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沿海地区“民工潮”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地区“民工潮”及其对策研究陈宗胜,高国力自80年代末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居民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发达地区城市谋求职业,引发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形成难以遏制的“民工潮”。进入如年代以后,民工浪潮规模不断扩大,势头有增无减。目前....  相似文献   

2.
民工潮──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阵痛”袁亚愚我国民工潮自80年代后期以来愈演愈烈,作者把这一现象称为“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阵痛”,从其发展趋势、特点、作用及近期和深层原因方面进行了探讨。民工潮以农村出外打工的青壮年男性为主;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出现...  相似文献   

3.
“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分析了我国“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指出今后10年内“民工潮”继续扩张的风险有可能增大。为此,作者提出了“民工潮”源头降压的对策性建议,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学术界关于 “民工潮” 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两年学术界关于“民工潮”研究综述何频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向大中城市,特别是向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转移,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这一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发表了许多有关的论文。现将...  相似文献   

5.
“民工潮”与二元结构的历史考察徐增文自80年代中后期涌起的“民工潮”,实质上是我国农村劳动者在不改变户籍身分条件下,自主性外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跨地域就业行为(或实践活动),即一定期限内的离土又离乡。其迅猛之势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带有...  相似文献   

6.
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伊始,对于十年“文革”集权体制政治遗产的清算及其意识形态的清理,逐步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它们的产生原因上来,认为其间一定存在深层的“文化冈素”。  相似文献   

7.
民工潮与中国城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2 0世纪 90年代 ,民工潮来势凶猛。全国约 80 0 0万流动大军 ,南下北上 ,如潮水般涌向城市 ,给各大城市造成巨大压力 :公交拥挤 ,治安混乱 ,环境脏、乱、差 ,犯罪率上升 ,城市居民不安全感油然而生。然而 ,民工潮在给社会带来某种混乱的同时 ,也标志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体现出我国社会从农村走向城市化的强大内动力。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思维 ,对民工潮的形成、特点及其走向给以全面的认识 ,并针对其负面效应 ,提出相应对策 ,积极疏导 ,促使民工潮从混沌走向有序 ,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与滚滚而来的民工潮相反的是 …  相似文献   

8.
从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争先恐后地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大批民工滚滚而来,致使全国铁路干线列车严重超员,大中城市车站旅客爆满,形成了难以遏制的“民工潮”。进入90年代后,民工潮规模急剧扩大,势头有增无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汇成  相似文献   

9.
现象地看,“民工潮”是指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就地转移”,开始跨越城乡间的种种制度性屏障,涌入城市谋取和竞争就业机会并分享现代文明的历史过程。“民工潮”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加以规范。只要冷静、客观地评价“民工潮”现象,就会意识到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的历史进步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建国后城市化实践的追溯和战略反思来阐明“民工潮”在现时代的涌现不仅有改革年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如果说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是身份变迁、职业转换和地域变动三位一体的过程,那么现时的“民工潮”在某种意义上则表明了中国正处在“潜在城市化”过程中。因为进城的农民工尽管找到了就业机会,都无法抹掉身上“乡下人”的历史印记,其最后归宿还是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入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分析马西恒8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涌入城市。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对城市生活形成了强劲的冲击。关于这一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研究成果已经很多。然而这些研究却大多仍停留在农村外流劳动力本身的...  相似文献   

11.
对“民工潮”的几点认识周德章,刘云近年来,对“民工潮”稍有关注的人即可发现,政府及整个社会对“民工潮”的反应是阵发性的,每当春节前后,农闲始末,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府立刻把解决“民工潮”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舆论界随即推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报导,...  相似文献   

12.
对“民工潮”现象的若干社会学思考陈宁近来,“民工潮”现象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笔者拟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现象提出若干看法,以就教于大家。一、民工进城动因中的诸种社会学因素农民进城的动因,人们大多从“剩余劳动力转移”上去寻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又远不...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民工潮的缘起、作用和意义汪雷一“盲流”:一个不负责任的称谓人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国内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宽、中国社会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民工潮的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农家子弟,纷纷走离那块他们祖辈滋养生息的土地,从贫困或经济不发达的乡村,涌入...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农民负担“减而不轻”的深层原因与对策王荣武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负担“喊减未减、减而不轻”甚至仍在加重,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现实乡村社会关系中的利益制约是其深层和根本的原因。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乡村社...  相似文献   

15.
民工潮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对策丁金宏,孙小铭,戴淑庚,黄晨熹一、民工离乡进城的成本─收益决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个人行为决策通常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评判。就民工而言,他的离乡进城决策主要是以下列几项成本和收益“核算”为心理依据的。1.收益增加经济收入,这...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出现“民工潮”,本世纪初又有了“民工荒”。“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越 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改革的成效。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 中,制度成为关键因素,并且是主要的瓶颈#如何跨越这个障碍是能否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通过分析中国“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制度瓶颈,以及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剖析,来探索如何跨越这个瓶颈。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原因复杂,教训深刻,其中经济原因和教训尤其发人深省。本文主要就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及其教训作些分析,就教于专家与同行。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建设没搞好。长期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戈尔巴乔夫改革使经济危机严重加剧,从而使苏联领导层失去了民心和威信,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不战自溃,土崩瓦解。苏联经济建设没搞好,很大程度上是自身体制和政策L的错误造成的结果。苏联经济体制的“病灶”是长期形成的,到了20世纪70—80年代日趋明显,并越积越重,相互“感染”,严重损伤了苏联的经…  相似文献   

18.
农民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建国以来农民非农化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农民非农流动、60-70年代低潮中的“暗流”、80年代经济改革与复苏中的“盲流”、90年代“背井离乡”的大规模农民流动和21世纪初再次掀起“民工潮”等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今后中国农民非农化道路仍将是漫长而艰难的,政府应当为农民非农化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三元社会结构是促成“民工潮”有序流动的战略抉择──兼评“民工潮”问题上的若干论点周沛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我国南北、东西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在利益机制趋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取得“三军大会师”的伟大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主因是什么,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恩格斯曾说,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力量“融成合力的结果”。本文认为,红军长征胜利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深层主因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融成合力的结果”,具体来说,是“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建及其卓绝领导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