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经济学与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洪 《决策》2004,(2):46-47
在我的印象中,有两个经济学家对宪政感兴趣。一个是哈耶克,再有一个就是布坎南。哈耶克著有《自由宪章》,怀着对“人的统治”深深的疑虑。希望有一种“一般原则”制约立法机构。布坎南干脆就称自己的理论为“宪政经济学”。这本<宪政经济学》就是他这一理论的综合性著述。宪政经济学的基础是制度经济学。它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即制度(包括规则、程  相似文献   

2.
梁敬国 《经营管理者》2011,(3X):314-314
宪政是一种使政治运转法律化的理念或状态,它要求政府全体成员都要按宪法的规定办事。本文对中国宪政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宪政要实现重大突破,就必须在民主、法治、人权方面进行改进。当每个公民形成一种宪法信仰的时候,中国的宪政之路也许将不会太久远了。  相似文献   

3.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并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公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良好的制度转型需要宪政制度予以保障,而宪政制度的形成依赖于宪政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与法治建设的要求下,国际经济法的"宪政"理论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国际经济法"宪政理论"的理论基础也存在诸多局限。在承认国际经济法"宪政"理论的积极学术意义的前提下,必须正确认识到该理论自洽性的不足,以及在制度构建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谢菲 《经营管理者》2011,(18):148-149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加强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宪政的视角来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宪政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调适与冲突,从而对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宪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吕莎莎 《经营管理者》2011,(5X):218-218
宪政文化,是人类在追求和创建宪政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地形成的有关宪政的意识形态。宪政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就在于实行宪政。而宪政的实现,则离不开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美国独立、制宪及共和联邦制的奠基者华盛顿宪政思想的考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中国的宪政建设应该要符合本国的国情,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来学习,重视权利的制衡,提升民众的权利意识,塑造中国的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清先生近期专著《宪政的法理言说》紧密围绕宪政的经典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论述,对社会阶层等热点问题进行宪政分析,是一部渗透多维学科思想和理论的学术佳作。笔者以作者颇为关注的村民自治问题为背景,对村民自治性质、乡村社会三角关系和产权制度等宪政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做一番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机关据以活动,人民权利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政则是以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威而形成的一种以制约国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的政治运作。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立宪主义思想是实现从宪法到宪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宪政是宪政主义思想制度化的过程与结果,确立立宪主义思想,按照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的要求制定宪法、尊重宪法和实施宪法,是现代固家从宪法到宪政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宪政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宪政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限制约束权力,以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为目的的机制,同时联系民法上的民事权利,得出宪政与民事权利的关系,即民事权利催生宪政,宪政保障民事权利,两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楠 《管理科学文摘》2010,(13):234-235
宪政这一人类文明遗产,由于其包含着对人类自身尊严的尊重,而使得宪政成为当今各国普遍的追求。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并非是丰富的宪政资源,相反却是一再的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中国宪政建设之所以困难重重,关键在于宪政资源的缺乏。因此在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今天,在中国加快宪政化进程中积极开发宪政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2.
黄文卿 《经营管理者》2009,(17):181-181
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是无法与其历史渊源割断的。西方宪政制度的发展离不开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法律文化。宪政制度在中国能否成为可能?在中国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法律文化之下,宪政理念能否得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律文化视角下宪政理念的解读,阐释宪政理念与中国法律文化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法治的基石,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宪政制度的协调配合。良好的宪政必须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政府去弥补,市场经济盲目的发展需要宪政限制和束。  相似文献   

1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健全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通过人大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通过法治与宪政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宪政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是宪政发展的唯一标志,中国宪政建设的主要依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育功能是代议制的基本功能,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的创新模式。因此,作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体的人民代表大会也应该具有公民教育功能,即在政治实践中向公民传播民主宪政知识,引导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参与政治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学在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是其两种主要研究范式,二者相互演化交错.宪政主义尽管一直处于隐线的地位,但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对新公共管理所秉持的管理主义进行批判与反思,它逐渐成为公共行政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的民主》开辟了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是一部享誉西方世界的历史学、社会学巨著,集中体现了托克维尔的民主与宪政思想。本文紧密围绕托克维尔的民主界说、"多数的暴政"以及宪政的制度设计,评述其实现共和政府与立宪政府有效融合的经典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世界各国的160余部宪法普遍尊崇人民主权、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等宪法原则,宪法原则是民主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有宪法未必有宪政,真正的法治与民主只能通过宪政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刘武俊 《决策》2003,(5):35-36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开始提速,城乡户籍壁垒开始被打破。 宪政意义上的迁徙自由正在逐步地由理想回归现实,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4个方面、以19个指标为基础构造了衡量中国经济转型(即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变量——市场化相对指数,从该指数的数据特征和图形分析的结果看,新构建的指数较好地描绘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该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量,运用协整理论和动态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1978~2003年间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证实了资本和劳动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市场化改革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虽然将经济制度视为外生因素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丰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体现经济转型对增长的影响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