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施政方略初探骆桂花明朝建立后,为了更好地西控诸番,加强对西北的军事防务,在“关陇藩翰”的河、湟、挑、岷一线,建立西番诸卫,用军事卫所制度管理边卫地区的军民等事。于是,许多军事单位变成了军政兼管的行政地理单位。作为边隆要塞的西宁,明军于...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三朝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具有连续性,明朝在西藏的主权地位继承自元朝,清朝同样继承明朝在西藏的主权.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即明确宣示西藏在明朝的“幅员之内”,按照政教分离的原则处置西藏事务,敕封众多西藏首领.永乐皇帝全面继承、并大大发展了朱元璋的治藏方略,其诸多创制,奠定了明朝治理西藏的制度性架构,确保了明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明朝治理西藏的原则与方式,和元朝相比有很大改变,属于政治理念与治理方式的调整,从未损及主权地位.明朝建立的西藏首领分立、自治的政治架构,与当时云、贵、川、桂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杜维明把起源于中国的儒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作为意识形态被政治化的儒学,成为权力者的统治工具;作为一门学问的儒学,涉及复杂的阐释技巧和对儒学经典的注释、训诂;作为为人处世和基本意义上的伦理与生活方式的儒学。在儒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朝初期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明朝初期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邸富生元朝灭亡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便分成居住在内地和北方草原的两大部分。然而,史学界对元朝灭亡后居住在内地接受明朝统治的蒙古人的生活状况,却鲜有论述。为此,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明朝初期蒙古人留居在内地的原因、居住地和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青海地区有一部分群众,他们是青海回族的一支,俗称“托茂人”。过去,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与蒙古族相同,却又信仰伊斯兰教。近年来,伴随着青海回族等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托茂人在社会结构、群体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就这一现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出发进行理论分析,探究这种社会变迁的成因及其走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海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涉及到生产、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其艺术风格既不同于中原地区,也不同于北方草原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郑培民同志以自己的一生忠实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所说的“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是每一个干部都应时刻牢记的至理名言。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群众观念,提高施政水平呢,本人认为关键是要做到“四求”。一、 紧扣发展要务,力求与群众合辙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领导干部要想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必须恪守为民之责、把握为政之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发展一方。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区农业起源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中国历代王朝及青海地方官员都先后采用“戍边屯田”、“移民屯田”、交流引进、教民农桑、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兴修农田水利等促进措施,推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9.
教育──青海地区回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区的回族要想加速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回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发展教育。青海地区回族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投入困难,教学内容不实际都与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构建民族教育新体系,建立民族特色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形成一支稳定合格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0.
论明朝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管理,除了在藏族地区设置卫所,委任藏族僧俗首领为官员以外,还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大力封授各派宗教首领和人士,推行僧纲制度,通过对宗教的控制加强明朝对广大藏区的影响。在明朝对这些藏传佛教的宗教首领人士的封授中,以永乐年间封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为大宝法王、封萨迦派首领为大 相似文献
11.
永乐帝即位伊始,明朝经过30余年的励精图治,经济获得全面的恢复与发展.同时,积极笼络图们江沿岸的女真各部,在与朝鲜的争夺中,成功招抚女真各部,为征伐北元、统一女真地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民国时期青海教育总体而言出现两个面向的突破,一是普通世俗学校的建立在量上出现扩张,二是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从宗教教育到普通世俗学校教育的实质性转变.这两个变化为青海建省后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国中央对蒙藏施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专题研究、地方史研究、民族史研究等多领域概述了20年来清末、民国中央政府对蒙藏施政研究的情况,并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认识高度提出了深化这一研究课题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历史文献史料,对土鲁番与明朝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梳理。认为二者关系的建立加强了土鲁番与中原经济的联系,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开展对俺答汗求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茶在明代的地位,进一步认识茶对明代社会结构、制度和经济的所造成的影响。明代的汉蒙关系,涉及官方的禁商与民间的通商,为了通商,蒙古人对明朝边境不停骚扰,乃至不惜发动战争,以此达到重开谈判的目的。在明代的决策者看来,茶是文化融合的推动力,是民族矛盾的调节剂,茶叶意味着文化的边界与疆域。 相似文献
17.
明朝在乌思藏、乃至整个藏区管理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分为三个 阶段的,而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明朝的治藏政策是向着越来 越严密、完备的方向发展的,这是随着对藏区形势的不断深入了解而进一步调整、 变通的结果。明朝管理藏区政策的独特之处在于继承元朝有效治理政策、继续 "僧俗并重"的同时,更加注重并有效发挥了朝贡贸易这一经济杠杆的作用,以空 前紧密的经济联系巩固、发展了自元以来形成的中央王朝同西藏地方的政治隶属 关系,使明朝的政令得以顺利地在藏区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8.
明朝在辽东沿海地区的战略中心是以皮岛为核心的东江一带。其主要战略价值是联络朝鲜、牵制后金;同时利用山区和海岛等地理条件,施展游击战术,袭扰后金。但是,由于战略中心远离本土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很突出。与熊廷弼的沿海战略思想相比较,其战略局限性要大于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代青海由于地处内陆边陲,传教士基于近代青海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制定适合青海地区的传教方法,形成了近代青海地区基督教传播的特点,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对近代青海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从卫所屯田、移民垦殖、土流参治、改土归流等方面进行探讨,着重分析明清封建王朝的施政措施在滇东南地区的演变及其对该地民族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