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中国必须关注的三大人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在加速收缩,19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失衡,婚龄期女性短缺现象将在"十二五"时期逐步显现.中国的人口收缩--尤其是城市户籍人口收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的乡城流动.这种流动近期的表现特征是:初中及以下年龄段流动人口开始减少,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流动人口开始增加,大学生也加入到流动人口的大军.在流向上,人力资本较高者继续集聚到东部沿海,人力资本较低或年龄较大者则趋向于回流或在户籍地就近转移.在性别上,男女两性趋于均衡.中国人口流动加剧了人口集聚的步伐.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将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增加.流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会加速偏远地区村庄的空壳化乃至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2.
房价收入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数据出发,提出房价收入比的五种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市建设、城市辅助设施,其中每一大类影响因素又分为若干指标.实证的分析分为21大中城市横截面数据的静态回归分析,和3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动态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房价收入比一般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与城市辅助设施呈正相关,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有正有负;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影响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变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强,城市辅助设施的影响因素虽然也在增强,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2003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认为,我国房价高企的主要原因是低效的房开商开发经营体制攫取超额利润以及缺乏基本住房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开发成本控制不当.局部区域垄断、地区性垄断和资源垄断是我国房开商获取垄断房价的根源.以房价收入比作为核心目标,建立统一的城市房屋价格调控机制,推行合作建房,实现城市房屋供给主体多元化等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建议,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4.
高洁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46-150,160
随着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全面开展,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也亟需完善.我们选取浙江省房价收入比的一类地区与二类地区中的两个典型城市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浙江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了解情况与需求情况,分析公众对浙江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期望,并基于此提出浙江省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集聚效应导致产出外部性,使不同区位的生产力存在差异,各部门在地区之间的均衡分配即城市分区的形成,有赖于各部门聚集收益的强度以及对区位特征要素的特别需求.本文将集聚效应因素引入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效应影响的城市土地市场模型,分析基于集聚效应的各区位生产力差异、就业密度差异、区位成本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地价分布规律、城市空闻演变,以及企业和家庭的选址行为.  相似文献   

6.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理论探讨,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与2000年至2015年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发现高房价有助于降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影响;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小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初期性别干预程度高的城市;女性社会地位、城镇化进程、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地区生育政策等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也有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强"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并普及新型生育文化,从而继续缓解家庭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模式。文章在分析城市综合体的功能聚合、产业聚合和文化生态聚合三大特征后,从城市综合体开发能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三个角度,重点对城市综合体开发的经济集聚效应进行分析阐述;最后提出在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过程中,各地区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提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发挥经济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表象是城镇土地外延扩张的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指人口在城镇的集聚水平。从我国城市发展最近十多年的历程看,城市(城镇)建成区快速增长,但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同样,福建省也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象。研究分析表明,2005至2010年福建省多数设区市存在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现象。此外,近年福建省23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最后,对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老龄化和城市化几乎是同步的。人口城市化使农民收入增加,加强了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能力;子女即使离开家乡,仍通过家庭选择,可以兼顾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老年人思想的变化,精神慰籍不再仅仅依靠子女。住房可以增加城市新居即失地农民收入,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劳动力、婚姻、住房多途径提高城市原住居民养老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14,(11):88-93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在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居住空间结构遵循住房竞价模型的规律。居民是社会人,在选择居住区位时根据区位的社会特性来进行,包括空间符号、社会交往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偏好等。当居民的区位选择自由度高时形成不同的公共物品消费偏好聚落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聚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共生"的特点。当房价过高或城市空间资源过于集中时,导致居民区位选择自由度受到限制,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住空间出现"分异",还会导致居住地到包括就业中心在内的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空间失配"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28-1936年间汉口人口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人口总量发展速度经历了一个由快变慢的过程;二是由死亡数大于出生数转变为出生数大于死亡数的过程;三是由迁入数大于迁出数转变为迁出数大于迁入数的过程.在此三个转变中,汉口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是1930年,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一年是1932年.纵观这一时期汉口人口数量之变化,其自然增长对城市人口总量增长贡献极小;而这一时期迁入数与迁出数差值之变化趋势,与同一时期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一致.也就是说,外来人口的涌入或迁出,是导致这一时期汉口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2010年、201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地价、房价与地方债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价对地方债规模影响不显著。一方面,作为地方债的抵押品,土地升值会刺激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增加土地收储;另一方面,土地收入增加后,地方政府对于债务收入的依赖下降,举债动机降低,对地方债规模有负面影响。这两种机制对于地方债规模的影响相互抵消。2.房价对地方债规模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强劲增长的住房有效需求拉动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政府既要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又要完善新增住房配套设施和服务,资金需求增加导致举债规模增加。地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对于房价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房价要回归到理性增长水平,在经济和政策上应引导地方政府深化房地产改革。  相似文献   

13.
透视我国的高房价:一般均衡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我国房价一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上升,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而且目前房价还在持续高速上涨.以2009年为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09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12月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8%,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指数同比分别上涨9.2%、8.7%、7.4%和6.3%.  相似文献   

14.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减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收入差距是产值与人口在空间上的错配,纠正这种错配不仅能够缩小人均意义上的收入差距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机制——空间再配置效应。在实证上,作者采用1990-2007年间广东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土地利用效率与其人口集聚程度正相关;土地利用效率在距大城市约300公里以内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下降幅度超过50%。因此,纠正人口与产值的空间错配,不限制甚至引导人口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地方向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地方流动,让人口在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地方集聚,既可能缩小地方间的差距,也可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制度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价整体过快上涨和部分城市房价过高已成为阻碍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是主要制度建设存在缺陷。文章认为,土地财政、保障性住房建管滞后、房地产开发制度缺陷、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房地产税费制度不合理、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不彰等是影响当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严重不足.以支持住房需求为主导的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持因素由于显著推高了房价,导致住房市场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因而不仅未能解决甚至还恶化了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快保障房建设,建立住房供给双轨制,我国有望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支付能力,并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对四川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过程是乡村人口与社会生产要素向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可达性强、适宜居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镇聚合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地域的集中过程。四川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大力促进乡村人口与社会生产要素向成都及成德绵地区、川南地区三个强势地域集中。重点发展三大强势地域内的城市与小城镇 ,促使其向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展 ,以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作为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有机结合的载体 ,形成更为广阔的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18.
山东房价与商品房空置率、居民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张燕丽  高宏 《东岳论丛》2006,27(3):171-175
利用1998年以后的有关主要统计数据,对山东房价和商品房空置率、城镇居民收入进行了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一个时期的房价,与商品房空置率、城镇居民收入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也表明,住房分配货币化这些年来,总体情况分析,我省房价与收入比基本稳定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但房价对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时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实证表明,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等.但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中的城市,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市场化效应与政策租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市场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政策租"不断耗散的情况下,提升城市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非政策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20.
走健康和谐城镇化道路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导战略。城镇化既包括城镇空间的扩展,也包括城镇人口的相应增加,城镇空间的扩展和城镇人口规模保持一致性是健康城镇化的基础。但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是,我国城镇空间的扩展速度远远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已大大高于合理水平;城镇体系不合理导致人口分布不合理,形成大城市由于人口过度集聚而导致严重的“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不足,规模效益低下。在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走健康城镇化道路,必须要从过去注重城市硬件到注重城市软件,从注重空间扩张转移到注重人口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功能区规划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和谐的城镇化理念和实践促进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