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新中 《学术研究》2003,(11):137-140
本文对词缀“老-、阿-、-儿、-子”在汉语主要方言中的分布作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点:“阿-”在南方方言中较为活跃;“老-、儿-”在北方话中较为发达;“-子”在整个汉语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而在南北交叉的中部方言较为发达。这种现象与语音中的某些现象,如塞音韵尾的保留情况有共生关系,与历史上作为词缀产生的先后也有关系:唐代以前的多保留在东南部方言,唐代以后多保留在官话区,中部的方言则兼有南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主要从附加式构词法包括前缀和后缀、同音词构词法包括改换词性和扩大词义、重叠方式构成新词等三方面探讨了新疆汉语方言构词法。  相似文献   

4.
湘西汉语方言主要有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和乡话。秦汉时期湘语已经成形。北宋靖康之乱北方移民给湘西地区带来了官话。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对湘西汉语方言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乡话在瓦乡人迁徙到湘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5.
6.
刘镇发 《学术研究》2004,14(4):125-130
过去学者对于汉语方言分区曾做出不少的努力 ,但成效还是不够理想。主要的原因有三 :( 1)搞不清汉语方言分区的目的 ;( 2 )摸不清汉语分区跟方言形成的关系 ;( 3)受到五口通商格局的干扰。因此 ,汉语方言不能象外国语那样 ,根据语音词汇等语言学因素的变化而划定界限。汉语方言目前的分区方式并不合理 ,没有弄清亲缘优先还是地缘优先 ,甚至将一些说话者的感情作为分区参考。有些学者虽然强调历史音变 ,但没有先搞清楚历史音变的次序 ,而且先入为主接受了前人的分区概念 ,结果还是没有什么新的进展。笔者认为方言分区应该从语言的实际出发 ,结合移民史的研究 ,排除因为“五口通商”形成的方言分区的影响 ,从历史音变形成的用同言线和移民因素来将汉语方言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7.
赣方言地区史上属于江南一带。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江南是中国的重要地区,都市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都市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白话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市井人物和市井心态,创作语言也和当时当地的口语较为接近。小说中反映的一些语言现象在当今的汉语方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方言)里仍能找到蛛丝马迹。本文将通过对赣方言几个标记助词的描写,联系近代白话小说语料,证实赣方言与当时的江南方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持续繁荣,硕果累累,但在服务方言应用方面仍做得很不够。方言是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方言调查研究除了为国家推普服务外,同时还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的语言应用开发服务,为方言区群众学习方言服务。这是当代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弄清楚汉语各地方言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各地方言如何反映地域文化,是研究方言、文化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汉语方言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在汉语方言中的反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长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方言学界在语法调查中存在客观困难,二是语法学界对方言语法的认识存在误区。近年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开展了若干方面的专题研究,如概貌、词缀、虚词、代词、疑问句、特殊结构和句式等。今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方言语法调查的基础性工作;二、深化比较研究,三、变换研究思路;四、关注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五、在理论与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等。21世纪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甘肃、宁夏两省区.阿拉善盟汉语方言较复杂,主要通行于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的新巴音话受以银川为代表的银吴片方言影响较大,而主要通行于阿拉善盟其他地区的左旗民勤话则与甘肃省的民勤方言相似.  相似文献   

12.
以汉语方言为主线,全面收集晚唐五代以来反映汉语方言及其历史的数千种文献并汇编成册,制成电子图书数据库。这将极大地推动汉语语言学科、汉语文化历史的研究,同时对于保护汉语语言史文献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庆方言中几个含否定词“莫”、“不”的话语标记“你莫说”、“你莫看”、“你不晓得”、“不是说”等,在使用环境、产生途径诸方面各有特点,其中词汇化演变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话语标记具有语义上的非真值条件性,所以这些成分只具有话语、语用方面的作用,其中的否定词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否定含义。在与普通话对应成分对比分析之后,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得以互相印证,而差异也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分析和比较这几个话语标记的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相应成分的异同,可以进一步验证,话语标记在形成过程中的若干阶段不仅都有可能同时存在于语言的共时层面之中,而且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对应成分未必发生相同的语言演变而成为具有同样功能的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4.
褚红 《云梦学刊》2012,33(1):135-138
清人王树柑《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方言的辞书,也是一部研究河北古代方言的专书,在方言学史和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畿辅方言》以词汇研究为视角,对《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的作用体现在增补词目、补充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河州是甘肃临夏的古称。河州话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汉族所操的语言,也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工具。文中考察了历史上河州跟中原的交往,移民、征战、大山、大川以及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等史实。我们认为河州汉语方言是历史上汉人移民周边化和民族语言汉语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云起 《齐鲁学刊》2006,(1):158-160
汉语方言丰富多彩,方言之间呈现出多种差异。研究方言差异的目的不是要区分不同方言之间的优劣,而是要通过对各地方言的共时比较和历时发展确认不同方言之间的文化关联。考察方言的差异对于不同方言区之间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当地土著民族为与汉族移民进行有效交际而出现的带有本民族语言特征的汉语。云南汉语方言是明代中期在通用官话的基础上受土著民族汉语的影响而形成的又一汉语方言。在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还不是较多的情况下,土著民族汉语以其简略易通的特征成为不同方言区的汉族移民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民族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工具。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汉族移民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书中因韵略而出现的大量的重韵不是当时任何汉语方言的特征而是云南土著民族汉语的典型特征。明前期汉族移民为了交际的易通,他们使用的汉语未能向当时的通用官话靠拢,而是向土著民族汉语靠拢,最终形成云南汉语方言。明代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汉语方言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8.
数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方言现象的数学描写与统计研究、方言关系的计量研究和方言实验语音研究三个方面。从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数学与汉语方言研究的结合中应注意数学方法在汉语方言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加强其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朱德熙发表了《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一文后,汉语方言反复问句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20多年来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研究,大致可分为兴起期、深入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对各种方言反复问句格式的揭示、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分布及相互关系、方言反复问句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层次、方言反复问句的归属等方面。其研究较注重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分析、多元视角的探讨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而扩大发掘面、加强共时的比较和结合语音研究将是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英语词汇和英语口语的教学需求,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借助文本的自动分类、自动标注和信息检索技术,结合网络和人工的方法,建立大学英语口语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中涉及同一主题的英语教材语料与真实话语语料的比较,本文探索了怎样利用自建的语料库进行英语口语的教与学。结论表明本语料库的确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