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无声戏》作为清初著名作家李渔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具有独立探讨的价值。以文本实际作为研究原点 ,对小说集名称“无声戏”三字的涵义提出异议 ,并通过探讨上述问题 ,追寻其主题 ,考察其得失。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所藏翼圣堂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封面的启白,《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中的相关陈述,是李渔创建芥子园书坊的确证。李渔的芥子园书坊不仅售书,而且刻书印书。翼圣堂作为其刻书的堂名;而芥子园书坊则是对外销售的"门市部",分别设在金陵承恩寺和书铺廊两处。李渔无论出游在外还是居家,均是出书计划的策划者,书铺经营的决策者,是一代潜心著述的书坊主人。《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的成书均有李渔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渔四题     
通俗文化大师提起李渔,人们就会联想到戏剧,因为他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作家、导演。说到《无声戏》、《十二楼》,人们又不能不承认他是小说家。李渔评过许多文艺作品,有精采的文论,是公认的批评家。他开书铺,四出搜求作品,编印各类图书,又是杰出的出版家。此外,他有《笠翁论古》,是出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说明李渔与扬州关系密切的原因,从康熙《扬州府志》、《淮海英灵集》、《百尺梧桐阁集》、《桐引楼诗》等书中辑得有关材料,考索李渔在扬州的游踪、交游以及主要活动,同时探讨李渔的造园技巧对扬州园林的影响,李渔小说戏曲作品中对明末清初扬州盐商和“扬州女”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5.
李笠翁以其《无声戏》和《十二楼》等小说,享有世界声誉,被赞为清代白话小说第一人。杜于皇是为李笠翁小说作序作评的"专业户",李笠翁每一部小说集的刻印、每一次小说集的变故或重新出版,都少不了杜于皇的参与。从李笠翁最早的小说《无声戏》一二两集,到《无声戏合集》,到《十二楼》,到最后的《连城璧》,杜于皇都一序到底,一评到底。这在当时和后来的文坛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处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中间阶段,其中的某些语言现象上启舌汉,下开现汉,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章选取清初戏曲家李渔《无声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的“将”字按照词义和功能分为六类,同时分析了其独特之处,期望能对“将”字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照世杯》《闪电窗》的作者“酌玄(元)亭主人”在顺治十七年(1660)冬天与丁耀亢等人在西湖游玩,而据《丁耀亢全集》及丘象随《西轩纪年集》等记载,1660年冬天,丁耀亢与张慈、李渔、胡介等人在西湖游玩,则酌玄亭主人可能为张慈、胡介等人之一。“酌玄”在古代为“饮酒”之意,而张慈又写有一篇关于饮酒的游戏文章《南村觞政》,则可考“酌玄亭主人”为明末清初文人张惣。  相似文献   

8.
浅析李渔小说的喜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 ,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团圆之趣”和转悲为“喜” ,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 ;其小说虽云“无声戏” ,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9.
“金陵翼圣堂是明代就有的名肆”这一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故据此断定李渔与清初翼圣堂属于合作关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李渔《与魏贞庵相国》书证明其多年雇佣刻工刻书;“门开书库绝穿窬”乃李渔的“诗家语”,书库即指书坊;《资治新书》初集卷首所载李渔的《征文小启》说明等资料,证明李渔自述移家金陵后的书坊名翼圣堂,李渔就是清初金陵翼圣堂书坊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列目的《古今全史》与李渔的《古今史略》系互有联系的两部通俗史书。《古今全史》本为明人舒弘谔纂辑,记事至万历四十七年,李渔续辑熹、怀二庙史事并附《殉难录》。此后李渔又独力撰辑《古今史略》一书,并将《古今全史》中并非出自于他手的部分批语移之于《古今史略》,故不能完全认定《古今史略》中的批语为李渔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评论家,他写了本杂若《闲情偶寄》,谈到戏曲的结构、音律、宾白、表演、唱腔等问题,其中有不少超越前人之处,例如“立主脑”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确是不同凡响,议识新颖,见解独到。何为“主脑”?李渔这样写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李渔自述为依据,将《龙门李氏宗谱》有关李渔字号、出生地点、生年、子嗣、妻室、宗师等若干问题的记载与之比勘研究,指出两者不一之处,肯定《宗谱》的记载虽有所据,但不可能来源于第一手材料。进而推断《宗谱》增补李渔家族谱系的时间不会早于乾隆三十八年,认为使用《宗谱》的材料必须持审慎态度。并结合《宗谱》记载和其它确证,考定李渔生于公元1611年,卒于公元1680年。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本文从作品的求变创新、大团圆结局、通俗感人等方面,探讨了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醒世姻缘传》通过谐音、照应、拆字、用典、白描等方法给人物命名,利用人名寄托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品格、职业和在故事中的功能的评价和暗示。这些人名具有强烈的诙谐感和反讽效果,体现了作者对世道人心的评价。通过谐音法还可推测作者“西周生”可能是“戏诌生”、“戏众生”或者“戏诸生”的谐音,而“环碧主人”可能是“幻笔主人”的谐音。  相似文献   

15.
《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两部选本都是清人唐诗选本中的佳作,学者们往往将二选割裂进行研究。其实,二选的编选者王士禛与沈德潜年代接近,两人又皆为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的大家,沈德潜虽受过王士禛诗学观的影响,但《唐诗别裁集》与《唐贤三昧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唐贤三昧集》是规模较小、选盛唐而不选"李杜"、独尊"诗佛"王维、注重"神韵"意境的极富特色之选本。通过《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二选差异的比较,能够更清晰地窥见《唐贤三昧集》中这些具体的选诗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容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初著名戏曲活动家李渔的生卒年,中外学者大都根据李渔《一家言全集》中的诗文,推断出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卒于清康熙十八至十九年之间(1679—1680)。最近几年发表了几篇考证李渔生卒年的专文,其中有的公布了新发现的《龙门李氏宗谱》中关于李渔身世的有关史料,断定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八月初七日,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正月十三日。这个《宗谱》证实了李渔卒于康熙十九庚申(1680)的推测。推翻了生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的说法。如果《宗谱》所记无误,那么,李渔生卒年问题从此获得最后解决。但是,细细推究所引谱文,似还存在着矛盾之处,尤其是说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戍(1610),不仅与谱文所称享年七十岁相牴牾,而且与其它史料记载不符。兹对李渔生卒年的考证,补直罅漏,以就教于海内大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读蟠桃诗寄子美》一诗的作者应为欧阳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和《四部备要》本《欧阳文忠集》的《居士集》卷二,均有《读蟠桃诗寄子美》一涛,此诗作者为欧阳修似属无疑;然而,《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中的《宛陵先生文集》卷二十四又均将此诗收为梅尧臣诗(文字与欧集略有出入),且题为《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这就出现了此诗作者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客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笠翁词韵》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所编的一本韵书。李渔(一六一一——一六八○),字笠鸿,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本人出生于江苏如皋,稍长迁返原籍,以后定居杭州、南京,时或带领他的昆曲戏班周游各省。李渔精通音韵,编过两本韵书,一本是《笠翁诗韵》,大体承袭传统韵书;另一本便是《笠翁词韵》(以下简称《词韵》)。这是他为作词、更是为昆曲创作的押韵而编的韵书。赵诚先生《中国古代韵书》(一九七九中华版)指出,《词韵》及与其同一派的清代词韵专书的作者们“在分韵时,都或多或少地注意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甚或以某地方音为根据。所以,韵部的划分,别有系统。虽然他们编的是词韵,但主要的贡献,却不在此。”对《词韵》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语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