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书·禹贡》导水章记:“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是说黄河自洛阳继续东流,到巩县之洛口,汇洛河“至于大伾。”这样,“东过洛汭”是十分明了的。然而,“至于大伾”,从魏晋以来聚讼多年而未决。 “大伾,汉桑钦撰的《水经·河水》记得很明确:“河水东迳成皋大伾山下。”《水经注·卷五》此条下注云:“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今沛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济水耳,即沟沉之故渎矣。成皋县之故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这是肯定桑钦的说法。汉之大儒郑康成在  相似文献   

2.
《尚书·禹贡》所言的"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积石"一地,应指今甘肃临夏的积石山。禹所居最早之地谓"夏",在西北,夏朝之名,应是据其所起始之地而得。禹导河至于积石,加强了与各部族的联系,有利于夏部落力量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亦同,但“至”下无“于”字,“女”作“若”)杜预注云,穆陵、无棣“皆齐竟(境)也。履,所践履之界。”王力沿袭其说,谓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的穆陵关。”(此乃沿袭于钦《齐  相似文献   

4.
“楼兰”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所载张骞首次西使归国后向武帝所作报告。据称: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蒲昌海一名 泽,一名盐泽,亦名辅日海,亦名穿兰,亦名临海,在沙州西岸。”其中“穿兰”应为“牢兰”之讹。“牢兰”[lou—lan],与“楼兰”[lo一lan]乃同名异译,牢兰海因楼兰人而得名。目前为学术界一致认可的说法是,“楼兰”乃 卢文书…  相似文献   

5.
古诗话河源     
<正> 翻开中国诗歌的史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之类脍炙人口的佳句是很多的。可是,真正描写黄河源头的诗却为数不多,有些也还不是平常能见得到的。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河源”这个名词已经常出现在诗句中。如“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徐坚《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崔融《拟古》);“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张仲素《塞下曲》);“河源怒触风如刀,  相似文献   

6.
或曰《大唐西域记》中的媲摩城即汗弥城,窃以为恐有疑问。或曰即坎城,窃以为极有可能。《大唐西域记》于阗国条:”王城东三百馀里……至媲摩城。”《新唐书地理志》:“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据玄状行进路线和里程,媲摩城或即为坎城镇。《新唐书·西域传》:“于阗东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东有汗弥,居达德力  相似文献   

7.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府,……;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长岭,营州道也。”贾耽《道里记》(《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一般公认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按一统舆图,自江口至四川长寿县以东,曰扬子江。自长寿县以西更叙州府以东,曰大江。自叙州以西渐折转而南以及云南,又折转而北以至塔城关,曰金沙江。自四川边界至扬子江口,以水道计之,约一万里。扬子江由长寿县东,流迳夔州府与湖北宜昌府交界,其地巫山,诸峡俯瞰江流,且千崖悬壁,无路可缘,江如悬瀑,迥异常流,斯固一人守御,万夫莫伐矣。又东至荆州。荆州居中国之中,为荆吴之咽喉,自昔争中原者,必首争荆州,为得失以  相似文献   

9.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九年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先后任国史院学士及内阁学士,康熙十年授为安徽巡抚,十六年授为河道总督,总河十一年,治绩显著,实为我国治黄史上有数的治河名家。一靳辅治河始于深入调查,细致探求河敝原因,确立治河的战略思想,改革治河的组织和制度。康熙十六年三月,辅受命为河督,日夜兼程赶赴治河工地,随后带领助手陈潢,历时两月,泥行千里,“偏(遍)历河干,广咨博询,求贤才之硕画,访谙练之老成,毋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虚心采  相似文献   

10.
“城南”之肇自有宋,与“岳麓”先后相等,其隔江对峙,各籍先贤之声迹以俱永。然后麓自宋历元、明,经兵燹者数矣,而旋毁旋复,至今一树一木,凡先贤手泽,无不可指数。及之“城南”,则自“紫崖先生”四字及妙高峰祠宇数椽而外,曰舍、曰堂、曰轩、曰楼、曰亭、曰榭、曰湖、曰谷,渺茫不可复问。虽以前明吴、翟诸君子累议修建,卒以阻于不能清复而止,岂非阙于载笔故耶?今国家承平垂二百年,圣圣相承,作育遍于四裔,民气蒸蒸,敬典惟上所命。而贤有司宣风布化,又无不以牖民觉世为兢兢。而我南轩先生七百余年之废迹,始克从荒烟蔓草,…  相似文献   

11.
当编辑、治学问,总要碰上校勘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校勘呢?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曾说,“综举校勘之法有四:曰对校,以祖本相对校也;曰本校,以本书前后互校也;曰他校,以他书校本书也;曰理校,不凭本而凭理也。”这四种方法,究竟以对校为最可靠,本校、他校次之,理校又次之。理校和对校相比,要自逊不如的很了。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上说,杜诗“鹅费羲之墨,貂馀季子裘。”今草堂石本作“鹅贵羲之墨”。“贵”比“费”虽无义理。然草堂入石本,不应有误也。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陈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  相似文献   

12.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认为,要巩固政权,治理好国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必须懂得并抓好事关国家安危治乱的大事、要事。“举其纲则百目张,挈其领则众毛理”。只要抓好大事、要事,其他事情就好办了。皇帝应该抓哪些大事、要事呢?司马光说,治国之要有三:一曰用人,二曰赏替,三曰罚恶。若能做到“量才以授官”,“度功而加赏”,“审罪而行罚”,国家则“保其治,保其安,保其存”;否则,国家则“至于乱,至于危,至于亡”。用人赏善罚恶归结为  相似文献   

14.
古代“奏章”的典范之作──《出师表》方建斌据《后汉书·胡广传注》称:“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于此可知,“表”主要是臣下向君王陈述衷情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主要特征为强烈的抒情性与说理性,即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15.
李小荣 《兰州学刊》2009,(8):1-7,30
作为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之一的“论议经”,其文体性质具有双重性:一日动态性,既用于实际的论辩活动,又结合于具体的伎艺表演;二曰静态性,即形成了内容各异的经典文本。“论议经”东传中土之后,其影响之主要表现有三:一者深化了世人对“论”体的认识,二者促进了三教“论议”程式的定型,三者加速了论议伎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张耀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队”《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洋旅,然后封禅,乃送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家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死,今有家,何也?或对曰...  相似文献   

17.
康清莲 《晋阳学刊》2011,(4):136-138
一、秦驰道上的装饰植物“隐以金椎”考 《汉书》卷51《贾山传》对秦驰道有这样一段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在“金椎”下,服虔注曰“:作壁如甬道。隐,筑也。以铁椎筑之。”又颜师古补注曰:“筑令坚实,而使隆高耳,不为甬壁也。”  相似文献   

18.
余少时。重九遊邑城文昌阁。阁有楼楼临河。余直登其上。即万楼也。楼中立魁星一座。高耸云表。余有感焉。且题诗于壁。不意书至五里寻幽步万楼。六星临水一天秋之旬。忽闻人声鼎沸。知有异也。同伴鄧君震生、探悉阁中住有肄业生十馀人。适议今日题诗于万楼者禁之。吾等不如去乎言未脱口。有数人直前阻之曰。此壁不许涂诗。况六星乃杜譔。非洗去不得出门。余不理既而笑曰。文人题詠。江  相似文献   

19.
禹鼎释文斠     
张筱衡先生遺著之“召禹鼎考释”,征引賅博,見解新穎,誠为史林之珍品。惟其释文似有不足不当之处,因之亦不无影响其結論可信之程度,今試稍述己見于下。幸海內方家有以教之。张先生释文云:(原文見“人文杂志”58年第一期。) 禹曰:不显朕皇祖穆公,克 夾召先王,奠四方;□趙公亦弗段望。朕自聖祖考幽大叔懿叔命。禹印召祖考政于井邦。肆禹□□□□赐朕□辟之命,曰:于哀哉,用天降大丧于四国,余唯噩侯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王逎命西六师殷八师,曰:□  相似文献   

20.
一、辽朝的怨军 常胜军渊源于辽朝末年天祚皇帝时期,其初创时被称为怨军。关于怨军的创置时间问题,史书记载略有不同。《辽史·天祚皇帝本纪》载:“(天庆七年)九月,上自燕至阴凉河,置怨军八营,募自宜州者曰前宜、后宜,自锦州者曰前锦、后锦,自乾自显者曰乾曰显,又有乾显大营、岩州营,凡二万八千余人,屯卫州蒺藜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