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王维的王言作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赠答、送别、游览、述怀”四类;此四类诗是因表现内容及描写对象之不同而显出某些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在这些作品中,情感的抒发.大都平和中正,温柔敦厚,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倾向,典型地表露出儒家所倡言的“中和之美”。本文指出,此种精神风貌的获得,来源于王维儒——禅杂揉的文化心理结构,主要是其以儒家“忠、孝”观念为核心的论理道德观的显现,因而鲜明地打着儒家文化的印记。本文还认为,此种内在精神影响了诗人对诗歌体裁及抒情手法的选择,而这些艺术的抉择则又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在这一互为因果的艺术体系里,充分展露出王维五言律诗“诗意雅秀”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简论音乐表现的特征(一)陈明礼,路君羊什么是音乐表现的特征,通俗地讲,就是音乐与其它艺术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性等诸方面。本文谨就这些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各门艺术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是古代妇女婚姻生活情感的艺术表现,以“深情”、“忧愁”、“悲苦”、“怨恨”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成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给中国文学史宝库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的“耐读”即“余味曲包”,指情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思考琢磨或再创造的余地;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从字句推敲、修饰的技巧上下功夫。“唤应起讫,自为一周”.这是从作品激发读者情感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提出的审美要求;这一要求不但指出作品形式上应该完善,而且揭示了读者在审美活动中心在经历平静──起伏──再平衡的历程,心灵状态恢复到从前,而思想与情感却得到丰富和陶冶的规律。钱先生自己的创作就是这种“耐读”和“唤应起讫,自为一周”的艺术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和张爱玲以天才作家的敏感创作了《围城》与《传奇》,突破了“五四”以来描写两性关系的范式;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点,是作家对人的整个生命状态的深刻审视和内心情感体验的传达;两位作家驱遣手中那杆或轻重或凝重的笔,给外在景物以一个动的生命或启示的精魂,这创造性的、成功的、丰富的意象,使读者领悟到一份挡不住的艺术感觉。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究钱钟书的《围城》与张爱玲的《传奇》的文学价值,寻找其文学表现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以他“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丰富而热烈的爱国情感,而且以他所特有的表达与引发情感的素质以及高超的情感教育艺术等,给我们树立了情感教育的典范,对于我们目前建立融知识、情感、发展于一体的立体教育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作为实际是人类社会在时空中的存在形式,而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则是批判地检验过并从理论上阐明了的人类经验体系。作为“第二现实”,这一体系为社会提供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唯一可能性。由于历史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现实化,根据过去事件的资料作出概括的历史科学,在实际上提供了有助于认识今天和预见未来  相似文献   

8.
艺术到底是“表现情感”还是“唤起情感”在美学史上曾经引起巨大的论争,然而这种论争大多忽视了情感本身是什么。当代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普遍认为情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情感都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具体而独特的存在。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阐释这两个传统的美学命题:艺术“表现情感”与艺术“唤起情感”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它们展示了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不同维度,扩大了艺术的外延,呈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新世界观体系可以分为存在论、知识论、情感论、意志论和历史观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试图全面说明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本质、国家政治制度、统治方针和方法、统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等基本政治问题.已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政治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同时又有严重的历史局限.二者统一存在于一个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及每一主张之中.而且内容上的内在的正确主张和有价值的认识都有其局限.错误的主张中又可能包话一定的有价值的认识,这成为科学地评价孔子政治思想的难点和产生重大歧异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具体分析,对其整个思想体系和每一主张做出具体的肯定与否定,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建设需要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把政治理论看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思想体系的同时,着重分析了它的四个构成要素——叙事理论、因果理论、价值理论和应用理论——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高度概括了它的三大内容,即对政治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的三个研究层面,从而为认识和研究社会政治生活的“软件部分”提供了一种宏观分析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尼采认为,“理性”源于逻辑的虚构,其内容是错误的堆积。首先,“理性”的基石──逻辑是不可靠的,世人对逻辑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开始;其次,靠逻辑营造起来的整个“理性”的认识体系也是不可靠的,而这一体系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特别是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更是骗人的谎言。在他看来,“肉体”或“生命”才代表着真正的“理性”,才是人类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体”,高扬“本能”。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本质特征”的问题,是个“斯芬克司之谜”。作者借鉴和运用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先对几种流行的且有代表性的论调,作了一番扫描式的评述,然后着重对“形象特征论”、“情感特征论”这两种传统的“艺术特征论”,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剖析,论述了这两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理论缺陷,为最终破解这一谜底提供一点启迪和参照。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根据对世界形势和革命进程的分析,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其内容包括: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体系性,世界体系有“中心”与“外围”的差别,资本主义世界存在“总危机”并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于“世界革命”,社会主义的实现首先在于“一国建成”,世界历史中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斯大林的世界历史观具有内容和影响上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也要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果戈里的历史题材小说《塔拉斯·布尔巴》历来为人所称道.长期以来评论界认为布尔巴这一艺术典型表现了“民族解放的思想与爱国主义的情感”.但“不应以个人而废真理”,果戈里的这部作品实际上表现了沙文主义、民主主义和狭隘的宗教意识,为哥萨克的侵略辩护,赞赏反理性行为和原始暴力,为战争狂人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17.
百年汉语诗歌的发展,有不少艺术思想、美学旨归,曾一度影响了写作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对百年汉语诗歌拥有相对稳定的美学认知,具有示范工具意义。这些艺术思想、美学旨归是承载了历史情感与历史内容的公认“模式”,它们从纷乱的现实存在,到生成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阶段性存在形态十分明显。对这些审美范式展开研究,意味着为百年汉语诗歌的审美文化记忆建档。  相似文献   

18.
下关区建宁路街道工委、办事处从地区地域特点出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规范低保救助程序.探索阳光救助工程.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低保救助体系.这一体系的运用.较好地规范了街道、社区的低保工作.使低保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既不越规、又不失规。低保救助体系分量化管理、数字化救助、规范化操作三大内容。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作者以进步的审美观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以进步的审五双刻画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丑的形象.这些作品寄托了蒲松龄的”邓债”.本文报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一、“丑”在艺术上的价值在理解《平斋志异》进步的审丑观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丑”在艺术上的价值。何谓“丑”?“丑”是与“美”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拙劣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歪曲.”①“丑”是“假”、“恶”的集合,是对“假”与“恶”的感性显现.“丑”…  相似文献   

20.
探究和确立艺术生产论的逻辑起点是关系到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认为.从马克思提出的“感性活动”的观念和颇具特色的“艺术生产”概念出发.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引起了艺术理论的重心由以往的文本本体向活动本体的转移。那么,艺术生产论的逻辑起点应是“生产活动.”.而这一逻辑起点的确立,无疑地对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个宏阔的理论体系之上,放眼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丰富的艺术审美活动来研究艺术理论问题,有不可低估的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