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深挖腐败的思想文化根源,对我们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腐败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及其治理对策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官本位”在人们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日益强化已成为导致多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之一。官僚主义、家长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皆由于人们对“官”的地位的看重和吸引。本文拟就“官本位”的有关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腐败与反腐败的“时间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反腐败斗争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阶段性成果”捷报频传,另一方面各种腐败现象又避开反腐败的锋芒,不断滋生蔓延。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其中有一个尚未引起重视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多年来腐败与反腐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现象。要切实有效地遏制腐败,重视、减少以致消除这种“时间差”是至关重要的。“时间差”的表现及其危害所谓腐败与反腐败的“时间差”,是指某种腐败现象从萌芽滋生到基本得到遏制,一般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就某种腐败现象或不正之风而言,这一过…  相似文献   

4.
试论观照腐败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观照腐败的视角是制定治理腐败方略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腐败”的定义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腐败滋生的原因,从而科学地理解与把握道德论、现代化论、权力关系论、社会文化论、体制.制度论、政治经济学等各种观照腐败的不同视角,并对这些观照视角进行类型化的分析,可以探究出腐败的本质属性及其滋生蔓延的规律,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腐败方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段论述,精辟地指出教育、法制、监督、改革这四项措施都是反对腐败的治本之策,对反腐败斗争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反对腐败最根本的手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针对的是腐败行为的主体,是正确引导人n1的合理需要、遏制不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西封建社会的帝王、国家和政府三者之间结成了不同的关系。在中国,皇帝、国家与政府三位一本。而在西方,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时间里,国王可以代表政府,却很难代表国家,国王与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分立状态。基于这种不同的关系,封建赋税在中国主要依靠强权征敛,因而称为“强权征收”;在西欧,封建前期主要依靠特权征取,后期主要通过协商征收,所以分别称为“特权征收”和“协议征收”。“强权征收”反映中国封建赋敛的专断随意性特点。“特权征收”和“协议征收”则反映西欧封建税收相对民主程序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无法根除的社会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滋生蔓延依然严重,这一问题的发生,不仅有着社会个体原因与久远的历史传统渊源,更是由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现实大背景决定,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系统运行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生长土壤,权力失范与权力监督低效是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8.
所谓门阀制度,本来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规定的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但实际上,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特权横行,封建官僚的门阀化现象都是难以避免的。在朝代更迭的动乱中,特别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旧有的封建门阀不断被摧毁,但另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后,新的官僚又沿着贵族化、门阀化的老路走下去,计财产、论门弟、查血统、比出身,自高自贵。这种现象对造成历代政治的腐败,对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影响极大。因此,今天在肃清林彪“四人帮”余毒、在清算封建主义残余的斗争中,研究特权在封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县域文化这个事关县域经济和社会的重大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时间不少地方消极腐败的文化现象滋生蔓延,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县委从战略的高度,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全面推进县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权力高度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大量进入市场,是当今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政治根源。以权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腐败,是一种“寻租现象”,用公式来表达:腐败即寻租活动=垄断经济的权力+由垄断而产:生的租金(差价)。权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强 《东南学术》2002,(3):108-114
本文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出发 ,以人的求利心理为切入点 ,指出社会民主的被削弱 ,法治不完善 ,权力监督的低效性 ,一元价值标准的缺失和道德成本的下降 ,思想政治工作乏力 ,治党不严与经济全球化下西方国家的“腐败输出”等因素 ,降低了遏制腐败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并使腐败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2.
经济体制转轨是引发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导火线,权力腐败是中国社会腐败的病因和中心问题。腐败已呈现广深、多样化、团伙化和高智能手段及由权力范围向社会蔓延发展的趋势。深入反腐败,要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健全法制,保证反腐败斗争深入有序地开展;强化监督,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深化改革,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竖看历史,“人治”和“法治”作为有关治理国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方法、理论或思想主张,不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都是古已有之而非今人所始创的治国思想。古代,在西方便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对立,在中国也有过体现这种思想对立的“儒法之争”。后来,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把人  相似文献   

14.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后发型”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官德缺失、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官德缺失会造成执政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破坏稳定的群众基础 ;危害经济建设 ,阻碍和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严重毒害人们的思想 ,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保持社会稳定 ,必须坚持“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强化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人情关系与腐败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情关系”是中国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这一社会现象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人们往往将“拉关系”等同于“走后门” ,并使得不少人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而那些参与“拉关系”的人 ,也往往从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各种贬斥。然而 ,深恶痛绝也好 ,深受斥责也罢 ,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又乐此不疲 ,在对这一行为进行贬斥的同时 ,又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各种复杂的关系 ,由不得你不拉关系。关系之风何以在中国盛行 ,“拉关系”何以导致腐败 ,如何在关系运作过程中防止腐败的滋生 ?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一、关系风在中国盛行之…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反对特权腐败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厘定制度与规则的区别,往往侧重于规则反腐。由于规则的易变性和规则制定往往成为特权者的专利,致使不与制度结合的规则不仅没能成为反腐的利器,反而成为滋生特权腐败的渊薮。因此,必须在科学厘定规则与制度的基础上,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深化宏观制度改革,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在权力来源上遏制住特权腐败的高发和多发势头,从根本上有效遏制特权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起步的商品经济冲击,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封建经济的母胎里开始滋生出来。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的反对特权腐败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厘定制度与规则的区别,往往侧重于规则反腐。由于规则的易变性和规则制定往往成为特权者的专利,致使不与制度结合的规则不仅没能成为反腐的利器,反而成为滋生特权腐败的渊薮。因此,必须在科学厘定规则与制度的基础上,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深化宏观制度改革,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在权力来源上遏制住特权腐败的高发和多发势头,从根本上有效遏制特权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金太军(江苏省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以吏为师”是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重要统治术,它对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确立、巩固,对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强化,都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以吏...  相似文献   

20.
一、平均主义与封建特权主义结有不解之缘顾名思义,“平均”与“特权”判若水火,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势不两立。事实却并不尽然。从陈胜到洪秀全,一切旧式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一开始就与封建特权主义结有不解之缘。哪里有平均主义,那里就有封建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