀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呈现出健康有序、加快发展的态势,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办公室!北京,100026农业产业经营;;家庭经营;;经营环境;;经营体制学术界对“农业”和“产业化”都有过比较深入的讨论但对“经营”两字研究不多。本文从探讨经营入手,着重分析经营与农业,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组织及体制等诸方面的关系,从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化室”是为广大少数民族农牧区开展文化活动而开辟的一个经常性的栏目。它既是交流文化工作情况和经验的场所,也是发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的园地。希望广大少数民族农牧区的文化室、业余剧团、读报组等组织和同志们,多写稿子,多提意见,多给帮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们顺应了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对于我国来说,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历代中央王朝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无不将屯田作为解决粮食运输困难的重要措施,以服务于国防目的的军事屯田方针长期不变。18世纪以来,随着新疆逐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新疆屯田从临时性以边养边措施演变为持久的到全国性的经济开发的一部分,改变了新疆的经济格局。作为一项前近代国家的传统边疆经济政策,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后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对新疆近现代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牧区长期并存和相互促进是中国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华一体离不开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主体参与和贡献。我们不应从农业中心立场或草原中心立场来认识中国,而应从实际经验出发来洞察区位内和区位间的复杂关联。谷苞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和文化关系史的研究,建构出理解中国的农牧区位关系论。农牧区位关系论不仅论述农牧区内的经济社会类型和农牧互构,而且从农牧互依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方面论证中华一体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动力。农牧区位关系论将微观研究、宏观社会和历史演变贯通起来,呈现了认识中华一体的知识生产路径、方法和思想。农牧区位关系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重要成果,是民族学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特征的农村合作经济,是对以产品经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共耕制的否定。历经10年实践,合作制的模式已不再单一,其内涵逐渐深化,外延日益扩大,但民族地区的新经济体制还远未形成,新运行机制亦非健全。农牧区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初步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出现的新情况,要求现有经济组织形式为之更新适应,也为合作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进行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对家庭  相似文献   

17.
藏族妇女教育和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西藏长期传统社会消极女性观的普遍存在及特有禁忌和习俗的束缚,使得许多农牧区妇女文化程度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妇女对教育已有了新的认识.从西藏农牧区妇女接受教育培训需求的现状来看,尽管政府在这方面先后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仍存在西藏农牧区妇女对接受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不求上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可以鼓励农牧区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切实保障西藏农牧区妇女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和建设各方面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纲 《西藏研究》2004,(4):102-111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的增量概念,文章结合目前学术界对中等收入者基本的认定标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对西藏农牧区的中等收入者标准作了较为合理的界定,提出了扩大西藏农牧区中等收入者比重应从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中予以解决的思路及相关的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肃北蒙古族、肃南裕固族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自1981年起逐步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草畜承包到户,“谁使用,谁管理,谁建设,谁受益,长期不变”,使每个牧民同生产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牧民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但是,由于对牧区如何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深化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不够,实际工作又放松,致使近年来河西牧区出现了很多牧民雇工放牧的现象。据1989年底统计,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雇工放牧的占牧户总数的70%;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雇工放牧的牧业户占50%至60%;天祝藏族自治县部分牧区近一半牧  相似文献   

20.
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地区乌兰牧骑或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面向基层,巡回演出,为丰富农牧区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和全国六届人大精神,宣传、交流和推广乌兰牧骑建设的经验,开创新局面,实现“六·五”计划,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定于1983年9月中旬至10月初,在北京举行“各自治区和有关省少数民族地区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有,内蒙古、西藏、广西、新疆、宁夏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湖南、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福建等十七个省、自治区的十八个乌兰牧骑或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他们大都是长期坚持在大型专业文艺团体难于到达的农、牧、山、边地区的县级专业或业余演出队,并且作出了新的成绩。我刊特意组织了“乌兰牧骑赞”这组短文,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