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北约由于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而失去了敌手,面临或解散或改革的命运.而一些原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为彻底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出于维护自主和独立、争取西方国家援助等多种考虑,纷纷要求加入北约.这对于正在考虑“制造”理由使北约继续“合理”存在下去的美国来说,无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美国牵头和积极推动下,北约开始了以东扩为标志的战略调整与改革.纵观北约东扩,尽管俄罗斯极力抵制和反对,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的决心和行动一直非常坚定.随着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正式加入北约,标志北约战略调整与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极力推动北约东扩,至少有以下几点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3.
签订于 1990年的《欧洲常规力量条约》是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常规军备领域长期对抗和相互妥协的产物。北约的第一轮东扩导致了《条约》的修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实施 ,主要是曾属于原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被邀请加入北约 ,可能对《条约》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因为这三国尚未加入《条约》。鉴于普京政府奉行全面改善同西方的关系 ,集中精力发展俄罗斯经济的外交路线 ,北约建立“2 0国”机制 ,扩大和深化同俄罗斯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未必要求缔约国重新修订《条约》 ,但是它会继续付诸外交努力 ,促使《条约》缔约国批准修改《条约》的协定和波罗的海三国在修改《条约》的协定生效之后加入进来  相似文献   

4.
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是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比较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是一位“有着非凡演说才能的全能政治家”。施密特曾担任过西德社民党副主席、联邦国防部长、经济和财政部长和联邦总理等职务,特别是在1974年春到1982年秋的八年总理任期内,施密特由于在处理国内、国际各种经济政治危机中表现出色,从而赢得了“沉着冷静的政治实干家”和“处理危机的能手”的赞誉。  相似文献   

5.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酝酿出台与北约职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冷战后美国在酝酿北约扩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调整北约军事职能 ,使北约由遏制向沟通与引导方向转变的重大措施。该计划为北约扩大奠定了基础。该计划的鲜明特点是“自我鉴别”和一定程度上的“包容性”。这两个特点使该计划既能够保证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 ,又能够使北约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华约国家的普遍接受。与可能引发北俄冲突的北约扩大不同 ,该计划在保障欧洲安全中能够发挥更加稳定性的作用 ,完全可以成为构建欧洲未来安全的基石。美国推动北约实施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最终目的是保证美国继续主导欧洲安全格局 ,保持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6.
维也纳体制是19世纪欧洲和平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维也纳体制及其均势结构持续存在的基础在于欧洲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一系列变数的冲击破坏了维也纳维和机制的前提,进而破坏了欧洲一个世纪的和平。  相似文献   

7.
“小协约国”的兴衰与欧洲均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30年代欧洲外交舞台上,由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三小国组成的“小协约国”同盟体系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兴衰对一战后欧洲均势的维持及其被重新打破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看点一:俄与西方博弈,“冷战”卷土重来? “冷战”时期是二次大战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原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国家利益相互冲突,全方位对峙.2015年,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关系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就在2014年岁末,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作为制定国家安全政策总依据的新版军事学说,北约仍被视为俄罗斯的头号威胁.  相似文献   

9.
基辛格以“限度”和“超越”为基本内容的中庸思想是其均势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 ,他对 19世纪初欧洲外交的精心研究所形成的均势理论 ,则奠定了其均势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经历了“两极”均势战略思想 ,“军事两极性 ,政治多极性”均势战略思想 ,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均势战略思想的一个较长的形成、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的第一次弭兵格局,为何不到三年便被打破,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考证,认为并非楚国“冲破”了“势均力敌”的均势,主动撕毁了盟约;也非弭兵前未形成真正的均势,错误地估高了晋之力量,弭兵后“看到”了晋势力的削弱,便打破了弭兵格局。而是由于盟约未对双方与国之间作出具体的规定和限制,导致晋楚与国郑许加兵并直接危及楚之根本利益,使楚被迫撕毁了盟约。盟约破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片面的盟约本身。  相似文献   

11.
朴正熙政府为了打破其在国内外遇到的困境,经过与美国的一番讨价还价出兵越南。出兵越南给韩国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极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经济方面的战争。特需”和政治方面的“开发独裁”。越南战争“特需”使韩国奠定了其经济起飞的基础,并巩固了朴正熙的执政地位,从而使“开发独裁”体制获得了适宜于其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达成,受以下问题制约:教学目的与接受目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教师囿于知识论的思维模式,对教学的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的不够;教学方式上以灌输为主,对话、交流和情感沟通比较缺乏。课程改革应该以"有效教学"为理念,教学目标由注重知识掌握转向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彰显本课程的目的性价值,提升学生的接受意愿,实现本课程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的有效对接。通过"问题"和"对话"的启发式教学法,建构"授"、"受"双方的主体间性关系,增强学生基于个性化存在的理论运用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吕祖谦说:“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因此,《吕氏家塾读诗记》绝大多数的解说与《诗序》意见一致。有个别地方对《郑笺》有所订正,实际上并不是反对《郑笺》,而是《郑笺》尚不完善之处,仍按照《诗序》、《毛传》的思路加以补足,使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另外,"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5.
李评本《西游记》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刊本,是明代《西游记》评点的成熟之作。评点者叶昼其人生平、思想深受当时的"心学"思潮影响,在对全书的具体内容评点中渗透着"心学"大旨。分析挖掘评点者和评点内容,其中隐含的"心学"思想,对《西游记》研究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中共“延安时期”的研究非常活跃。为了给研究人员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科研效率,有必要建设中共“延安时期”历史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设对中共“延安时期”的研究和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经济和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开创了图书馆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为重点学科和专业研究进行深层次知识服务的先例,对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在经典化过程中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一个初版本多个修改本的文艺形态。其修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中外文艺修改传统的当代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文学成规、政治主体的召唤、读者的批评等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三是作者自身出于艺术完善的考虑。  相似文献   

19.
对贵州实施“西电东送”的绩效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贵州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了“西电东送”战略机遇,使电力产业成为该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本文从能源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四个方面对贵州“西电东送”战略工程进行了初步的绩效预测。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素有"史笔"之称,基因遗传源远流长。这一特殊的叙事模式,艺术创新在于:叙事艺术日臻成熟,提升了文言小说的传统地位;叙事结构统驭连株体故事,拓展了小说的结构章法;记言模式上师承史传,开创了文言小说的新体例。缺陷与不足是:议论过半,喧宾夺主;封建说教,苍白平庸;偏离正文,松散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