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5朝200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起义,短短六七年间,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战后,全省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而陕西境内幸存回民尚不足5万口,人口损失的比例超过91%,年平均损失率高达42%。同治年间的战争,不但使陕西历经200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3.
从海富润案件看乾隆对回族的统治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富润案件是一起涉及回族,伊斯兰教的文字狱案件。此案发生后,因被清廷最高统治者乾隆帝制止而未能扩展下去,因而它没有成为清代文字狱史上的重大案件。但从乾隆对这一案件的处理中可以看出他对回族统治政策的一个侧面,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明以来 ,回族的服饰在不断变化 ,但其中的宗教基因却保留不变。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 ,又涵盖着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为具有美观、端庄、俭朴等特色且表现出民族心理及审美观念的服饰文化。回族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现着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仍不失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碑刻历来是我国民族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因此 ,收集碑文是我国民族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国各地的回族一般都拥有大量的碑记、碑刻。这些碑记、碑刻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是回族和伊斯兰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本文根据大量的调查 ,对广西回族石刻碑文作了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以回族社会为基础,有其功能发生的根据,但由于回族伊斯兰习惯法处于国家法的规范和约束之下,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处于一种非主流文化状态,其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为规范功能,包括心理调适、行为导向、民族凝聚、秩序稳定、文化传承等功能;一为公共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法治等领域。在现实条件下,回族伊斯兰习惯法功能中的反功能和非功能或不发生作用,或影响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自清朝建立至其覆亡期间,连续爆发了多次回民起义。西北回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一个重要而长期被学界忽视的原因是西北回族人口的变迁轨迹。西北回族人口的壮大、迁徙及其集居格局的变迁过程,充满着民族歧视、压迫与剥削,这为大规模回民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准确认识西北回族人口变迁轨迹与清代回民起义之关系,无疑会对今天的西北民族关系之良好传承与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学创作 ,不能不受到该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回族文学中 ,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 ,都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点 :伊斯兰教艺术观的影响。这使回族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平凉是甘肃省东部最大的回族分布地区,作为非回族自治地方.其人口分布之众多,在我国回族散杂居格局中是不多见的.本文以专题调查和文献资料考证的方式,时平凉回族的历史和现状、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GIS手段绘制了清代回族进士空间分布等级符号化地图和标准差椭圆地图,研究表明,通过合并多年的统计数据,生成一个较长时段内相对稳定的事件发生率,可以有效实现回族进士这种小概率历史人口事件空间可视化。杨大业先生考证的清代回族进士人数虽然与实际相差较多,但空间分布较均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1915年至1925年的10年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回族穆斯林团体和学术组织创办的早期回族伊斯兰报刊应运而生。它们虽然数量有限,但内容丰富,影响力强,在办刊宗旨、社址选定、栏目设置等方面特色突出,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加工而成。完全是作者初涉回族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认为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从文化角度看,是大体相同的。故尝试着从文化或文化学角度来参与回族学的立论。认为站在世界文化或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立论,可以使回族学研究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有较广大的研究群体,有较多的读者或受众。立论包括立论动机、立论要点、立论自评三个方面。还兼谈了一些有关回族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大体同构问题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30年代中国回族青年学生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University)的留学活动,肇始于云南,终止于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共派出留学生6届33人,这批学子学成归国后,大多为沟通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回族现代史上文化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阿文化交流史上,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5.
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历史上,回族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和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不仅诞生了回族自身的经堂教育体系,也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高度依赖经堂教育,故步于民族内部。近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依托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主要是依靠现代新式教育的创办和新式大众传播媒介——回族报刊,不仅使伊斯兰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得以延续,也开始向外族介绍和传播伊斯兰文化。当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体现出多样性,在保有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各种新式民办学校、网站、新媒体都在参与其中,使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不同民族之间展开,也开始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马之龙是清代云南回族作家,有多部著述传世。关于其生卒年及名号,学界说法不一,经考证,马之龙生卒年为1782—1849,曾名"景"或"景龙",号雪楼居士、雪山居士、雪子。本文对马之龙著述的内容、文献著录情况和版本等进行了简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 ,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蕃坊”、儒化和回族化阶段。在与中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中 ,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因素 ,实现自身的再造 ,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回族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包含着伊斯兰教的回族化和回族化的伊斯兰教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回族文化又都具有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作一比较,并对泉州回族汉化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的是西北伊斯兰教门宦教派与近代西北回族军阀的形成之间的关系。门宦在近代西北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回族军事集团在形成过程表现出对门宦组织巨大的依赖性,但在回族军阀体制形成后,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