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成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针对农村小农经济色彩浓厚的特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组织的成长。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和发展新型经济组织。贯彻和实施《农民合作社法》,赋予农村组织法人地位。在尊重利益多元的基础上,促进民间组织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能够引导农业资源合理配置。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各类信贷机构已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其产业组织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投融资的效率水平。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农村信贷市场结构和行为的政府规制政策,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程度,有利于探索其发展的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村社区的组织化程度是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养老困境的有效途径。基于对全国农村互助养老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探索农村互助养老社区组织化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化是组织化的过程、结构和基础的有机统一。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运行依赖“熟人社会”环境、集体经济和基层自治的底层逻辑,政府和社会推动组织化需建立于其上。促进互助养老的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互惠均衡、权责明确的契约关系,提高个体与组织的关联程度,激发个体的参与动机。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松散、基层自组织薄弱、服务存在单向性、治理主体的权责分配失衡制约着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运行。农村互助养老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与村庄的资源禀赋相结合;重视底层逻辑建构,培育老年人自治组织;优化治理主体间的合作结构;创新互助养老运作模式,提高社会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农村制度变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社会内在活力的恢复,但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同时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导致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农民负担沉重问题屡禁不止、农村的社会服务工作日显薄弱等等。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与改革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过低有着密切的关联。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由各种形式的组织构成。各利益团体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一方面改革后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日趋明显,另一方面其组织化程度却非常低。这对农…  相似文献   

5.
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上,工业社会已经可以称为"组织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与社会的组织化相伴生的是一种契约型信任.契约型信任从属于以分工一协作形式出现的集体行动的要求,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的信任,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从契约型信任在工业社会的表现来看,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够使整个社会的行为成本降低.特别是在组织活动中,是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信任的秩序功能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论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劲 《学术研究》2004,(8):58-61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农业经济组织发生了多元化的变迁和创新 ,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系列较为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着农村的组织基础和农业发展的稳定性 ,因此探索和开拓新的切实有效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上进行产业组织的创新,即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在建立有效竞争秩序的同时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并形成多样化的组织载体。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步培育农业产业组织的产权主体,这是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根本所在;而提高农户专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则是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破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经济与政治层面论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并结合我国农村现状探讨了农民组织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模式选择,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经济活动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知识资源借助网络体系而成为经济活动的一般基础 ,并促使现有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正如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曾引发了全球经济格局大变动 ,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改造 ,其效应不是国别经济的 ,而是全球性的。一、知识经济的增长特性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增长结构与工业经济特征不同 :首先 ,知识要素成为增长的基础性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 ,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和资本等 ,在缺乏知识要素的条件下 ,其生产效能将按比…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农民自身的强烈要求。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农民组织化的研究尤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相继在英国、泰国、巴西、墨西哥等亚洲和南美国家搞得有声有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现虽属刚刚起步阶段就已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并将和正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农业经济的范畴.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看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既催化了广东、江苏、浙江外向型初级加工业的困窘,亦催生了其顺应工业化进程的新的技术政策.后危机时代,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广东、江苏、浙江相比,江西正在由工业化的初期进入中期,其社会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仍然比较明显,整体经济未与外向型初级加工业形成同构性,因此,在技术选择上没有必要简单仿效广东、江苏、浙江的做法,而应在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普遍适用高新技术创造条件.这种技术政策上的"双轨制"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在历史任务、工作范围和活动领域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就国有企业来说,其统战工作要将务虚和务实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和保证国有企业职工的收益;就广大农村区域来说,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村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经济领域要特别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的统战工作;要通过提高民主党派组织化程度和组织建设,寻找团结各民主党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前中国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别很多,发展迅速,并发挥出了巨大的功能。但是现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少。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必要的法规和政策设计,从而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组织化经历了农民组织化的准备、农业合作化和农业双层经营制度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目前,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出现了从观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双重效应.这种效应促进了农村经济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农民低组织化状态的存在和低向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程,甚至也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展望未来,必须在观念和政策上予以创新.  相似文献   

16.
尽管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普及已从认识论根源揭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但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无论是信教人数还是宗教组织数量却呈现出不合国情的快速增长趋势.诱发农民信教的直接原因是物质或精神的贫困,深层次的根源却是社会转型期农民强烈的组织化生存方式诉求与广大农村农民组织化程度严重偏低形成的紧张关系,而这一紧张关系又源于农村相关组织立法的缺失.要使农村宗教信仰回归常态,应当考虑健全农村组织立法、发展并壮大各种现代农村组织.  相似文献   

17.
一、微观组织化和宏观组织化的强弱交替:对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评价 建国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农民的组织史,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直是贯穿我国农村各个发展时期的一根逻辑主线。早在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就向广大农民明确提出了“组织起来”的口号,解放以后,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奏出了一曲又一曲组织起来、团结奋斗的动人凯歌。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金太军  王运生 《文史哲》2002,(2):151-156
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表现为:1.由于宪法和法律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条件下国家的组织边界止于乡镇政权;2.村民委员会授权主体由乡镇政府转向村级社区的选民,意味着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传统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模式开始瓦解;3.村民委员会实际上又扮演了农村社会“自组织”的角色,成为联系国家与农村社会的桥梁和代理人;4.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组织化、实体化和法律化,保证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结构分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最深刻的变化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这种分化显著地表现在社区分化和职业群体分化两方面。农村社区是聚居在农村一定区域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并在农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与此相适应,当时农村社区差别不大,都由农耕村落所构成。农村改革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大批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投身于第二、三产业,形成了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共同发展的格局。据统计,1995年我国农村工业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7.…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组织,是产业内部关系的范畴,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集合。产业组织调整机制,是协调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与集中及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机制。由于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市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产业组织要保持合理化就必须随之变化,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有合理和完善的产业组织调整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产业组织的调整机制必须实现由行政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塑造和完善市场型产业组织调整机制是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的根本点。一、市场型产业组织调整机制的基本特征与行政型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