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蓉  王兆鹏 《江汉论坛》2004,(11):117-121
本文从唱和活动入手考察明末云间词派的词论与词作,认为唱和活动的游戏性、竞技性对云间词人的词学观念、创作实践影响甚大。云间词派以词为“小道”、以词为“言情之作”的词学观念,及其词作多闺阁题材、小令体裁,其婉约风格、浓艳词藻等风貌,都和他们的唱和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吸收和融合的同时又按本土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两者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奈良时期、平安时期为例,探讨日本在佛教、文字、书法、绘画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陈红兵  亦辛 《东岳论丛》2006,27(2):175-178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档案编纂的关系上 ,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档案编纂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及档案编纂对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发挥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董波 《学术论坛》2012,(11):210-214
口语、文字(书写系统)和高级宗教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三个层次。东南亚可考的语言主要分属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古代东南亚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婆罗米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三大系统。与汉字相伴的是来自中国的儒学和汉传佛教;与婆罗米字母相伴的是源于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宗和婆罗门-印度教;与阿拉伯字母相伴的则是伊斯兰教。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将自己多元的基层文化与多种外来较高层次的文化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为"东方的西方",与同在儒家文化圈的中国、朝鲜相比,在经济、政治、社会和伦理思想上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三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另外,在三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范围、层次不同,扩大了这种差异,致使这三个国家走上了风格迥异的发展道路.现从私地私民、二元化政体、武家政治、各安其分的等级制度以及具有契约性质的"忠"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绘画历史 ,对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文化选择与儒学的文化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在自汉至清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中之能一直稳居文化结构的统治地位,是由一些极为复杂的原因决定的,但若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与社会统治集团进行的文化选择、实行的文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运用“文化选择”与“文化示范”两个概念,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所进行的以“国家面目”出现的两次重大的文化选择过程,及其对儒学的文化示范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明霞 《理论界》2010,(5):120-122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主要有:用人制度,包括养士、取士、用士;文化交流机制:包容、借鉴、交流;文化专制,包括焚书愚民、禁锢文化、钳制异端等。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设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界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属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农业文明的典型形态 ,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 :源远流长 ,从未间断 ;多元共生 ,交融互动 ;农耕主体 ,农、牧互补 ;融汇吸纳 ,多重开放 ;人文精神 ,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2.
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英译时应该把它与诗人的情感、诗词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文化语境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从文化的视角讨论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英译策略,有助于向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归纳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中国古代蹴鞠消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指出了蹴鞠消亡的外因和内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法 《文史哲》2002,(5):76-80
远古仪式的立中杆是远古建筑形式从空地到坛台到庙到宫的逻辑演进的核心。远古建筑在逻辑演进中呈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质 :后面的建筑形式并不否定和排除前面的形式 ,而是将之包括进来 ,在新结构中重新定位。一方面 ,再怎么进步 ,也保存着原来的核心 ;另一方面 ,传统的原点总是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蔡镇楚 《阴山学刊》2001,14(1):5-10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转型,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向现代转换的巨大变革.其突出标志和特点是政治性、针对性、开放性、学术性、比较性、通俗性.其原因为社会改革,西学东浙,文体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使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词汇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赖以传播的重要媒介物。这一点,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体现得异常突出。因此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并试图透过古代汉语词汇来认知汉民族文化丰富而又隐秘的内涵,以期在汉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7.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科学文化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古代中华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用人制度的推动作用、教育机构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几个角度分析促进中华古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