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培军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2):53-58
在中国 2 0世纪文化史上 ,钱钟书和鲁迅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两位大师 ,代表了在他们各自领域的极致成就 ,而这两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 ,也就颇值得探讨和研究。从他们对金圣叹、嵇康的评价以及对社会、人性的批判等具体问题上 ,可以看出他们在文学见解、学术研究、文化批判诸方面的超越常见的共识相通 ,以及这种共识相通的思想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关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议由来已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何种策略对于成品译文影响重大。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应当综合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而不是把它们分隔开来看待。而在操作中何时应当选择何种策略,则需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条件来确定。《围城》英译本是汉译英文本的代表作,其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是否得当,需要结合当时的翻译条件来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3.
杨晓琼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6):157-160
鲁迅的文学翻译实践,以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为分水岭,大致经历了从意译甚至改译到直译甚至逐字硬译的两个极端,其翻译风格的骤变,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在不同时期所选择的看似前后矛盾的翻译策略其实始终都统一于他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4.
杨波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82-85
鲁迅和韦努蒂(Venuti)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理论的代表,都主张保留译入语文化因素。然而,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在文化沟通出发点和翻译策略上存在深层差异。文章从解读他们两人的异化翻译思想入手,分析了两人异化翻译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比较了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6.
7.
黄四宏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03-105
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9.
冯世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翻译家沈苏儒以专著《论信达雅》(商务 ,1999)论述并充分肯定严复前辈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认为鲁迅和钱钟书对之均持“大体肯定或不否定而代之以新说”的态度。作者对沈说持不同观点 ,通过解读严氏《译例言》以及周、钱两先生的有关文字 ,论证第一 ,翻译标准在于“信”;第二 ,周、钱两位对严说其实均持异议而均以“信”为翻译唯一原则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劳伦斯·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月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756-758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提出异化翻译理论,因此他们的异化翻译观既相似又相别。他们的相似之处表现为两者的异化思想都受到了德国翻译家施德莱马赫的影响,两人都用异化思想指导实践;他们的相异之处则表现在两者的异化思想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目的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他们对异化思想的论述都带有各自时代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解读了鲁迅对司马迁的评述,并以《故事新编》和《史记》为例,从悲剧英雄情结、复仇意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司马迁的超越。杂文和《史记》分别作为鲁迅和司马迁文学世界的主体,在艺术上都讲究含蓄美,畅达明朗,然而鲁迅的杂文更追求诗情和诗美,体现出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2.
杜盈盈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8-20
在退休后的近十年中,钱理群对"社会的鲁迅"与"真的知识阶级"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将其作为阐释重点。同时,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启蒙主义与民间立场,"沉入于国民"中,传播普及鲁迅精神。由于启蒙主义本身的局限与特殊时代背景的限制,钱理群的启蒙工作注定收效甚微。然而,其启蒙行为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就其论述的全面来说,都是我国翻译批评史上重大的理论建树,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的翻译批评工作,建立新世纪翻译批评体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许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72-75
钱锺书先生(包括敏泽先生 )有关“意象”的某些观点似存疑点。首先,《文心雕龙·神思》里的“意象”两字,并非是“意”的偶词,其内在蕴涵包含了“意”(主体情意)和“象”(客观物象)。其次,“意象”作为一个组词,并非是由刘勰第一次提出来的,它实际上首次出现在王充《论衡·乱龙》中。另外,明前后七子与唐人诗学理论中所用的“意象”,两者的美学蕴涵相同,都是指审美情感性意象。 相似文献
15.
傅金祥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21-23
鲁迅的政治诉求是与他关注现实、关注底层紧密相连的,鲁迅的选择更多地出于反抗专制、同情弱者的道德立场,是以改变人“吃”人的现实、消除主从关系为宗旨的。鲁迅决不认同权威、集团,决不认同打着某种旗号或以未来的承诺来侵害当下,鲁迅的政治是“反政治的政治”。鲁迅给我们的启示并非如何选择以确保“政治正确”,而是如何具体地关注政治而又不屈从于政治。 相似文献
16.
杨绪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传播思想史的角度, 论述了鲁迅早期的传播思想。对其文化传播的比较观、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结构及传播的现代取向作了评析。认为鲁迅这一时期的传播思想, 对当前的文化传播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漱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3
鲁迅是一位具有独异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经典性,人格具有楷范性。新时期对鲁迅的挑战,主要是消解和颠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毛泽东1957年推断鲁迅的一句话、鲁迅的死因、鲁迅的绯闻、修订增删1981年版《鲁迅全集》过程中的若干争议等。 相似文献
18.
崔永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6):143-149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9.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创作方面 ,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风格都很相似 ,他们都为本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将从人生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本民族振兴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