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分析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特点,指出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总结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空间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路径,认为应在整体性保护的框架下从空间上保护其荞麦生产系统、火把场与社区的关系,从时间上保护火把节活动的完整序列,从价值观上保护火把节的火崇拜和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2.
彝族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蕴含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记忆和族群认同 标识,具有十分突出的传承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进,凉山彝族火把节传承社区和文化空间 的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对凉山彝族火把节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彝族火把节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彝族火 把节整体性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火把节是彝语支民族中的重要节日,在彝族中最为隆重,人们所见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一提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想到火把节,一提到火把节,人们就自然的想到彝族,这充分说明了彝族与火把节的关系。其实,过火把节的时间“六月二十四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覆盖面很广泛。但在彝族中一直传承并以火把节的形式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4.
藏彝走廊东端有尔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居。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部分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尔苏藏族的节日主题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人们相聚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节日活动有:打火把、赛歌、摔跤比赛。  相似文献   

5.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统的恒星观测法,可以论证这两个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原初本质和古老渊源,从文化积累角度看,"星回"是"火把"的底层。火把节起源研究启示我们,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注意"高文化"问题,重视文献、文物资料对于民族文明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其参与主体、主要内容、节日仪式、文化内涵诸维度发生改变,节日文化空间逐步扩大,从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演变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性节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媒介,同时被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彝族选美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彝族选美的起源和类型,分析传统选美标准、选美形式和选美的社会功能,在外来选美文化和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影响下,选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弱化而逐渐失去特色。火把节选美应尊重传统选美文化、借鉴现代选美方式,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  相似文献   

8.
《火把节之夜》是当代琵琶作品中代表西南民族音乐风情的精品之一.笔者以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为个案,从创作背景、素材来源、结构与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节拍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并通过对《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两首代表作品的对比归纳、总结出运用彝族音乐素材的琵琶乐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木子  茗葳 《新少年》2014,(12):2-2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玛瑙在一起庄稼和土地在一起劳动和幸福在一起汉彝民族在一起在彩云飘飘的西南大山里,听那葫芦笙悠扬的乐曲,耳边就会响起悦耳的山歌。彝族是中国第六大民族,居住在中国的彝族人有将近900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彝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举行,在彝族自治州、县,火把节是法定民族传统节日。每年这一节日到来时,  相似文献   

10.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四川、云南彝族一般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而贵州彝族则仍在夏历六日。届时,彝族人民以松木为燎,高丈余,称为火把。入夜,各寨火把争燃,巨火散布于山乡田野,彝族人民用以照田、杀虫,占岁丰收。青年男女多着民族盛装,共举火把游于山乡田野,并举行篝火晚会,尽情歌舞,彻夜不眠。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民族旅游发展的领跑者,民族节庆旅游肩负着振兴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历史使命,成为旅游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热点。但目前此领域定量研究基本还是空白。通过彝族火把节游客期望和感知的分析,可看出现代民族节庆旅游中游客需求趋势。民族节庆旅游需要经历一次由文化表层展示型旅游向集文化、娱乐和参与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彝族文化广泛渗透到彝族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 发展。而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的彝族文化,对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屏山县积极发掘和 激活彝族文化,整合彝族文化资源,培育彝族文化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使彝族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支柱性产 业。创新彝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彝族文化守护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升彝族文化自信,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脱贫致富路 越走越宽,让农民享受到彝族文化带来的乐观感和成就感,为屏山彝区的脱贫、减贫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它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文化,独特的建筑往往成为一段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标志。四川省的大小凉山,聚居着150万彝族,由于诸多的因素,凉山彝族解放前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其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迟缓,人民生活贫穷,信奉原始宗教,没有形成统一的政  相似文献   

15.
彝族文字是彝族古老文化及其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彝族文字字符中闪现着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彝文字符内涵包含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蕴藏着彝族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本文以彝族族名与彝文字符渊源,彝文字符蕴含的文化内涵,彝文字符的文化创意性,彝文字符中的文化变异表征,彝文字符中客观事物特征体现为内容,阐释了彝族文化在彝文字符中的表现情况。彝文不仅记录了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其字符本身的文化内涵也记录了彝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论文考察了彝族文化网站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媒介赋权与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层面,即部分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彝族知识分子,自主运用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态来开辟彝族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第二层面,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要从"关门传播"转变为"面向主流的传播",逐渐发挥与主流社会对话的"桥梁"功能。只有这样,彝族文化网站才能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开拓族群认同的网络公共空间,进而彰显出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7.
彝族音乐历史悠久,彝族音乐文化更独具特色。但是类似彝族音乐等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彝族音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的反思和方法,所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彝族音乐进行重新的诠释,进一步明确危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文化的涵义、特点、功能和彝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分析了彝族音乐的文化现状、危机及其原因。最后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索了彝族和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的文献资料,对彝族 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总结了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彝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剖析这一符号,对于我们了解云南彝族的心理和精神特征,尤其是彝族的宗教信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云南传统彝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简单剖析传统彝族服饰潜在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彝族年"是彝族人们在长期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民俗文化事项.彝族年的推算方法是彝族历法来加以推算,是彝族人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与彝族人们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彝族年的民俗文化,提取彝人信仰世界里所依赖的文化元素;了解彝族年的风俗习惯和仪式;从中影射彝族文化的历史影子、社会变迁、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得出彝族年蕴含和保存着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彝族年"又是彝族这个族群相互认同的心灵途径.笔者认为"彝族年"以传统文化事项走进现代生活,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模式也是研究"彝族年"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