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宋即有的宋诗选本是文人对宋代有一定影响力诗人的资料及其诗歌作品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整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及后人对宋诗的文学接受。清代宋诗选本不少选取了王安石的诗歌,研究清代宋诗选本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情况,既能对比不同选本所录王诗的篇目,大体还原王安石名诗在清代的形成过程,又能通过一些在清代影响深远的编选者对王诗的评价,了解清人对王诗进行取舍的依据和要求,从而明确清时期宋诗选本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概况。  相似文献   

2.
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才女汪端所编纂《明三十家诗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女性作家编纂的男性诗歌总集,诗选中所蕴含的评诗标准,体现了汪端独有的诗学思想。研究诗选的编选动机对于把握清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中所蕴含的清真为旨、知人论世、以诗存人诗学思想展开研究,深入论述汪端乃至清代文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进一步完善清人编选明诗的体系框架,并将其投射于清代女性文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汉文译著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清代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刊刻者和刊刻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清代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印主要以四川、江苏、云南和广东等地为中心,其他地区亦有零散刊印;主持刊印者多为教内人士,亦有商人和武职人员等。  相似文献   

4.
宋诗选本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宋代的始兴期、元明的中衰期、清代的复盛期,这与唐宋诗之争中宋诗历史地位的变迁是一致的。而综观宋诗选本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宋诗总体上不如唐诗,宗唐、宗宋派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对立冲突之后,到清代逐渐走上了融通唐宋、不拘一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明代宋诗选本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宋诗选本现可考者约有十三家,它们一方面是对时人过度轻视宋诗的反驳,另一方面又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崇唐抑宋的时代风气,而在选诗标准上多持以唐存宋的态度。明代宋诗选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献上,一批珍贵的宋诗文献通过其整理而得以保存至今,同时,它们也是清初宋诗选本的文献来源,对于清代宋诗的复兴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其文献上的诸多缺陷也因此给清代选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诗选本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三个不同的时期。宋元是宋诗选本的初创期,选本表现出鲜明的宗派意识和批评自觉,对宋诗文献的初步整理和宋诗特征的总结于后世影响甚深。明代宋诗选本诗学内涵稍显肤浅,但在文献保存和整理方面仍有一定的贡献。清代是宋诗选本的繁荣期,其特征表现为文献整理成绩巨大,种类丰富,诗学内涵深厚,并与社会文化和创作风气显出深刻的互渗性。  相似文献   

7.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的特点及其兴盛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清一代,私家刻书现象蜂起,以刻书为荣的官宦学者比比皆是.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仿宋元影刻之风盛行;刊刻经史著作和名儒著述是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的大宗;丛书辑刻此起彼伏;力刻乡贤著述,编纂、刊刻乡邦文献;延请精工良匠写刻雕版;以写刻为主流.清代两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清统治者振兴文教的政策和官员、士绅、文人学士的倡行,清代两湖地区学术繁荣,学术人才辈出和良好藏书风气的传承以及教育事业的兴盛和家学的发展,则是两湖地区私家刻书昌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丕烈的藏书、读书治学及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嗜书痴绝 ,收藏宏富 ;博览深究 ,成果丰硕 ;勤于刊刻 ,流布有功三个方面写出了清代乾嘉间的黄丕烈在藏书、读书治学及刻书上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宋风行,带来了宋诗选本的繁荣.据笔者仅见,现存可知见者共有59种.其大量出现,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反过来也促进了清代宋诗及宋诗学的复兴,并成为后人选宋诗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宗族诗歌总集将诗歌总集与宗谱、族规、家训的意涵合而为一,具有复合意义。清代皖人大量辑纂宗族诗歌总集,集中在徽州府、宁国府、桐城县等地,他们在反复刊刻中注重文化传承,将家刻堂号作为宗族文化的符号。族人在宗族诗歌总集中对内部成员注重诗教训诫与家风承继,维系伦理秩序;又向外昭扬家声,超出文学作品范畴,体现出跨文学性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彰扬作用。清代皖人名门硕族依靠刊刻本族诗歌总集,将家风、家学、家脉代代相传,使得诸文学世家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11.
《通雅》一书的刊刻历经波折,最终由姚文燮完成。姚刻本在清代影响甚大。清代主要书目对《通雅》一书都进行了著录。从清代书目的著录来看在书名、卷数方面大体一致,在归类中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代以来有些书目在著录时将姚文燮与浮山此藏轩并著,这种著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当予纠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清宫档案、诗文资料,以及现存清代刻书实物为基础,系统梳理曹寅承刻钦颁《全唐诗》的活动,澄清了长期以来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提出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的经费不是来自两淮“盐羡”;康熙帝把刊刻《全唐诗》的任务交给曹寅,与以前实行的博学鸿儒政策异曲同工,同时也是主子提携奴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话本小说刊刻虽然较早就在刊刻小说盛行的福建刻出,但整个明代及清代,福建刊刻话本小说比较少,朱子理学的底蕴深厚是重要原因。在安徽、江西一带程朱理学原来的阵地里,虽然阳明心学流派活动频繁,得阳明之学精髓的却是江右学派。江右学派作为阳明之学的修正学派,与程朱理学更趋于一致。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并长期浸润在程朱理学与王学左派长期讲学的土壤中,正是这诸多因素导致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以江浙为主要集中地,并充满了世俗性与教化性。  相似文献   

14.
明治时期日本脱亚入欧,欧美诗歌体式传入日本,汉诗受到冷落,甚至出现了汉诗否定论。但小野湖山始终没有停止汉诗创作,并继续进行着抄选和刊刻清诗的活动,《晚香园梅诗》即其所刊刻的清诗之一。该诗集为清代闽中林潭著,陈元辅作注,王登瀛作跋。经考证,1721年春,作为谢恩使的琉球诗人程顺则完成公务离开北京到福建,并在福建逗留到6月。在此期间,程顺则通过陈元辅和王登瀛,看到了林潭的咏梅诗,决定出资刊刻。该诗集刊刻几年后传到日本并被重刊,现存最早的和刻本《晚香园梅诗》刊刻于1725年。一百三十年之后,这部诗集才引起日本诗坛关注。1855年出现许多刻本,小野湖山所刻也在该年。湖山借刻此集表达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出版,是清代官方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工程,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无论其所印书的资料价值,还是活字印刷本身的意义,影响都是深远的。本文论述了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的来历、刊刻情况、版刻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从版本鉴定角度提出了考证武英殿木活字印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宏德 《老友》2012,(1):45-45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他刊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以自况,曾任山东省范县、潍县知县.关心民瘼,为官清廉。尽管他书写了“难得糊涂”一匾,但在任时却做不到糊涂圆滑。  相似文献   

17.
诗歌选本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学批评形式.透过清人所编宋诗选本这一重要窗口,可以观照出清代宋诗学的历史进程.推宗是诗苑、选坛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清人大抵从渊源正变、学识境界以及思想性情来推举苏轼、黄庭坚、陆游诗.  相似文献   

18.
清初江苏医家史以甲 ,字子仁 ,著有《伤寒正宗》。对其生平与著作进行的考证与研究表明 ,史氏为清代江都 (扬州 )县甘泉邵伯镇人 ,生活于明崇祯末至清康熙中期。通过对现存孤本《伤寒正宗》的成书、刊刻时间、版本著录情况的研究 ,认为本书刊刻时间不早于清康熙十九年 ( 1 680 )。其伤寒学术思想 ,主要继承了方—喻的“重编整理”观与“三纲鼎立”说 ,并主张以证为纲 ,对《伤寒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清代对李白集的编刻情况相对简单,主要有明人编纂李集刊刻、清人注释李集、清人重编李集,以及据两种宋本覆刻。主要成就体现在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及李调元、邓在珩编订《李太白全集》十六卷上。这些代表了清人李白研究的主要成绩。此外,因为宋版原刻本今已佚失,清代覆刻的两种宋版李白集对保存李白集文献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景仁是清代著名诗人,“毗陵七子”之一.李圣华先生的《黄景仁诗选》以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两当轩集》为底本,参以其他刻本与选本,选黄景仁诗348首.经校勘整理,发现《黄景仁诗选》存在诸多文字误植及注释错误,这主要源于作者不够“知人论世”,未区分形近、意近字,不明平仄,不辨韵脚,不识对仗,不解诗意,错认僻典为熟典,典故出处失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