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大中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1984年全省城镇人口2,00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7%,其中省辖的12个城市均属大中城市,市区人口达1,27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9%。全省大中城市非农业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一、辽宁大中城市人口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1)城市人口增长同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快。建国后,辽宁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建设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投资规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辽宁省城市人口的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经济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论述了现阶段在各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进行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并以上海为例 ,借助于城市生产函数建立了一定时期内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模型 ,定量地分析、测算了与上海城市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贫困现象日益突出。贫困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范围逐渐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993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大中城市基本上已经或正在着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文以长春市建立和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1996年11月长春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大队所作的市区最低生活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和1995年吉林省民政厅、长春市民政局及民政部社会福…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人、财、物的流动日益扩大,流动人口这个活跃而复杂的人口群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膨胀起来。其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触及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课题。北京作为首都,其特有的城市性质和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对流动人口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而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热点城市之一。本文试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对城市的影响作一粗略的分析,并根据这个群体的变动轨迹和相关因素,对今后全市流动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区,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同时满足城市经济增长和低收入城镇居民需求的矛盾关系。这些问题也都与各种气候变化的挑战有关,特别是确保城市经济在"气候友好"的模式下增长,并保证城市地区住房和基础设施"防气候干扰"。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和奥运申办成功后,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财、物流动日益扩大,使得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市、跨地区的转移和开发就业为主体的人口流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大中城市膨胀起来。北京作为首都,其特有的城市功能、城市性质和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而成为流动人口集聚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9,(3):28-37
人口空间分布受地域生态环境、商业条件和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呈非均匀性特征。随着大中城市经济优势的日益扩大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政策藩篱的消除,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向心力不断强化。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规模已经突破2 000万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对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人口疏解与人口控制成为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重要社会管理举措。同时,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加速消失的背景下,人口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各个地区竞相吸引的宝贵资源。面对疏解人口还是集聚人口这一现实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人口集聚是否拥有经济增长效应并在实证上检验人口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为此,本文应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我国人口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为了克服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应用工具变量、矩估计等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数和卫生医疗工作人员数符合工具变量的要求,结果显示人口集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此外,通过引入交叉项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引发的人口结构效应,即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改善人口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基于此,应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发挥人口集聚效应,特别是通过人口集聚来改善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对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更有意义,在实行人口疏解政策时有必要考虑人口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8.
江西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生 《人口研究》2003,27(3):54-60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特征 ,但纵观江西发展 2 0年 ,已不难看出江西城市发展尚存在主观战略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按照人口经济地域分异规律 ,江西省新世纪初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应立足实际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口迁移的要求 ,逐步形成以城市密集区 ,大中城市吸收人口为主 ,小城市、农村和小城镇吸收人口为辅的人口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田凯所谓“农民工”,是指户口尚在农村,而来城市以从事各种“自由职业”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人。改革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世代躬耕的土地上解脱出来,冲破城乡阻隔,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每年春节前后,民工潮都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新...  相似文献   

10.
人口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问题和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围绕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加快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步伐,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当前,在广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展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正在进行。它正在逐步破除以往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模式(比如条块分割、独家经营、“吃大锅饭”、政企不分等)所设置的层层障碍,积极发展经济的横向联系,发展各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加强企业和职工经济利益同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个人贡献的联系,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城市经济改变为开放型的、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宜昌市主持召开了全省八个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交流会,同年5月,又在本市主办了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验交流会。下面介绍宜昌的经验: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努力创造齐抓共管的大气候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繁荣,来宜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全市有暂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计6.7万。近几年来,宜昌市多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大,主要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二、三产业和深层次农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有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城镇病”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流动人口迅猛增长,流动人口对城乡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流动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许多大中城市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齐守哈尔市流动人口的特征这里所指的流动人口是在齐齐哈尔市行政辖区范围内,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不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人口。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外地来齐的暂住人口,二是流动过程中在齐短暂逗留的外来人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外来流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龄人口公寓化养老问题分析万克德近年来,适应中国老龄人口发展状况和城市老年人的要求,先后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悄然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养老形式──老龄人口的公寓化养老。所谓公寓化养老,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城市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建老年居民楼、...  相似文献   

16.
论证城市人口规模应从何入手?从理论上说,这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功能大小有关,从实际考察,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直接相联系。而要论证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虽然可以采取经济分析的办法,但实践证明,用经济去考察人口,有些牵强。主要是各种经济因素与人口的关系不很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关系,而用综合的办法分析,各种因素太复杂,且不易理出头绪来。用考察住宅的办法分析人口规模,论证简便,关系密切,实际上,许多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问题出现了新的动向,突出表现在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活跃了城市经济,加快了城市经济改革的步伐。本文依据1986年8月27日的《上海市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来自江苏、浙江农村及上海郊县的流动人口作初步的比较分析,对特大城市中农村人口的活动特点略抒初浅之见。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动人口的经济贡献量化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马晓微  张岩 《人口研究》2004,28(4):63-67
城市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有关这一贡献的量化计算仍有待研究。有鉴于此 ,本文将合作博弈中Sharpley值方法引入经济贡献量化计算 ,并结合北京市建筑业外来劳动力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通过Sharpley值和生产函数方法得到更深刻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是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1982年它的城镇人口比重为42.4%,1990年达到50.9%,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平均增长幅度5.6个百分点相比,辽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更快。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辽宁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的发展(董黎明,杨齐,刘红星,1992)。大中城市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大城市在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Kim,1991)。从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内总产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然而,对大城市来说,一个紧迫而困难的任务是调整人口的行业(产业)及职业结构,因为就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产效率也一直在下降。在80年代中国大城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提供了详细的就业结构数据。本文将对1982——1990年间辽宁城市群的人口就业结构与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口学刊》1985年第二期刊登左清中的文章,题为《经济体制改革与人口城镇化》。文章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开店设坊,兴办服务行业,承办各种劳务,参加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不但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建设新型小城镇的主力军。农村人口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起飞不可阻挡的潮流。 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了加速我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文章认为,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潮流,决不能象过去那样采取封闭式的政策,而应采取开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