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二十五年前,在中原大地上曾出现过两位巾帼人物——《李双双小传》中的李双双与《耕云记》中的萧淑英,李准笔下的这两位农村劳动妇女,曾在五十年代末的文学中颇为引人注目,人们从她俩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生活怎样推动了农村劳动妇女性格、心理、理想、追求的变化。她们要求走出束缚自己的智慧、才干、能力的小家庭的生活圈子,投入社会化的生产中去。她们的行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亦已经成为对传统道德规范、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挑战。她们胜利了,并且以自己的胜利,喜气洋洋地走进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2.
谢震  高晓红 《东岳论丛》2019,40(9):119-128
马克思《资本论》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同时相对于言之过多的"生产领域",作为科学著作的《资本论》"极富争议"地对工人的"生活"进行了细致考察。《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全部生活过程即是生产过程,因而从生活境遇中现实的个人的解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解放的必然逻辑。然而《资本论》并没有停留于物质生活本身,而是以重构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其生活哲学的主旨,这也是《资本论》的解放逻辑所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河北省职业女性体质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提醒职业女性更加关注她们的身心健康,加强锻炼,快乐生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河北省职业女性体质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提醒职业女性更加关注她们的身心健康,加强锻炼,快乐生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 刘光裕同志连续著文,谈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参看《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四周年》,载《江淮论坛》1982年第二期;《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再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载《文史哲》1982年第六期)。他在文章中,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脱离现实生活、一味拔高的错误倾向。但是,刘光裕同志在坚持这些正确的观点、批评某些错误倾向的时候,又提出了另一种错误观点,即:文艺只能源于生活,而不能高于生活。本文拟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义、典型化、文艺的特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并就教于刘光裕同志。  相似文献   

6.
近代泰山比丘尼的生活方式不断世俗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她们在从妓的过程中寻觅择偶成婚的机会,二是她们着力经营饮食和住宿,尽可能地获取物质利益.这些比丘尼倾力结交地方社会权威,以获得“名望”与安全保障,并不追求虔诚的宗教信仰.其生活方式的半世俗化虽曾遭到礼教“大传统”支持者的批判,但被地方士绅、民众广泛接受.不过,她们还一直保留着比丘尼与侍神者的身份,与香客共同延续祀神求子的“小传统”.近代泰山比丘尼生活方式的“变”与“不变”,只是她们依托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现实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调整,其延续过程并没有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的进化趋势.这意味着在“眼光向下”的视野中讨论近代中国社会如何变迁的问题还有不小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秀杰  李洁 《理论界》2006,(1):193-194
本文分析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来挖掘母女悲剧生活的深层原因。文章指出造成她们生活悲剧的主要原因为她们生活在现实与过去之间,既无法忘却过去,也无法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农民工从"进城"直至"出城"视为一个时间过程,探寻他们在底线生存逻辑——"保证生存,努力赚钱"——指导下,面对工资收入、权益维权、消费及未来归属等问题时理性如何运作。同时,城市社会是一个空间权力场,在建立社会空间的过程中,农民工需要处理与市民、老乡、家庭等的关系,农民工通过有选择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建构了一个生存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9.
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再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拟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去探讨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这两种理论的区别,进而说明高于生活理论——本文亦称高于说,在方法和观点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关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著名论述,笔者已在《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载《江淮论坛》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一文中有所论及。该文认为《讲话》中关于文艺源于生活的论述是唯物主义美学的基石,它决无机械唯物论之嫌,更不能把它和自然主义无故地联系在一起;又认为《讲话》中有六个“更”的那一段话,联系上下文看,它的意思是把文艺作品和实际生活两者对读者(“人民”)的不同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相比较,就前者说,主要是作者的认识起作用,就后者  相似文献   

10.
《时时刻刻》(The Hours)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于1998年发表的小说,问世后大受好评,不久同名电影被搬上大银幕。它是以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处女作《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原名为《时时刻刻》(The Hours)为蓝本创作的。书中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三位女性在各自空间的生活轨迹,她们人物虽不同,却有着相似的生活,那就是看似完美充裕,实则了无生趣、备受煎熬;她们生活在城市,却又是城市的异乡人,她们被困在各自牢笼似的房间里,束缚了她们的心灵。这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自我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她们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在不断地和命运作斗争,试图挣脱被束缚的人生;并向我们传递了女性想寻求自我生存空间的解放,最终还得要靠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改编自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的电影与电影《孔子》的对比来看中英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差异,并对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撞中出现的普世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吴敬华撰写的《天津崛起——关于天津发展战略的报告》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同志批示":感谢敬华同志给我的这部著作,我会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的。"《人民日报》记者王吉平说":我近日细读《天津崛起》一书,  相似文献   

13.
在旧天津的文学想象中,双城记既是故事与观念的构成方式,又是城市形象和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天津想象的双城模式主要包括华洋双城模式、津京双城模式和津沪双城模式。"两个天津"的空间分隔和文化冲突制约着天津想象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和文化旨趣。北京以颓败、失势的形象进入津京双城模式,受到天津的嘲弄与规训。摩登上海对天津具有震慑力,然而这种胁迫感最终被天津的市井智慧所消解。在双城模式的天津想象中,天津作家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显露出进退失据的犹疑,从中可以洞悉天津想象的心理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的《妇女与家庭》副刊,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天津存在了5年,向人们展示了天津都市文化的某些面向,表现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编者和作者利用这一虚拟空间,塑造女性主体性形象,影响读者乃至更多都市人生活的特性。女性都市文化的出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常复杂,既有现代对传统的改变,也有传统与现代的抗争。天津女性都市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张力则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都市化程度较高,市民们的观念和行为更具开放性,容易接纳新事物;另一方面现象和符号背后的社会性别制度却仍然具有矛盾、商媾的实质。《妇女家庭》很好地呈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天津的女性都市文化。该副刊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地加入到性别关系的构建中,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这一切,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女性都市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而且也或多或少地表明男性的性别观念在影响女性以及受女性影响的多种情况下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5.
<正>《朗园》是天津作家赵玫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覃的生活经历和对母亲的生活的追忆,写出了在朗园这座别墅中生活的几代不同人物的命运,由此也写出了朗园由盛而衰的命运。朗园的主人是覃的母亲,一位最后的女贵族;美丽又忧伤的覃则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公司的女经理。小说以"朗园"这个城市地点来命名,自然也是将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围绕着这个空间而展开的。而且,作为一位在天津成长的作家,赵玫对天津的  相似文献   

16.
居住生活的"公共伦理"为人们在日常居住的公共领域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及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礼记》中的"公"既有先秦早中期对国君的称呼及其管辖的共同体之义,亦有晚期表达"公平"的伦理含义;居住的"公共领域"包括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和围绕居宅的公共领域。通过居住空间的伦理分割、公共举止规范和交往语言禁忌的方式,"礼"塑造了人们关于公共行为是非判断的道德感,获得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17.
梅东伟 《东岳论丛》2019,40(8):105-112
《金瓶梅》着重身体欲望的书写,推崇肉身的美与力量,视身体为快乐之源,这种身体观是与儒家注重身心一体、以心为主的修身观念相背离的,透露出儒家修身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缘化甚至坍塌。以西门庆为代表的小说人物的无礼无仪、无所敬畏和从无省思的生命特质,正是这一社会思想状况在小说叙事中的形象表现。《金瓶梅》的身体书写与明代中后期士风、学风的演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民众尤其绅商阶层驰逐声色、"昧于治身"的生动写照,也映射了儒家修身观念坍塌的情势下,国家政治生活中官员群体性的道德堕落。  相似文献   

18.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相似文献   

19.
"屋"具有喻示人类生存状况的功能,它不仅仅只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领域和生存需要,也和人的精神、心理、艺术审美追求,与社会制度、观念以及人类历史相关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论文从关于"屋"的物质、两性、城市和精神四重文学话语入手,分析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类生存的空间--"屋"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系的历时性话语表达,以及当代人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在这两者关系中是如何被深刻揭示的.  相似文献   

20.
陈楠  乔光辉 《兰州学刊》2010,(5):103-106
休闲时间是每天除工作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以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它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在当前消费休闲化与休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下,本研究以都市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实证调查分析了女性休闲的阻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因子分析法萃取出休闲阻碍因子为四项,分别是认知阻碍、周边阻碍、自身阻碍及经济阻碍;生活满意度为一项;在婚姻状况、学历、月收入等变量下,都市职业女性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验证了都市职业女性休闲阻碍因素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负(一)相关关系,其中认知阻碍、周边阻碍及经济阻碍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性影响。研究最后提出了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