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寅 《文史哲》2008,(1):100-105
常熟的学术和文学在清初江南文化区域中显出特别的风貌,钱谦益以文坛盟主的地位开虞山诗派的先声,身后形成宗法冯舒、冯班兄弟和宗法钱陆灿的两个分支。二冯发展钱谦益诗学中的晚唐倾向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们编纂、注释和批校的几种诗歌总集、别集,藉当地发达的图书收藏、刊刻和流通渠道广为传播,确立了在虞山诗学中的主流地位,有力地影响了江南一带的诗歌风尚。当时虞山诗人辈出,陆贻典、钱陆灿、钱良择等在诗学上各有造诣,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虞山诗学的内涵。赵执信对冯班诗学的推崇和表彰更将二冯诗学的影响推广到全国,对康熙中后期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乾隆末、嘉庆前期诗坛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诗歌批评家,法式善诗学对袁枚性灵诗学的修正,对当代诗歌历史的记录及对女性诗歌的观照,代表着当时诗学的主流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法式善的诗学可以说是体现了乾隆诗学向嘉、道诗学过渡和转型的典型个案,在清代中叶的诗学转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虞山派、娄东派、云间派这三个极具影响的诗歌流派。在政治上他们以党社为基础,紧密联系,声气相通,而于抗清复明尤其相互心契,彼此呼应,去末节而存民族大义。在诗学观念上,则相互对峙,各行其是,呈现出诗学发展的多元取向。这使得江南诗歌创作能够承接众流,融会生新,达到了明清诗史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这幅复杂斑斓的江南文学版图上的“诗学图景”,也具有了诗歌史和地域文学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古代诗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评估,应回到历史的原生状态中,从当时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发展的层次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被后世认为诗学价值极高的楚辞便发现:楚辞不是当时诗学观念上的“诗”,它的本质是巫歌和韵文辞赋;屈原没有文学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楚辞并非《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不是《诗经》后续诗。楚辞“当时还没有产生如《诗经》那样广泛的影响”,在当时的诗学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5.
元后期西域诗人多有或仕或隐江南的生活经历,江南的秀丽风光、悠久历史、丰富物产以及雅逸文化带给异族文人强烈的人生感受,他们用诗歌书写江南,传承文化。元后期西域诗人深厚的江南文化情怀折射出当时汉文化对异族文化的高度浸润,彰显着元人汉化程度之高。  相似文献   

6.
从孔、孟、苟引诗、说诗看儒家《诗》的经学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孔子诗学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诗学注重礼与实用性;孟子诗学则着眼于政教性,推动了儒家诗学向经学化方向发展;而荀子诗学强调宗经、徵圣、明道,标志着儒家诗学经学化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7.
朱湘诗学理论有为人生的爱国主义诗学、融通中西的比较诗学、唯美的形式主义诗学,其诗论成为新诗从解构向建设、从功利向唯美、从诗的革命化向诗的本体化等诸种转型中所不可忽略的理论山峰。从一定角度讲,朱湘的诗学理论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成为现代诗学理论宝库中的一笔丰富遗产。  相似文献   

8.
与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不同,艾青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他关注现实,强调诗的“功利性”,“感觉”只是认识的一种中介。对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坚持以及当时文艺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使艾青诗学观念向大众化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又与诗歌大众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逐渐偏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艾青个人难以避免的诗学矛盾。  相似文献   

9.
任小青 《理论界》2020,(1):83-88
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杨鸿烈的《中国诗学大纲》是很值得重视的一部论著。杨著根本目的是将中国诗学纳入世界文学的演进轨道。他自觉运用现代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诗学进行整理,引入西方的纯文学观及进化论解释中国诗学的演进,站在新文学的立场,对传统诗学予以评判。这些在当时来讲,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然而,"以西释中""以新汰旧"未必合乎中国文学的实际,由此暴露出了不少缺点。研究杨鸿烈的《中国诗学大纲》,可以很好地窥测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诗学的实践路径,对当代诗学也有正反两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宝库。清代诗学家之众多与诗学理论之丰富皆超越历代。其诗学理论既继承了前代的精华,又结合当代创作实践加以创造,从而使古典诗学的传统得到发展。诗学理论的基础是诗学概念、命题。清代诗学理论高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出现了许多富于美学价值的崭新诗学命题,或者古老的诗学命题又被赋予  相似文献   

11.
翁方纲学问渊博,精于经史、金石、考据之学,又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同时致力于诗学,其诗学主张与其治学态度、创作实践是完全一致的。而《石洲诗话》更是其肌理说理论的具体阐发。  相似文献   

12.
序言这种肇始于汉代的文体,兼具议论和叙事的功能,它旨在阐述编选者的诗学理念、诗学理论、诗学宗趣。在宋诗选本序言中,序言辨析宋诗特征、探讨宋诗与唐诗之间的渊源关系、为宋诗张本、勾勒宋诗发展流变史、品评宋代诗人等,有力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诗学和宋诗学思想资源,通过序文与当时所盛行的文学主流思潮相呼应。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炎武在许多方面都是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的大师 ,他的诗学对于清代诗学史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意义。顾炎武诗学既是清初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 ,同时又有鲜明的学术个性。他以文化救亡为核心的大文学观代表了当时知识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路径 ,其“真诗”观念的三个层面赋予清初诗坛这一主流意识以道德的内涵 ;他以鉴往训今的方式进行自己的理论建构 ,由此开启了清代诗学的实证学风 ,而独到的诗歌音韵研究则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音韵学的处女地。这多方面的贡献确立起顾炎武诗学在清初诗学中的独特意义和在清代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地域文化中,江南文化无疑是独树一帜的。由于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江南文化是以质有而趣灵的诗性存在方式、以自然为中心的诗性观念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版图的,江南学人也以自然通达、博学清言的形象有别于北方学者。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江南地区长期处于政治化外,学术主体强烈的批判个性、学术题材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学术话语的重要特征。由于诗性智慧的非对象化的特点,江南学术文化思想的内核是不消言说、只能静观的,这集中体现在其后的自然天道、玄学、南禅、心学、诗学等江南思想资源中;由于诗性智慧的整体思维的特点,江南学术文化思想与日常人生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人生的升华;由于江南学术文化自身组成结构的松散,有利于兼收并蓄其他文明成果,为此呈现出日渐繁盛的发展态势。江南学术文化有着内在的发展逻辑,其中自然诗性、善于怀疑发见、兼收并蓄的学术传统与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它与注重人伦秩序、代表着黄河流域的诸夏文化一起,以南北文化并立交融的姿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胡建次 《兰州学刊》2009,(9):188-190
近五年来,宋代诗学整理、研究与普及工作所取得的著作成绩大致可概括为八大领域,即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一般通论性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流派、诗学群体与家族诗学、地域诗学研究、文化诗学研究、诗学理论批评研究、宋代诗学杂论及宋诗的鉴赏普及性工作。上述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地标示出宋代诗学研究与普及工作的有效展开与兴旺繁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箭锋所直”是黄庭坚诗论之重要概念,它和“中箭追骑”、“箭锋相直”一样都是“中的”;黄庭坚的“箭锋”之喻与当时的禅学思想有关,也与他诗学中“有眼”、“无弦”、“韵”、“换骨”等概念密切相关。“箭锋”之喻既是境界论也是方法论,对其深入探讨是研究黄庭坚诗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宋皓琨 《阴山学刊》2008,21(6):22-29
苏轼辩证诗学思想的不同构成情况:即A然而B模式,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A而不A’模式,如豪俊而不放诞、奇而不夸、清而不寒;亦A亦B模式,如清雄、清劲、清拔等等。苏轼辩证诗学思想的出现有着哲学、文学以及现实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苏轼辩证诗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8.
清代朴学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方法,对于近代诗歌的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有极大影响.陈衍对此深为关注,并在<诗话>中提出"学人之诗"之说,揭示出了一种受清代学风影响而具有近代审美特征的新的诗学范式."学人之诗"作为对近代诗歌进行研究与总结的诗学理论,根植于当时的学术背景与诗学背景;它对于诗歌内容、形式、创作、鉴赏方面的诗论,明显呈现为受朴学影响的诗学特点;它在诗人、诗歌、诗境方面的开拓意义则显示其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与质实厚重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9):86-91
明代中后期诗学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诗学流派党同伐异,迭相更替。作为一种易于传播和接受的诗学批评方式,唐诗选本大行,成为各派借以标榜自我、攻击异己的诗学实践。与前代唐诗选本相比,李、杜在明代唐诗选本中得到空前的重视。选家对于李、杜各体诗歌的选录与评点,可以说是明代各诗学流派,尤其是格调派与性灵派审美思想、诗体观念的碰撞。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江南士族在政治上盛极而衰.而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他们在宗教哲学、审美理论、文学创作、艺术活动等领域却能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因此,探寻江南士族的心态嬗变,对分析江南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诸多现象的历史根源无疑具有探本溯源之意义。本文指称的江南士族包括永嘉南渡的侨.姓士族和江南土著的吴姓士族。他们在文化趣味和精神风貌上均有相似之处,但各自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却不尽相同,对此需作分别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