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勃罗留波夫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大师,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批评原则,是文艺理论批评宝库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一文艺批评究竟是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批评者的主观臆想出发,这是关系到是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原则问题。作为现实主义批评大师,杜勃罗留波  相似文献   

2.
成仿吾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本体论上,他以康德哲学认识论解释“客观”、“自我”等概念,指出文艺批评是“自我”的表现;在文艺批评建设论上,他提倡以“反省”的方法,借助“合目的性”概念,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他提出了以“同情”为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在文艺批评对象论上,他从康德哲学关于“美的艺术”理论出发,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价值在于作品的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协调自由运动的“论理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总之,在康德美学背景下进行观照,成仿吾文艺批评观体现出相当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自己的话语形态 ,它在中西交融的语汇中蕴育 ,它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文学与政治、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是其永远的矛盾焦点。加上专业文学理论的缺席 ,使社会学话语和主体经验性话语成为其重要的叙述范式 ,作家作品论和创作经验谈为其主要的文本形式 ,批评性、零散性、感悟性为其独特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4.
苏富忠在《价值的授受关系说》一文中指出 ,价值观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研究方法概括有关实证经验而形成的关于价值的一般观点。为在世界万物复杂的关系体系中把握价值 ,研究者一般都建构起某种界说价值、把握价值的理论格局。界说价值的理论格局是研究者根据自认的规定价值的关系体系而自觉建构的把握价值存在、价值根本规定性的观念性格局。国内外学术界既有的价值观有四大类 :主观价值论、客观价值论、第三世界论、主客体作用论。前两种价值观的理论格局是主客观格局 ,属于一般认识论格局 ,不足以适应价值研究的特殊性。第三世界论理论格局是…  相似文献   

5.
论文艺批评家的主体性朱丕智主体不是主观,主体性也不等于主观性,这是无须多说的。在我们看来,主体性应该指主体积极、主动、进取、创造的自觉自为精神。它是世界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倘若人类丧失其面对客观世界的主体性,那么,一切认识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价值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创造关系。它既取决于主体的特定需要及相应的实践行动,也取决于客体的特定属性和固有品格,换言之,价值既不是主体的主观规定性,也不是客体的客观规定性,它产生于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流和创造。因此价值是一种新质,是最能代表人类创造性能力的特征。文学价值就是这种创造性的价值。文学价值既有一般人文工作价值的特点,又有文学价值自身的特殊规定性。要把握文学价值的创造原理,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主体,或一般的客体及主客体的统一上是不够的,必须把主客体统一深入到作者、作品、接受者(读者)及三者的相互关系之中,对文学价值的创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透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文学价值的创造原理:1、对文学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片面性的批判。2、创作主体建构艺术作品的过程。3、接受主体建构审美对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价值认知过程党圣元文学创作不是无目的的、非理性的,而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价值创造过程。文学价值作为精神价值类型之一,并非是纯主观形态的,实际上体现了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客观关系,这种关系属于社会实践关系之范畴。因此,反映、认识、判断等...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维度来看,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哲学依据,但共同价值不同于价值共识。从生成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深厚现实基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牢固基石,共生文化是共同价值形成的文化源泉与精神给养。共同价值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它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价值,它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它是客观真实的可触可感可及的价值,它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价值。共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从古今中外在学术领域里语用的实际状况来看,本体论主要有两种:一是本原和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采用主客观认识论的视角;另一种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包括目前中国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关系或方法论意义上的泛本体论,取主体实践本体存在论的视角.目前对两种本体论的认识和语用未能通过融合互补而达成科学辩证的共识.因为客观中包括客体和主体,主观是主体对客体和主体的认识,因此,主客观论也是本体论,即本原和本质意义上的最高层次的学科即哲学上的大本体论;而主客体是被包容涵盖在客观中的各种相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主体实践本体仅仅是主客观大本体论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与认识和道德不同,康德认为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好像又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审美判断中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1.
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相似文献   

12.
一文艺创作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还是表现主观世界的?正确的答案是:它既反映客观世界,也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达一情况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不管作者主观上坚持什么主张,采用何种方法,实际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当然作者主观上所持的主张和所用的方法是会对作品面貌发生显著影响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主客观统一的事实,只是在如何统一上起一定的作用。) 当我们看到一幅描绘大海日出的画时,可以声称画中大海日出的艺术形象是客观世界中大海日出景象的反映。这种说法不妨称之为“二环论”,因为它只说了两个环节:“客观世界→艺术形象。”“二环论”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在创作理论上的朴素表现,它的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但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却是过于简略了。在“客观世界→艺术形象”这个公式中,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已经不知去向了,那么文艺心理学还研究个什么呢?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三环论”,即包含“客观世界→主观反映和加工→艺术形象”三个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的一种经典性的批评方法,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两位导师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虽然马、恩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但在考察中马克思更倾向于主体本位,而恩格斯则倾向于社会--历史本位;虽然马、恩都强调对待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要采取辩证的观点,但马克思更倾向于辩证中的统一,恩格斯则更倾向于辩证中的对立,即"二分法";虽然马、恩都看到并肯定了文学作品中的"倾向性"问题,但马克思更倾向于把"倾向性"等同于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恩格斯则更倾向于把"倾向性"等同于革命功利性.当然,从总体上来讲,这种不同只是次要的、末节的,但对后人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对文学作品价值判断是中西文学批评的基本传统。什么是批评的判断?在传统批评那里,作家作品曾被批评者较多地赋予理念意义的分析评价,内容范畴形式范畴的诸多元素都是批评的对象,对作家作品作意义与意识态度的价值判断也始终是批评的重要目的。自然,文学批  相似文献   

16.
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批评,尊重传统,力求创新,在新旧两种批评的攻讦和交汇中开辟着自己的道路,冶文学、哲学、史学、自然科学(医学)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阐释风格。他把批评看作"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往返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行程,由这种行程所形成的"批评的轨迹"是他最喜欢的概念:批评的轨迹展开于(通过同情)接受一切和(通过理解)确定一切之间。批评的轨迹包含了"阐释的循环"的概念,这种循环是双重的同时的、并存的:一个是以阐释为中介的从客体(文本)到客体(批评文本)再回到客体(文本)的运动,此为德国人所说的阐释的循环,是客观的循环;一个是经由文本的从主体(批评主体)到主体(作品主体)再回到主体(批评主体)的运动,此为主观的循环,这是让.斯塔罗宾斯基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佛教心法说与理学心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自觉探讨主客体问题的西种学说。两者的观点呈现出同异交错,相互影响的情势。其同异性表现为:在主客体特性问题上,二者均以“心”为主体,都肯定了主体的灵明能思性;但理学之“心”具有先天道德意识,它认“物”为“实”,佛学之“心”则具宗教人格色彩,它认“法”为“虚”。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二者都肯定主客体本质的同一性,都断定主客体之间的派生与被派生性;但在主体如何派生客体的问题上,理学在其间引入了“气”这一中介环节,佛学则是直接以“心”造“法”。佛学与理学的主客体论之间又是相互影响与渗透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之争实际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在文学批评上的反映。"作品论"尽管反对以实证主义方法为基础的"作家论",主张封闭在作品结构中的"内在批评",但并没有彻底割裂作品与作者的联系。但"文本论"所倡导的肆意阐释或无限解读,看似尊重读者的无限自由,充分发挥阅读的"民主",但实际上是抛弃了批评的根据和标准,从而必然导致批评上的虚无主义,引起文学价值判断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国防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教育引导、思想影响等方面,是一种教育价值。国防教育价值是在国防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国防教育活动中主体教育需要的满足或实现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表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 人的价值评价问题是人的价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正、或负、或大、或小。任何人的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作为主体,必须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生价值作出情感体验,主观判断,就构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每个人都对自我人生价值进行着反思和评价,社会、集体、他人也都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着各种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是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去对人的价值所作的一种主观反映,它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根本尺度进行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