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8,(2):45-48
张綖在词体创作的体悟以及编撰《诗余图谱》的词学实践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区分词体风格的不同,并最终在《诗余图谱凡例》中提出了影响古今的"婉约—豪放"二体说,但"二体说"并非源自张綖评点《草堂诗余别录》时提出的"精工—豪放"之说,而恰恰相反,"精工—豪放"之说是对"婉约—豪放"二体说的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2.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3.
文明起源是中国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与模式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重视理论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文明起源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影响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主要理论与模式做一回顾与述评,以期促进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最为复杂、受崇拜最为广泛的神明.对阿波罗起源的探讨,"东方说"与"北方说"是两种重要观点.由于这两家学说相关证据的缺乏,兼顾阿波罗所体现的外来因素和希腊本土文明特征的"多起源说"的提法亦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对于阿波罗这位深刻影响着希腊宗教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的重要神明起源的进一步研究,尚有待于更多文献与考古材料的释读与发掘.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会伴随产生反思文明的思想.文明思想史是有待开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趋衰时期,柏拉图在其对话<国家篇>中论述的城邦文明论与"理想国"设计,这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互助"与"分工"的城邦文明起源论和城邦国家的社会结构说;二是以"正义"理念为哲学与伦理基础的理想城邦国家设计;三是对古代希腊政制文明的历史比较分析.柏拉图的哲学与文明思想,对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思想史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史家格林·丹尼尔提出"原创文明论",扩展了文明起源研究的对象,对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新贡献.但由于历史局限和他自身的理论局限,他在辩证法与进化论之间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中国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000—2000年间的龙山时代.作者对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文化的交互作用、农业的稳定性、聚落形态的发展、家族—宗族组织的连续性及其与政权权力同层同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概括和阐述,同时又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轨迹和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聚落"新理念的提出,要在放眼斯坦福大学等"原型"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该理念的内涵,强调通过诗意景观设计和优化策略,充分满足高校师生对高情感的强烈追求,包括聚焦营造强烈动感和反思沉静的景观场所,赋予大学聚落景观以浓郁的诗意,使师生达致诗意栖居。其中,采用"风水景观"策略,也是营造反思沉静景观场所的较佳选择,因为"风水景观"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景观的古老"原型"。  相似文献   

10.
聚落考古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项全新探索,它的潜力在于能够根据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来观察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演变的轨迹。因此,从狩猎采集的游群向国家的演进,可以从社群栖居方式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中,城市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早期城市的发展往往需要靠考古学来了解。而聚落形态研究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如何从自治村落向集中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当今国际学界研究的视野和成果,结合中国案例的探讨来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聚落形态和城市起源研究提供一个世界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首先必须基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高度认知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三个中心环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教材建设 ,处理好“一门主讲 ,多门渗透”的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改革教学方法 ,搞好“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列宁“反映论”将意识看作一种辩证运动:它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能改变它。这种观点不是“无根”的,而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摹份说”延伸的——对此,理论界似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4.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6.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公定力的本质其实就是行政行为的形式效力,公定力理论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应该以行政行为的“形式效力理论”取代公定力理论.在效力形态上,行政行为效力有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之分,即行政行为效力的“两质态论”;在效力内容的具体构成上,行政行为效力可以分为存续力、拘束力与实现力,即行政行为效力的“三效力说”.“三效力说”与“两质态论”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对于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的理论建构而言,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前者为“效力内容论”,后者为“效力形态论”,正是二者的对立统一,才构成了完整而又科学的行政行为效力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献表明,对于索绪尔及其语言理论的研究,或侧重于对其语言符号系统理论理的解读,或侧重于其语言思想的哲学渊源,将其与其它理论进行对比的研究并不多见。从对比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理论与中国先秦时代的"名学"入手,进一步研究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相似文献   

19.
从赫施解释学理论看"忠实论"和"竞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论"和"竞赛论"是21世纪初中国译界一场令人瞩目的激烈争论,文章试从对20世纪客观解释学代表人物赫施的主要理论的剖析中论述"忠实论"与"竞赛论"各自的利弊以及共同面对的难题,最后提出"翻译乌托邦"的构想,建议两种论点抛弃极端,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20.
把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接近性”的理论、方法运用教学 ,可以发现教学中的“接近性” ,包括内隐性接近和外显性接近两个层次的内容。内隐性接近 ,是指教学内容包含或隐蕴的语义信息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重合、近似或接近。从而引起相应的共鸣和美感。外显性接近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一定的外显行为 ,如言语符号系统、动觉符号系统、时空组合方式等 ,有机地配合内隐性接近 ,以达到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需要的近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