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雨果的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被译介到我国已半个多世纪了。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有许多争议。其中付主教克罗德这一形象便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在基本上肯定他是个反面形象的同时,围绕着作家对这个形象的同情是“削弱了人物的揭露力量”,还是“不如此写就会损害他的典型性”的问题争论不休。在争论中,有的作者往往忽视了作家本人的看法和创作目的,脱离了作品产生的时代,简单地把克罗德归为封建帮兇,说他是一个虚伪、阴险、狡诈、自私、狠毒的人物,不惜一切贬义词来形容他。我以为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方法,也违背了作家的本意。分析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由著名的学者、神甫变成一个杀人的魔鬼的人物形象———堂·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 ,并通过他坎坷、不幸的一生 ,真实地反映出了法国社会1 6世纪人与宗教的斗争 ,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对峙 ,美与丑、善与恶的冲突 ,科学与神学的交战。但是 ,长期以来 ,爱斯梅拉达作为善的代表过于光艳 ,使得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作为恶的代表便处于次要的位置 ,部分读者只是片面地把他当做一个“贵族统治和反动宗教”的代表人物 ,或者只是简单地认为他是宗教力量的牺牲品。雨果在《海上劳工·序》中说 :“宗教、社会、自然 ,是人…  相似文献   

3.
一般的教材、评论文章对克洛德形象持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本文通过克洛德性格发展的前后对比及克洛德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认为克洛德本质上是向善向上的。克洛德身居神职但首先是“人”,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真诚、感人。其恶变是宗教异化的结果,其悲剧是宗教教义压抑人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定利本前记中说:“也许会有另一些读者,并不以研究本书中所藏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为无用,而愿意在读着《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乐于分析在小说之下的非小说成分……”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总结雨果的创作经验,探索他的美学思想,确是我们今天研究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之结合是雨果美学思想的重要原则,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又总是通过一定内容和形式的美丑对比体现出来。综观他的作品,美丑对比的方式可分两类:其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比,如《笑面人》里的关伯仑与大卫·第利·摩埃、蒂与郁西安娜等;其二是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这种对比虽也表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是一个特异的系列,这类形象蕴含着巨大而神秘的悲剧力量和审美价值。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浮罗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克洛德的“信仰生存”包含着悲剧性的分裂和冲突;他与爱丝梅哈达的相遇,是神性与人性相遇并贯通的奇迹,并蕴藏着戏剧性的隐喻含义;他的爱情追求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信徒般的狂热和宿命般的悲剧结局,具有生存论的和审美的特性,也鲜明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中信仰的彻底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一系列令人注目的神文形象,其中《巴黎圣母院中》中克洛德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是两个具有典型性的神父形象。本文仅就他二人的命运的迥异谈一些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他们二位人物相同的地方。 (一)他们都是知识渊博,有威望的神职人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皇帝,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人物。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心理分析有助于破解这个集“凶徒”和“明君”于一身的人物留给后人的谜团。和隋炀帝相似的夺权路径使他成为背负心理镣铐的创大业者; “贞观之治”的千古功绩和他的人格特点密不可分;杀兄逼父,折射出封建体制下矛盾无法和谐解决的死结和人性阴暗面的凶残;不合理行为的背后,掩藏着明君“做秀”与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人物,达四百多个,揭示了“人才为兴帮之本”的思想。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关羽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品通过对关羽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其“忠义”观的描写与揭示,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与人生理想。而“忠义”思想则贯穿了关羽这个人物的一生,成为千百年来“忠义”的化身。而“汉家节”成了其“忠义”根源。以品德、气节写忠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作品所集中表现出的关羽人物形象的核心品质,通过其高尚的品德、气节写出了他的“忠”与“义”l、桃园三结义小说一开始,通过“宴桃园豪杰三…  相似文献   

9.
哈代人物的自然激情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物塑造方面,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人物几乎没有直接的对立面,即没有与正面人物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象狄更斯笔下凶残的恶棍,在哈代小说中是没有的。读者所能明显感觉到的,就是哈代的人物都充满激情和人性的特点。有研究者谈到:“必须注意的是在哈代的世界里,有一小部分象巴尔扎克的激情或野心在起作用……爱的本能深入到人性的核心,这个本能问题差不多变成了一个使他无法摆  相似文献   

10.
在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三部重要小说中的三个神父形象──克洛德、卞福汝、西穆尔登,均有不同的人道主义内涵。本文揭示了这三个神父形象所体现的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不同层面,及其某些特征和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从人性的角度,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巴金巨著《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觉新的形象进行再认识。觉新在年轻的与年老的两代人、新的与旧的思想斗争中,始终站在前者一边。他不是封建势力的“帮凶”,而是个善良的“好人”,是做了“坏事”的好人。他的种种经历和不幸的遭遇,促使他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逐渐清醒,由一个软弱者逐步转变为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青年。  相似文献   

12.
论曹操的“奸”与“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 ,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和深刻 ,是由多种情致和各种才能构成的。仅就他的主体性格 ,也由“奸”与“雄”两个方面构成 ;他既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二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成雄”是其目的 ,“施奸”是其手段 ;不“奸”难以成“雄” ,为了“成雄”则不择手段。小说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 ,更写了他“雄”的一面 ,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 ,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呼唤和追求着美,并且为美而否定丑。我们注意到,鲁迅在为美而战斗,在对旧世界进行全面出击时,他总是以对人民的赤诚,用全力反对虚伪。反虚伪成为他终生战斗的一个重要方面。诚如秋白同志所说,因为“中国统治阶级特别善于虚伪”,所以“反虚伪的精神”,就成为“鲁迅——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的最主要的精神”,而“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都是用这种真实,这种反虚伪做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里,刻划了一组封建统治阶级的人物群像,如怪僻凶残的冯乐山、专横愚顽的周伯涛、颟顸自得的郑国光、贪婪狡猾的高克明、险恶奸诈的王氏、堕落不堪的高克定、蠢拙偏执的沈氏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物群像当中,在作品里占重要地位的,作者刻划得最为成功的大概首推高公馆里的“君主”——高老太爷了。 巴金曾述说过,《家》里有两个真实的人物,一个就是据作者的大哥的性格塑造了觉新的形象;再一个就是作者的祖父,作者根据祖父以及“亲戚家中的祖父”塑造了高老太爷的形象。巴金和普希金不同,没有“观察事物能做到冷眼旁观而不感情用事”的特点,他却简直是一个激情的存在物。十九年封建大家庭的生活象梦魇一样淤滞在他  相似文献   

15.
蒙太尼里:一个灵魂终生不得安宁的人祝远德蒙太尼里是小说《牛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者在他身上所花的笔墨仅次于主人公牛虻而与女主人公琼玛平分秋色。我国评论界对这一人物的研究往往只浮于表面,结论常使人觉得缺乏说服力,因为他的某些行为很难用“虚伪”、“腐朽...  相似文献   

16.
一八三二年三月十六日,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特鲁瓦布,发生了一个轰动全城的事件:一个穷苦的工人变成了一个杀人犯,然而在刑事法庭上,他却成了众人惊叹的演说家。他站在被告席上,眼光明亮,诚实坚定,他勇敢地面对着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条关于预谋杀人罪的条款,不怕这条法律可能会砍掉自己脑袋的危险,陈述一切,征实一切。他高声质问:你们说我偷过东西,说我杀过人,“但是我为什么要偷窃?我为什么要杀人?陪审员先生们,请你们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吧。”这个犯人,就是维克多·雨果的著名短篇小说《克洛德·格》中的主人公克洛德·格。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笔端饱含着感情,读者在了解他不幸  相似文献   

17.
《行人》中的阿直受到了来自家族制度和知识的双重压抑,她寡言少语、隐忍顺从。而她的丈夫一郎则面临着另一种生存困境,他具有正直、理性、觉醒的一面,憎恶虚伪,渴望真情,但他同时也是家长权力意志的体现者、知识和学问的化身。他渴望了解妻子,却桎梏于自我的窠臼里。他和阿直的生命轨迹是两条没有交叉但却是同一悲剧指归的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不能复位的人性复归──克罗德矛盾性格归于统一的解释李鹏综观近几年对《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形象的研究,学术界多是从“宗教恶势力代表者”和“禁欲主义牺牲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没有把他视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解释.现在就从这个角度给以阐解.克罗德以一个神职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