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至今为止,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虽仍是流派众多,观点不一,但在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上,多数同志的认识似乎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即认定洋务运动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一些基本否定洋务运动的同志认为,尽管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不同之处,但洋务派的政治路线无疑是反动的”;一些基本肯定洋务运动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揿动了让资本主义车流通过的绿灯的电钮,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但“洋务运动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从政治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尽管在主观上有反动的意图,但客观上却有发展资本主义方向的进步意义,其中重要论据之一就是洋务运动得到了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这些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支持。黃逸峯同志在其所作《对研究洋务运动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认为王、薛、马、郑等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形成的,而且一定程度地影响和作用于洋务派头子和洋务运动,这些人究竟是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也都是值得研究的。”又说:“洋务派的基本思想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界限如何划分,也是值得研究的。”我  相似文献   

3.
读了罗澍伟同志的大作《关于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性质和评价》(载《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很受启发。同时,也有几点不同意见,特提出商榷。 一、“改良主义”是否“改良”的“两面性”之一 罗文认为,“改良具有两面性,而改良主义则以对抗革命为目的,是‘改良’的保守、反动方面,或向保守、反动方向的发展。”这是笔者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官僚对中法战争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洋务派的外交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焦点。长期以来,一些论者认为洋务派一贯主和、妥协,对外推行一条投降卖国路线,并据此否定洋务派所倡导的洋务运动。近些年来,不少论者通过对洋务派个别人物的研究,特别是对左宗棠的研究,又认为在洋务派内部存在主战的抵抗派与主和的投降派,前者爱国,后者卖国。有些论者则提出外交属于国务活动,不包括在洋务运动之内,对洋务派外交采取迴避的办法。那么洋务派的对外态度究竟怎样?特别是应如何看待对外交涉中的“主和”与“妥协”,“主和”与“妥协”是否就是投降卖国?本文拟以洋务派官僚群体在中法战  相似文献   

5.
试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影响其全程,并可作为其指导思想的东西是什么呢?近四十年来,许多论者都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所表述的思想。他们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投其所好”的解释,说什么“中学为体”是“作为洋务运动的目的”,即“死保封建体制”,而“西学为用”只是“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含义”,其全义并不就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而且,“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来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这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变成了一个“反动的口号”。因此,洋务运动也随之变成了反动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为着“批判剥削阶级”,长对间里,史学界几乎众口一词认定,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出于镇压农民起义。据此,每当提及,很少有人不将其斥之为“反动”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果真如此吗?近年来,不少论者就此提出了质疑。固有的观念毕竟难以束缚历史研究的前进步伐,“洋务派之办洋务主要是出于民族意识”。这种新的见解终于向传统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科学沦争的杠杆必将使学术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洋务运动史的研究中,对洋务运动是否包括外交这一问题,分歧颇大。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内政”,不包括外交;否定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论者则认为妥协投降外交是洋务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见,洋务运动与外交的关系,是洋务运动史深入讨论下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症结。拙文拟就下面三个问题,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即洋务与外交、洋务运动与外交、洋务派与外交。  相似文献   

8.
1874~1875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奕、丁日昌、郭嵩焘等人纷纷上奏要求进一步推广洋务运动,提出了“练兵、造船、简器、筹饷、用人”等项自强新政的主张,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近代化之争,进一步表明“西学”与“中学”的冲突已经进入了一个较深的层次,同时也表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中国,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和顽固势力随时可以以任何理由抹杀一切变革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从“清流派”中分化出来的洋务派“新贵”,是洋务运动后期最著名的实践家和理论家。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洋务思想的历史考察,并结合与同时代人的思想比较,探析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形成、成因、特点与性质;重评《劝学篇》;最后,再以张氏的洋务道路为例,说明儒家思想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三十余年,是以清朝统治阶级“办洋务”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时期,即通常所称的洋务运动时期。关于洋务运动和洋务派人物的性质与作用的总的评价,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始终是历史的主题,而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则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洋务运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不可  相似文献   

11.
由于洋务派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在洋务运动期间涌现一批近代化人才。本文拟就有关问题略述浅见。一、洋务派的人才观洋务派懂得兴办近代企业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在当时形势下,要解决人才问题,必须审时度势,周密考虑和慎重对待。他们的人才观主要表现在: (1)洋务派认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包括了培养“制器之人”的人  相似文献   

12.
从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三十余年,是以清朝统治阶级“办洋务”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时期,即通常所称的洋务运动时期。关于洋务运动和洋务派人物的性质与作用的总的评价,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始终是历史的主题,而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则是近代中国争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筹办海防”的活动是整个洋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环节之一,也是评价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到目前为止,不少论者认为,包括筹议海防在内的筹建海防活动,是洋务派勾结外国资本主义借用“洋枪洋炮”镇压人民反抗的产物,因而全面否认它具有“御侮”、“自强”的性质。如果就中外反动派共同镇压农民起义这一点来说,这种观点诚然是有道理的。然而要仔细研究一下筹议海防开始时的“奏议”、“廷议”和“决议”的具体内容,是不是还有“御侮”的面?为此,本文仅就洋务派“筹议海防”的过程作简略的叙述,以期有益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兴建海军和海防,是洋务派“自强”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洋务派兴办海军的目的和作用开展的争议,既是一个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客观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拟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正> 丁日昌是洋务派里一个很重要的成员。他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终身致力于洋务运动,心力交瘁,双足残疾。临终前,他“口授遗折,唯云外患未平,国恩未报,死有余憾,无一语及家事。”其情形非常感人。考察一下他的洋务思想,对于我们了解洋务派及洋务运动,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是以甲午战争为其终结标志的,因此,一般通史很少论及此后洋务派官僚的活动;经史学界则把“甲午战争前后的官僚资本性质相同“视为定论,从而对这一时期的洋务派官僚资本也不屑一顾。通观一部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年至1911年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对洋务派官僚资本自身的变化,可以说还是一个没有很好开辟的荒地。笔者认为: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官僚资本处于一个剧变时期,特别是辛丑条约前七年间,不仅官办企业有相当发展,资本性质也有某些变化。研究这个变化,对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主体——官僚资本,及近百年整个社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报局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创办的资本主义企业。本文试图通过对它的创办、发展及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其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抵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从1862年起,洋务派开始在清朝这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地上创办新式学校。10年以后,又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从此开始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转变。从洋务派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始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思考许多问题。一、洋务运动与新式学校的创办1862年前,清朝的教育基本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制度。这个制度是以忠君为主要宗旨,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教学中心内容,以读经为重要课程,以课读与背诵为两种主要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八股文应付科举考试,所以根本学不到科学知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深感旧式的传统教育根本派不上用场,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变革,始于洋务运动,其显著特点有三:创办各类新式学院,广泛传播西学;官费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重大举措,促进中国教育步入了近代化,其作用功不可没。但因洋务运动是以维护封建王朝为初衷的,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是外国侵略者的早期投资企业。中国最早的近代机器工业,则是清政府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即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三十五年间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的成败兴衰应予以很好地总结,以古鉴今。一、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的原因1.开办军事工业的原因——求强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洋务派官僚们把每次对外战争的失利,通通归于外国的“船坚炮利”,因此,洋务派官僚们以“自强”为号召,积极主张兴办近代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