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科举与诗消长关系的讨论在元初已经开始,但在实际经历过元代科举的元后期文人那里对这一问题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也因特定的时代环境,他们以更为主动的姿态抉择于仕进与作诗之间。诗社、文会也是有元一代极具特色的文坛活动,这种考诗较艺的活动与元代科举有密切关联,至元代后期,随着科举制度的禁锢,诗社、文会则更为兴盛,也呈现出与元初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外甥徐俯约于元祐六年在南昌与当地诗人结社唱和,后人称为豫章诗社.大观年间,诗社吸引了一批游宦江西的诗人参与其中,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诗社.诗社探讨句法,倡导学习六朝诗歌的流丽,注重物象写实.比起标举理趣的元祐诗风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对南宋诗歌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社的参与者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与此有密切关系,《宗派图》中所列绝大多数诗人分别属于当时的豫章诗社、临川诗社和庐山诗社,而这些诗人与豫章诗社诗人多有往来,可以说,豫章诗社对江西诗派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古代诗社的研究十分兴盛,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基本集中于宋代以后,对于唐代一朝诗社的情况却不甚了了.唐代处于诗社发展进程中的开创阶段,弄清楚唐代诗社的情况显然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唐代的诗会及文会之属并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诗社,诗社亦并不是像现在学界一般认为的那样在中唐才开始出现,最早的诗社出现在初唐.  相似文献   

4.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也是具有浓厚爱国精神的文学社团.该诗社的成员通过集体祭祀屈原、陶渊明、杜甫三位忠于故国、人格崇高的伟大诗人的特殊活动,表达他们不忘"旧国旧君"的情怀,并借"乐志林泉,跌荡文酒"的文学活动寄托爱国情思和民族情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明史记>、<广宋遗民录>三书的编纂,是惊隐诗社文学活动和思想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顾炎武所谓"以存人类于天下"的重要举措.惊隐诗社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遗民色彩,在清初的明遗民文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惊隐诗社中小说家陈忱的<水浒后传>则堪称明遗民小说的杰作.  相似文献   

5.
万历中,漳州诗人自称"东南才士"、"东南衣冠"、"东南之美";以"东南"指称漳州,以张扬其声势。明代诗社林立,地处中国东南的漳州迟至万历中才组织史上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诗社——霞中诗社。诗社发起人是张燮和郑怀魁,其初人数多达十三人,称"霞中十三子"。漳州文教兴起较晚,诗社的成立,体现了这一地区诗人的文学群体意识觉醒,他们甚至认为在地结社是千秋大业之举。诗社持续了二十来年,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订盟兴盛时期、延续时期和衰歇时期。与诗人结社密切相关的,一是诗友文集集中地推出,二是漳州一地历代诗歌总集的编纂,集体发声,展示了其地诗歌创作的声威,提高了地方诗人创作的自信。但这个诗社从成立之日起,就存在明显的弱点:一是成员比较松散,不仅居住地并不集中,部分人员长期游宦他方;二是领袖人物缺乏登高一呼的号召力,也没能提出独特的诗歌主张;三是地处海隅,创作基础不够广泛,与他地的诗人、诗社缺少广泛交流。明清易代漳州遭受战乱重创,诗社典籍几乎荡然无存,以至后世知之者甚少。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人结社成风,有宋一代,宋代诗社共三百多个,可谓盛矣。这些社团对宋代诗人们的生活创作,以及宋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诗社的兴盛当与宋代右文抑武、科举取士、频繁党争等政治因素都有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称为诗社。其中枕流台诗社当改为枕流台唱酬;三清洞诗社当改为三清洞诗会;洛社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社,但是初具诗社的雏形,可以继续沿用该名称;松石园诗社是朝鲜王朝第一个正式的委巷文人诗社。委巷文人通过社集的方式联络感情、寻找阶层归属感,亦编撰了委巷诗人诗选,委巷文人社会力量的壮大与社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明代歙县诗人先后两次在黄山天都峰结社,前期举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倡者为王寅,入社者有十六人之多;后期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三十八年(1610)之间,修社者为潘之恒,推方弘静主盟,入社者亦近十人。  相似文献   

9.
常任侠的诗社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南京发起"土星笔会",编辑出版《诗帆》,标举"新古典主义"诗学观念;在长沙创办"诗歌战线社"和《诗歌战线》,提倡诗歌创作内容与形式统一;在重庆创办"中国诗艺社"和《中国诗艺》,提倡诗歌创作"各有各自的面目";在昆明创办"百合诗社"和《枫林文艺》,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侯宝华是我的老同学,也是老朋友,同系不同年级。远在三十多年前的1980年,我们就是同一个诗社的成员。记得那时,中国诗坛有关"朦胧诗"的论战正如火如荼,刚刚改革开放的人们对这种新的情绪和修辞基础还远不适应,我们新松诗社的同学大致也分成了两拨。  相似文献   

11.
刘菲,本名刘文福,笔名刘金田,1932年生,湖南蓝山县人。1949年至台湾。1965年至1969年,与在台湾读大学的港澳籍以及东南亚的侨生所组织的“星座诗社’们仁经常来往,切磋诗艺。1969年10月,“诗宗社”成立,加入诗宗社。1972年诗宗社同仁停止活动,形成自动解散,遂加入筹备复刊之“创世纪”诗社。1985年,自动脱离创世纪诗社,与女诗人钟云如自费创办《钟山诗刊》,撰写了创刊词。晚刊出版至第6期后停刊。1988年《秋水诗刊})改为同仁诗刊,应邀参加秋水诗社,为该刊编辑委员。曾建议刊登大陆诗人作品,被编委们采纳。由于同仁需要固…  相似文献   

12.
明清广东的诗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广东诗社勃兴,既有文人雅士结社吟,又有民间开社较诗之举, 两者相互激荡,交相辉映,构成一种生机勃发、别开生面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3.
五鹿诗社得名于郜焕元所编《五鹿诗选》,是清初以大名府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诗社成员多生于仕宦之家,入清后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属于清初"纱帽"诗人。诗人之间基于家族、姻亲、同学等关系,交往频仍。他们以地缘为纽带,以读书、游园、留别为契机,流连唱和,形成规模庞大的诗人群体。诗社成员以郜焕元、袁佑、窦遴奇三人成就最高。他们诗歌的思想、内容或出于时忌或囿于眼界,介入社会的程度不深,易代之际的民族矛盾与阶层冲突在诗歌中少有体现,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亦缺少鲜明的艺术个性。诗社诗人与地方官吏及游历诗人相互砥砺激发,一起有明一代地方诗坛之衰,共同营造了清初大名诗坛盛况。  相似文献   

14.
张永刚 《阴山学刊》2009,22(4):31-34
东林书院崛起于王学盛行之时,以“卫道救时”为宗旨,重在究明学术,传程朱道脉。然其讲习之余,时以文会“联属同志”,“以友辅仁”,体现了对于文学与学术关系的理解。从社之缘起、社之会盟、社之盟主及成员、社中文会盛况等方面可以考察东林书院中诗社活动的发生、发展,揭示作为学术阵营的东林书院不应被忽视的文学功用的一面,为对其进行充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月泉吟社”为元初宋遗民所创立的在当时诗坛上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一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①它产生于南宋遗民诗人面临民族压迫深重而思想文化方面却相对宽松的特殊背景,其作者大都为入元不仕的故宋遗老。他们通过独特的征诗活动,为后世的诗社活动提供了一套新的活动模式,对元、明、清文人结社造成深远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方论刊》2010,(5):I0043-I0044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简称“九艺节”)将于2010年5月10日至5月2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并在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四城市设置分会场。深圳龙岗中心文化成为分会场之一,举办系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7.
怡老诗社在明代的兴起 ,不仅反映了明代文化的一个侧面 ,而且反映了在当时政治、经济背景下文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 ,并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欣 《云梦学刊》2012,33(1):102-105
释敬安是清末民初湖南著名的诗僧,早年作诗多出于苦吟,中年应邀参加王闿运创办的碧湖诗社,受王闿运诗歌理论的影响,取法汉魏六朝诗歌华丽的特点,辞旨清远,虽为僧人而作诗不乏性情,在湖湘诗人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杨维桢与瞿士衡交游考(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维桢不但与瞿士衡诗酒往来唱和,他们还同为元末“云间诗社”的重要成员。瞿佑《 归田诗话 》所载“香奁八题”即为“云间诗社”的固定诗题,瞿佑因和杨维桢《香奁八咏》而获得 “此君家千里驹也”的美誉,杨维桢在另一处文中流露了他的这一赞语的原因。至正二十六 年(1366)他在《香奁八咏》序中说:“云间诗社《香奁八咏》,无春芳才情者,多为题所 困,纵有篇辞,鄙妇学妆院体,终带鄙状,可丑也。”在他看来,瞿佑是具有“春芳才情” 的。凌云翰在《柘轩集》中亦作有“香奁八咏”,可见这一诗题许多人都作过。再据瞿佑《 归田诗话》…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研究了东莞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重点对东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东莞民营企业(家)进行了分类论述,对东莞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概括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东莞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