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泛论之,文学“意象”也就是文学本文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我们将四川作家在他们四川题材的作品里所呈现的地域生存形象之为“巴蜀意象”,巴蜀意象组织,干预和导引了现代四川作家的情感与思维,从而影响着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品格、文化追求.川妹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4.
我们可以对现代四川文学的总体特征作这样一个小结:首先,我认为,就作家来看,现代四川作家的心理年龄都不大,他们缺少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味,富有青春的气息,对新事物十分敏感,接受较快,对旧传统的反叛也比较果敢、迅速,他们相当灵活,善于自我调整,与时俱进.其次,四川现代文学大体上出现了一个由抒情到写实的演化过程.抒情和写实都各有成就,但最终是以稳健的写实最充分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特色,并以此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对这块内陆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巴蜀地域中流传甚广的龙门阵习俗以及撰写方志的传统,是影响现代四川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要因素。方志意识促使四川作家较多地关注本地域的特殊生存现象;龙门阵习俗则影响了四川小说的叙事方式,那种对“故事”的重视,对事件背景材料的展示以及比较自由的插话等等皆可见出“龙门阵”的影子  相似文献   

6.
四川现代乡土小说是在丰厚的巴蜀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其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如客观、冷静的写实性讽刺艺术,形象生动、独具表现功能的“川味”方言,以故事性见长的叙事结构等,无不彰显着巴蜀地域文化基因的影响,这是从艺术形式方面对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蕴所作出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李怡四川地区作为一个“巨大的盆地”具有种种的“生态效应”,地大物博让它成了闻名中华的“天府之国”,盆地的闭塞又带来了它在文化交流上的诸多不便,造成了文明步伐的滞后。直到现代以前,四川地区作为“盆地”的闭塞效应固然存在,但并没有...  相似文献   

8.
四川保路运动是巴蜀文化性质发生裂变,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是百年来中华文化由古典时代进入现代化时代的标志。它突出地表现在城市化意识的加速与市民意识的转换、巴蜀文化对西方民主意识的吐纳与民族革命精神的突起、巴蜀古史的救国主义新解读与巴蜀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转型三大方面。它为百年来的民族文化觉醒与复兴开启了大幕,也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将来的去向指示了路标。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李劼人与巴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四川区域文化的研究 ,往往将巴蜀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本文从巴、蜀文化的不同特征入手 ,分析了郭沫若、李吉力人的创作 ,认为 :从主要创作倾向而言 ,郭沫若更多的受巴文化的影响 ,李吉力人更明显地体现蜀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晚清至民国时期,巴蜀之地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动和风俗变迁,当地方志呈现了这些变化。该地区婚俗也发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蜀地婚礼重视对“古礼”的传承,崇尚俭朴婚;巴地婚礼则对古礼删繁就简,多以时俗为是,财礼婚盛行。造成两地婚俗差异的不仅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主观因素的共同推动。巴蜀婚俗在地域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混合性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传统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巴蜀文化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古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基本情况二、蜀的历史三、巴地所在及其历史四、船棺葬与巴族关系五、巴族与錞于铜鼓的关系六、巴文与么些象形文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天府”不是单靠天然条件能成的,也不是巨人恩赐可得的。这一称号是巴蜀人民以四通八达的开放胸怀学习天下人所长,创造出经济奇迹而争取的。天下填四川、川人走四方,开放善学、集五湖四海各人群之智慧知识,汇东南西北诸民族之成就优长,综合而成巴蜀人民。这,便是巴蜀人的历史特点。这,就是巴蜀文化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3.
徐中舒先生巴蜀古民族史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徐中舒先生开始关注包括巴蜀民族在内的南方古代民族问题,是最早研究"四川古代文化"的学者之一,最早提出古代四川文化"萌茁于本土"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的观点.先生对巴蜀古代民族的研究,往往放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系统展示了此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蜀学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与全国共振,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形成热潮,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时代提供的机缘。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也呈全方位摄取、价值取向带多元性和20世纪文化新潮大量引进的态势,但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爆炸”的拉丁美洲文学和“崛起”的非洲文学的优先、重点选择。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思考,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现代文化精神升华、现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现代文学观念不断加深、现代文学表现方法频频使用,已超越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代表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意西泽仁、栗原小荻等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获得学术界很高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能比较正确地处理“拿来”与识别、适应与认同、借鉴与创造等矛盾关系──这正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外国文化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6.
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在向巴蜀的移民 (广义 )中 ,不乏当时社会的优秀人才 ,他们和其他移民一样在巴蜀从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对巴蜀旧貌的改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巴蜀文化的重大变化。巴蜀地区滋长的各种文化精神与中原渐趋等同 ,形成为秦汉及其以后巴蜀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创性、超前性和追求完美性的结合 ,这就是我们建设四川特色文化的方向 ,这就是我们通过对巴蜀文化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得出来的一些认识。因此 ,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 ,对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 ,促进西部大开发 ,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谈到现代四川作家笔下的“巴蜀意象”,就不得不讨论鸦片、茶馆和川味.这三类日常生活的活动景象出现的频率极高,在现代四川文学中占的空间极大,而且还往往组成了某地众多意象(如洄水沱、实力派)的存在背景.1 吸食鸦片,坐茶馆和享用饮食,这应当是传统中国人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四川的特色在于,这些普通的个人生活活动被更多地推向了社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成为扩张个人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就这样,普通的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9.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特色而在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适于近代它又吸收新学而获得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蜀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它以四川自西汉迄今的学术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经学、哲学、史学和文学,而以它们体现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为核心,包括蜀学理论、蜀学史、蜀中学者、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是四川文化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从文化渊源看,蜀学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它与"巴蜀文化"是毫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