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9年苏联当局因索尔仁尼琴不顾禁令坚持创作并在国外出版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将他开除作协,次年瑞典科学院却因索氏"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显示的美学力量"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随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围绕索氏及其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舆论交锋,对索氏的处置问题随之也被提上了苏共中央的日程,但由于对索氏的处置既要顾及国际舆论又要顾及国内舆论,由于高层领导因看法不同或相互间的恩怨而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由于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问题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不愿在这件事上承担太大的责任和给自己的政治声誉造成太大的损害,致使对索氏的处置决定迟迟难以做出,直到1974年2月索氏才在安德罗波夫不乏超等手段的运作下遭到了被逐出境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共舆论与其他形式的舆论相比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放大效应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议题设置、观点辩论和公意形成三个阶段。同时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应及时回应民意,并积极对公共事件展开调查。只有政府真正地对民众负责,网络公共舆论才能对政府治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开展对敌心理战,分化瓦解敌军,对战俘进行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二战期间苏联政府为敌国军民和战俘发行了报纸。随着时间推移和战场形势的变化,报纸的宣传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作出调整。1943年2月之前,报纸的宣传目标主要是分化瓦解敌军,打击敌军士气,进而彻底扭转战局。1943年2月之后,报纸开始加大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战俘和敌对国人民对苏联的好感,为战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奠定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起因于政府部门对某一事件回应不及时或回应不当。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要慎用封堵删禁手段。可设置官方“网络发言人”,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解答网民疑惑,做好沟通化解工作,实现未雨绸缪。网络舆论危机一旦发生,政府机关一方面要放下姿态、放平心态,坦诚面对,真诚道歉;另一方面,客观公正处理事情,并及时在网络上公布事情真相,争取网民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20年代末至冷战初期美国人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四种主要看法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观点、“热月”观点、“进化”观点和极权主义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时,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是“热月”和“进化”观点,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主要是自卫性质的,从而为同苏联结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极权主义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它们特别强调苏联对外政策的扩张主义性质,从而为“遏制”政策的形成制造了舆论。不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同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战争。其间,作为中国的北方邻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曾以间接或直接方式参预并影响了这场战争。本文拟就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进行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确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必经给予充分肯定的。首先,苏联政府的反法西斯立场和它远东地区强大军事力量的存在,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战,也对侵华日军形成巨大压力。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苏联的新闻舆论率先以鲜…  相似文献   

8.
新疆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是新疆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和思想文化阵地。文章提出要以战略的眼光,对人民、对社会、对党、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强有力的举措,着力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服务,全力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保留有死刑制度的国家,对此日本公共舆论一直保持着支持态度。同时,公共舆论对日本死刑相关制度的改正和具体适用也产生了具体影响,例如因公共舆论的影响在立法上改正了死刑之公诉时效的限制等。但公共舆论对死刑制度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公共舆论是在对死刑制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政府当局情报公开的不充分性,使公共舆论并不十分清楚死刑制度的全貌尤其是死刑执行制度。未来,日本应更加推进关于死刑的情报公开,使公共舆论在充分了解死刑制度的基础上迈向对死刑废除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同样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存在于仅有传统语境的时代与存在于同时兼备两种语境的时代,事件舆论及事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状况迥异。而在同一时代,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之中,事件舆论及事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不无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公众参与度、公众对于事件及事件舆论的影响度等方面体现出来。不仅舆论的状况不一样,而且舆论对于事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涉警舆论,是指与公安、警务活动以及公安部门有关的社会舆论,是社会矛盾的“风向标”,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放大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群众法律意识和对社会事件关注度的逐步提高,当人们不太满意警察的执法行为时,通过互联网表达诉求,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本文将从合理合法的角度,总结新媒体时代下涉警舆论的特点,挖掘和分析当前涉警舆论表象背后的原因,以妥善应对和有效处置涉警舆论。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在舆论、人力、物力诸方面给予中国较大的援助.苏联报刊、电台声援中国人民,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为增强中国的抵抗力量,苏联三次对华贷款,以便中国从苏联购买反侵略战争所必须的武器和其他物资.苏联还派来军事顾问和航空志援队,直接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上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和苏联同为同盟国.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国民党政府和苏联政府推行睦邻外交政策,使两国关系处于祥和的气氛之中.友好的两国关系给两国文化交流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3.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日趋深入,一大批专著、讨文脱频而出。但是,对于曾经对中国抗日战争以极大影响的中苏关系,却着墨甚少。鉴于此,笔者试图作一点探索,望同仁不吝赐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世界舆论同情中国抗战,但是,给予中国抗战以实际帮助的,在相当一个时期,只有苏联。只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无暇东顾,援助才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下面就苏联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5.
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苏联文学,十多年来众说纷纭。七十年的"苏联文学",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命运,今天"苏联文学"的回归,恰好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回归。如果不联系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人们对"苏联文学"的态度变化。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作为舆论学两大基本发展脉络,奠定了现代舆论研究的基本格局。在科学的社会管理和技术主义的主导下,对舆论的管理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控制规范。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舆论研究格局仅靠科学主义对于舆论学学科建设是不完整的,一定要从传播研究的两大范式出发,探究舆论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走向,最大限度地实现舆论研究的规范与科学。中国的舆论学正按照现代性的逻辑,根据社会的转型要求,一步步走向科学、效率、控制和管理。但是在舆论管理中也应该注意发挥人的主体性,协调好人的发展与管理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苏联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 ,苏联一直是中共内外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末期 ,由于苏联推行与美国共同支持蒋介石和平统一中国的对华政策 ,中共期待苏联支持并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落空。在不可能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 ,中共对苏联对华政策灵活反应 ,通过利用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 ,阻止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计划。 1946年春 ,在美苏冷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中共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科学决策 ,与国民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8.
韩伟 《社会科学论坛》2014,(12):192-20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发力,网络舆论生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官员腐败正成为网络舆论的一个热点内容。涉腐网络舆论可以从一个不直接相关的具体事件,触及到不特定官员与事务,称之为涉腐网络舆论“蝴蝶效应”。触发蝴蝶效应主要源于涉事官员的不恰当言行、廉政制度的漏洞、网民的生活经验等,这又与现代互联网的大数据、脱域等特性密切相关。在有效因应涉腐舆论蝴蝶效应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其对权力监督的正面效应,通过完善反腐倡廉的基础制度,以民主与法治方式实现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9.
舆论是一种在多数人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性观点。社会各成员从道德上的正义感出发,直接把某一不正当的事情看作一个问题,并从个人理性的、批判的、自主的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这种行动本身就构成了舆论的基础。封建社会的舆论是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专制皇权的极度强化与政治腐败以后所导致的政治权力的分崩离析,使明代的舆论蜂涌而起,各式各样的议论遍布朝野。明代的舆论分为两大系统:(一)官方的舆论。科道是官方的言论机构,专司言责,科道官是言官,以科道为中心的言论系统,是调剂君臣关系乃至君民关系的舆论体系。(二)民间的舆论。其中包括谣谚、口号、匿名文书、揭帧等来自大众心声的言论和晚明知识分子群体的“清议”。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属于民间舆论系统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雪梅 《天府新论》2004,14(5):122-124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采取"不干涉"的中立立场,这是由于苏联当时国内外条件所限,也是为了达到避战自保的目的.德日防共协定的订立使苏有两线作战之忧,继续保持中立已不可能.<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抗战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对日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苏联也开始走上援华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