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从文化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汉语“意译”现象的描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外来文化的内在机制。第一部分大致介绍汉语中的意译现象:译词的存在、意译的定义以及类型。第二部分以英语作为参照系,说明意译是汉语所独有的语言现象,并从符号学角度论证其原因。第三部分从汉字的表意特征和部首所代表的宇宙分类图式说明汉语的意译现象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第四部分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佛典的汉译和佛寺的中国化为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同化和上述汉语“意译”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春雷 《阅江学刊》2014,(5):123-129
世纪之交出现的汉语危机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汉语危机”命题真伪的激烈争论,并形成肯定与否定两派。综观两派观点,均有合理之处,但也都失之偏颇。肯定派对汉语危机的认识存在理论缺陷与误区;否定派则未能正视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和汉语危机论的意义与价值,也没有就汉语面临的困境作出建设性的思考。对于“汉语危机”命题真伪之辩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我们深入思考汉语的现实处境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和概念。这两个概念,由于其意义有相似之处,在汉语中又属异字同音,因此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往往感到难予区分,以至于经常混用。鉴此,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4.
汉语缺少狭义的形态变化,词序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汉语中,很多语义关系就是通过词序表现的,不同的词序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语义关系,“狗咬人”“人咬狗”是最典型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汉语中特定的词序总是反映着特定的语义关系,反过来,特定的语义关系也总是规定着特定的词序。这种词序与语义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情形要求我们在运用汉语的时候,对词序的  相似文献   

5.
"方言"考     
李先耕 《求是学刊》2006,33(6):104-109
现代语言学传入中国后,人们便用“方言”来对译“dialect”。但事实上两者并不完全对应。“方言”这个词语大概可以汉代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但书中包含了一些非汉语的异质成分。历史上,“方言”“国语”既可以指汉语,也可以指其他语言。文章试图清理有关材料,就中国古今不同的语言、方言称谓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6.
“毋宁”未必都作“宁可”解曦钟“毋宁”,亦作“无宁”。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常常用在“与其……,毋(无)宁……”的句式中,意思相当于“宁可”、“不如”。但是“毋宁”还有一种用法,意思恰好相反。如明代张元益称王畿是;“宁为阔略不掩之狂士,毋宁为完全无...  相似文献   

7.
1 在汉语语言学文献中,中国语言学家和国外汉学家专门论述或一般论及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著作和文章,已经很多。然而,笔者认为,对汉语的这两种 句式还可以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剖析。为此,我们提出了“语义位”的概念,语义位将是本文分析的基本工具。 “语义位”概念是与“句法位”概念相对应的,后者是指表层句法结构中句子成分所占的位置(如主语位、谓语位、宾语位等),它表现句子的形态句法特征。现代语言学研究呈现出语义、句法相合的趋势,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既然有句法位之说,我们提出语义位的概念和语义位刻划的分析方…  相似文献   

8.
“看板”与“台所”曦钟《汉语大词典》收“看板”和“看板娘”两词条(第7卷第1182页),其释义为:[看板]方言。指招待服务。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咖啡店的主人为招揽生意计,大概要选择些好看的女子来做看板。”[看板娘]方言。指商店的女服务员。郭...  相似文献   

9.
东汉以来,随着佛经的译入,汉语吸收了不少的梵语词。梵语词的介入,使一部分汉语原有词增添了新义,新增一义由于源于梵语而使该词“梵汉双遮”。本文要论述的“忄麽忄罗狼藉”、“狼藉”两词便是梵汉双源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元音占优势”的问题翟光在讲述现代汉语语音特点时,差不多都首先提出“元音占优势”的说法。较早提出“元音上优势”说的是王力先生。他在解放初期出版的《汉语讲话》中,在“汉语的特性”一节里讲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元音特别占优势”。他说:“在许多语言里,辅...  相似文献   

11.
肖晓晖 《唐都学刊》2003,19(2):96-100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语言现象 ,它是汉语双音化和词汇化的产物。区分传统所说“偏义复词”中的几种不同现象 ,对“偏义复词”概念提出明确的界定 ,应该把词汇层次上的偏义词和言语层次上的临时偏指用法区分开来 ,有些所谓的“偏义复词”其实并不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古汉语的词尾研究是很薄弱的一环。薄弱的主要方面就是词尾的全貌或数量不清。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词尾”一节仅言“文言里却有明显的形容词词尾,就是‘然’、‘焉’、‘乎’、‘尔’‘如’等字”,未及其他。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1943年)主要论近代汉语,上册第三章第二十节“记号”,实际是分析词头词尾的,所言词尾有“儿”、“么”、“子”、“们”、“头”、“了”、“着”。王先生1980年出版的《汉语史稿》在古汉语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认知均基于人们对该情感的身体体验和对人类身体的认识,同时又受各自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制约,即英汉“悲伤”隐喻具备具身普遍性和文化特异性。从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认知共性进行阐释,并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视角探讨二者差异性的成因可以对英汉语中的“悲伤”隐喻有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曹春梅 《社科纵横》2006,21(4):105-107
汉语文化不仅仅指汉族人的文化,还应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古代西域就有汉语文化传统,西域各民族或是学习汉语,用汉语承载各自的文化;或是通过汉译,传播各自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语文化与古代西域各民族语言文化共存互生,互为资源,互相学习,互动并进,充分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汉语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金陵生 《唐都学刊》2006,22(2):20-20
在目前学术刊物的审校过程中“唯”与“惟”的用法存在一些歧义,有些编辑将原作者文中的“唯一”“唯我独尊”等中的“唯”字改为“惟”,有些则拒绝用“惟”字。这些都失之偏颇。笔者翻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第五版,第1446-1447页),“唯”“惟”条目“唯独”注也作“惟独”,“唯恐”注也作“惟恐”,“唯利是图”也作“惟利是图”,“唯命是听”也作“惟命是听”等等。可见“唯”与“惟”在大多数场合是相通的,只有在“唯唯诺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惟妙惟肖”词条中两个字才有所区别。事实上,自古以来“唯”“惟…  相似文献   

16.
“非谓形容词”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元任先生曾指出:“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严格地说,没有”。这个观点代表了早一些时候汉语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的普遍认识。近年来的“非谓形容词”一说,引起了语法学界对形容词的重新认识。现在,几乎在所有涉及形容词的语法论述中,都接受了“非谓形容词”这个范畴。不过,笔者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觉得提出“非谓形容词”这一范畴的立论和取证,尚有不少疑点,所以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就教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和同行。1.根据汉语语法研究中普遍接受的观点,划分词类依据三条标准:句法功能、司法形态和抽象意义。一般在分析“非谓形容词”(以下简称“非谓”)时,也运用了这三条标准,我们也就先以这三条标准为  相似文献   

17.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语言学的摧残是不遗余力的。其中尤以借批林批孔为名对《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进行的“围剿”为最。影响恶劣,流毒深广,不可等闲视之。七十年代初,国务院有关部门鉴于文化大革命以来字典词书长期停止发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同意将《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作为“试用本”在内  相似文献   

19.
汉语形象与汉语形象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应具体表述为语言形象,它是文学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现实”。汉语形象作为汉语的修辞性形象,是文学中汉语组织在语音、词法、句法、篇法、辞格和语体等方面呈现的富于表现力及独特个性的审美形态。它应成为汉语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需要建立汉语形象美学,这是一种有关文学的汉语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的研究方式。当代诗学应当重视汉语形象美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四声”与词义、“四声”与词性两大方面对《四书集注》中的“四声别义”现象进行了分类辨析,得出了“四声别义”是汉语语词一种特殊的派生方式”,这一新观点,并从两个方面对“词类活用”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