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曾谈到过产生体我国僵化经济体制的原因,有的认为是“产品经济”思想作怪;有的认为是极“左”思想捣乱;有的认为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我认为,小生产思想是酿成我国僵化经济体制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此谈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并在东欧、苏联、美国、日本得到激烈的讨论,取得了各自独特的研究成果。对于民俗主义现象的研究都兴起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即社会状况的改变导致民俗主义现象的产生。它已经成为当今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已经处于民俗主义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货币最早产生于何时,这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者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不同,因而,对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则认识各异。有的认为中国古代的货币产生于商代,有的认为产生于商周之际,有的认为产生于西周,甚  相似文献   

4.
内化在民俗性格中的佛教观念对我国民众的行为方式乃至信仰心理都产生了广泛而稳定的影响。同时,当代的民俗生活也正以其新的价值取向冲击着传统的心理积淀,使佛教呈现出了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从而印证:只有根基于民俗生活、适应民俗心理需求的宗教,才是有生命力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凶宅是中国古代住宅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促人深思的问题,有关唐代的凶宅记载俯拾即是。文章分析了唐代凶宅概况,指出凶宅的三种类型、致凶的六种主要原因以及去凶的种种办法;对知凶而居的人做了剖析,指出他们中大部分属胆量过人者,当然也有部分迫于无奈的贫穷之士及不信凶宅的其他人。知凶而居的结果是有的身死其中、有的恐惧而出、有的却安然无恙,后一种情况在唐人眼中被视为是日后发迹的征兆;认为唐人有相信万物有灵、人死有魂及天命论等等的民间信仰及民俗心理,道明凶宅实际上是由世俗的偏见所致,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唐代住宅的紧张。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有巫史结合,史俗并载的传统.并提出云南民俗由远古至明嘉靖年间,杂揉于巫术宗教活动之内,且载于史事记述中;明嘉靖年间的杨慎开始了云南民俗的采录研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的民俗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漫谈方言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方言与民俗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它们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联系密切。但二者关系如何:是先有方言还是先有民俗?谁起决定性作用?谁具有反作用?联系程度怎样?对民俗我们应持什么态度?笔者就此谈谈初步认识。 首先,从方言与民俗的产生开始。 什么是方言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方言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简言之,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我们认为,方言的产生可以从“语言的产生”中得到解释。可以想象,最初语言的出现完全是同一集团的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来协调统一行动的声音。其通行区域完全是在一个集团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交际或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与效果。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对国家或民族而言是一种方言。语言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假象?它确切的哲学涵义应该如何表述?哲学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把德文Schein和俄文Кажцмостъ译为“假象”不准确,容易使人发生误解;有的认为假象纯粹是黑格尔的哲学术语;有的认为假象是事物本质歪曲的表现;有的认为假象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错觉的现象等等。这些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性,因此,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认为,任何一个哲学范畴的表述,都应该有充分的哲  相似文献   

10.
巴渝主要指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其方志记载的民俗内容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至民国的巴渝方志目前能看到的有30多种,其中除少数方志外,大多数巴渝方志都记录有民俗内容,包括冠礼、婚礼、丧礼、节序等。研究发现,冠礼在巴渝久废,但在古代巴渝男女成婚前一日,为男命字,为女加笄,是为加冠,但只通行于乡绅家庭。婚礼中的六礼在巴渝各地不尽相同。丧礼中的“复山”为古代部分巴渝地区独有民俗。节序中的“倒牙”流行于川蜀而不流行于巴渝地区。从中可以看出,巴渝方志民俗文献有其研究价值,不仅能从巴渝方志中考察民俗演变过程,还可以从中找到演变原因,探讨巴蜀民俗的异同,其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通天台》的创作时间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性的,有的学者认为《通天台》杂剧创作于吴伟业入仕清朝之后,是他的追悔之作;有的学者认为它作于顺治六七年间,是悲悼故国之作;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在顺治十年,吴伟业受到举荐但未出仕清朝之时,为了表达自己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态所作的。基于以上各种学说,本文拟将它们做一次梳理,并对其进行辨别。  相似文献   

12.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祭祖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农耕社会,延续于现代社会,盛行于大江南北。从这一点上来说,祭祖民俗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人文传统及诸多因素的制约,各地祭祖民俗在具有许多相似特质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以山西晋北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村庄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与周围村庄春节祭祖民俗的比较来探讨这一特殊祭祖民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通天台》的创作时间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性的,有的学者认为《通天台》杂剧创作于吴伟业入仕清朝之后,是他的追悔之作;有的学者认为它作于顺治六七年间,是悲悼故国之作;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在顺治十年,吴伟业受到举荐但未出仕清朝之时,为了表达自己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态所作的。基于以上各种学说,本文拟将它们做一次梳理,并对其进行辨别。  相似文献   

15.
民俗节日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重要民俗事象。各种不同的节日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产生了变形和变质。在中国,保存得最好的是过年习俗。然而年俗也在发展演变之中,行之数千年的年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打上某种新的印记,这是这一民俗风习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是它至今犹存的重要原因。而今人可以做并应该做的,就是保存传统的节日习俗有利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并按现代、科学的精神去改善它们。  相似文献   

16.
<正> 土家族地区的地名,有的不能用汉字写出,有的即使能用汉字写出,却不能望文生义的妄加解释,只能用土家语进行诠注.准确地理解土家地名对深入研究土家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和民俗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解释才比较合理呢?我认为至少要注意三点.  相似文献   

17.
陶立教授主编的《亚细亚民俗研究》 (系列论文集 )已由北京民族出版社于 1997年 9月出版了第一集 ,于 1999年 10月出版了第二集 ,第三集也将于近期出版。随着开放的深入展开 ,民俗学界与国外的交流日益扩大。在亚洲文化圈 ,特别是汉字文化圈中 ,许多文化现象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在民俗事象上 ,更有众多相通与流变的关系。因此亚洲民俗学者们以及从事亚洲民俗文化研究的欧美学者们都认为有必要加强亚洲各国之间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基于此 ,1996年 9月 ,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首次召开了“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翌年将此…  相似文献   

18.
<黑骏马>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其对蒙古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使这一作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作品中悲怆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常常让人们读后忍俊不禁,文章从民俗控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源,对<黑骏马>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解读,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与监测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白、索"二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考察《诗经》风诗的地域和民俗 ,可以详尽地了解二千六百年前 ,春秋时代人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 ,进而了解整个古老的中国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因此本文考察了《诗经》中风诗的地域及其所反映的民俗 ,认为十五国风全部产生于黄河两岸 ,这些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多方面的民俗现象 ,而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民俗?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就中日民俗中的民族性差异进行分析,认为从生活层面看,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哲学的层面看,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