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苗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一,说是为了纪念苗族古代英雄“亚努”;其二,说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其三,说是为了纪念苗族起义领袖格波绿和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苗族节日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节日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苗族地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下面仅就黔东南苗族节日谈谈这个问题。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保留着许多古老文化,其中,节日文化丰富多采,古色古香。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封闭状态被打破,古老的节日文化,又融进了新的血液。苗族节日的产生和内容与过去的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节日内容比较单一,有的节日是综合性的,包括各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鼓藏节"的本义就是"同社苗人过节以祭祀一节木鼓"。按照苗族传统,这节木鼓必须用枫香树制作,所以祭鼓就是祭祀枫香树生出的苗族祖神"蝴蝶妈妈"。同时,鼓与"日"通,而以鼓祭"日"肯定与稻作有关,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鼓藏节"是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节日。另外,"鼓藏节"的开鼓仪式始终在模拟两性交合,这一点也反映出"鼓藏节"所祈求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4.
壮族“牛魂节”是源于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适应“那(稻作)文化”生产方式的集体节日.人牛同甘共苦、人畜一家、兄弟情般的生活实践传承了壮族敬牛的生态文化习俗,不仅有节日时的“野祭”与“堂祭”,“栏祭”与“庙祭”,更有日常生活中常态化的敬牛.建构在生态链深层意义上的智慧、神圣、独特的“牛魂节”创造了民间和谐共处的生态范式,这在当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苗族节日文化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丰富多彩的苗族节日文化,是构成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苗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探讨 了苗族较独特的性格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苗族语言是在苗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文章从稻作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芦笙铜鼓文件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乡素有“诗海歌洋”的美誉,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恋的媒介。然而,改革开放后,苗族情歌却日渐衰落了。文章以黔东南苗族情歌为例,认为苗族情歌衰落的原因是节日淡化使苗族情歌失去生存的土壤料来文化冲击使苗族情歌丧失作为婚恋媒介的功能;苗语词汇滞后制约苗族情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亲历"姊妹节"--施洞苗族"姊妹节"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江县施洞苗族“姊妹节”是个早已闻名中外的民族节日 ,但对于该节日的缘起、发展、演变 ,活动的过程和内容 ,及其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却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探讨。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记实笔调 ,全面记述了作者亲历该节日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并对其中的若干文化事象作了人类学的破译解读  相似文献   

9.
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内容十分丰富。在文化属性上,它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或说“那”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宗教信仰的内涵,展示了壮族的认识水平和民族心理。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11.
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经典,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口传经典不同于文字的经典叙事,苗族古歌具有民众性、日常性和表演性。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不仅反映了清水江苗族的祖先记忆、族群历史,而且是苗族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其“开亲歌”和“苗族贾理”即为苗族伦理观和社会规约的经典性口传文本。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主要从苗族的家与家族、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和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社会规约等方面规范着苗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并模塑清水江苗族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以来苗族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苗族伦理观与社会规约的变化,苗族行为准则的“文本”开始由口传经典转化为国家法律与制度,苗族古歌也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苗族和苗族地区文化发展存在三个"特殊问题":一是主流话语关于"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赋予未能充分考虑苗族和苗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二是政策体系、职能机构的设置以及权力运作的机制,同苗族文化发展的目标不形成对应支持;三是苗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权利分配存在"客大欺主"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不复杂,但若未能引起关注和及时解决,可能产生很不好的后果。针对问题提出三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自我管理的传统苗族社会里,我们发现它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却管理得有序安稳,具有自己的本土智慧。该文以中国最大的苗族村寨西江和进入现代化强国的美国苗族为主并结合其他案例,描述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管理中如何实施"绝对权威"和"充分民主",进而论述其组织管理手段背后的文化基础以及二者在传统苗族社会中互为基础,相互支撑,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4.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入西北"氐羌"中做官,西晋末年,巴人为"氐羌""流人"首领回迁巴蜀建成汉政权。苻坚淝水之战遗兵及南诏国兵(都是氐羌人)入渝黔鄂交区,发展成土家族,从土家族语言接近彝藏语言说明这个问题。巴人后裔分化,加入汉苗土家彝瑶等。  相似文献   

15.
1958年,人民公社在中国一哄而起,被称作“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毛泽东对人民公社一直是青睐有加的,从1959年8月19日毛泽东写给吴冷西等人的一封信中,我们或许可以窥知其“公社情结”。毛泽东打算用有力的调查材料来驳斥国内外对人民公社的指责,他认为人民公社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必须得到保护。在他本人关于人民公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均透露出了对人民公社的偏爱。以这封信为线索来探究毛泽东的“公社情结”,“小缩影”印证了“大历史”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政治产物,他所提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当今社会中的“社会矛盾”这一概念在实质内涵、解决方法、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正确评价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应从其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合理运用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议榔习俗改革是当代社会背景下民族村寨维护社会稳定或调整伦理道德规范的迫切需要的产物,是苗族村寨议榔传统习俗的当代传承,是政府、学会、民间三方合力互动的结果,是主流文化参照下的民俗文化革新。当代黔东南苗族议榔习俗改革对民族村寨移风易俗、和谐发展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传承下来的文字,其服饰便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桡手服饰体现了苗家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承载了苗家人独特的审美、求吉心理和原始信仰,记载了文化的交流和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边陲云南与内地之间一条交通大动脉,并且也是由国家权力强力主导开辟的一条“国家走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对曾系“苗疆腹地”的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过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国家化”特征、汉族“移民文化”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间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之关系;并对贵州文化的“主体性”缺失和建构、文化的“族界化”现象、文化的“地域整体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若干反思,并就今后展开“古苗疆走廊”研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其集中体现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经济建设理论、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外交理论等治国思想中,当今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对毛泽东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提出是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具体化;“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念是对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教育大众化”理念是对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建构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因此,重新审视毛泽东治国理念的公正诉求,对于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