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堂吉诃德>更深层的成功缘于作家叙事形式的创新--距离叙事.在文本细读中发现打通文本内外,将叙述眼光与叙述声音交叉重叠、转换视角、伸缩视点等,都是作家精心设计的叙事架构,其目的便是在有限的语句中实现能指的无限延展;在拉大或缩小作者和故事内容的距离的同时,构造理解空间无限扩大的审美效果.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运恒 《中州学刊》2004,(6):105-107
沙汀是一位别具风格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比较典型的体现了他的风格特点.过去我们习惯于以传统的理论解读分析其艺术风格,而从小说叙事学角度看,沙汀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叙事视角富于变化,通过视角的调控,透视人物,推动故事的展开;善于通过悬念和"叙事人"情感的控制,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形成具有间离效果的叙事距离;其小说文本中不少是采用双层结构的方式,这些均可窥见沙汀小说审美风格形成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4.
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话语表现方式的选择,可以加强或削弱“讲述”和“表现”的效果,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自由出入小说阅读的不同审美空间,从而调节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控制文本作用于读者的情感效果。小说的叙事负载着种种社会关系,作者表现人物话语的策略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话语的不同表现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交流模式是指在作者、读者互动前提下进行文本分析,特别强调文本的意义如何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读者。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和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是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转变的代表性著作。本文以这两部著作为理论基础,着重于费伦对布斯的继承与超越,探讨在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文本交流模式是如何由作者本体论到作者、文本、读者循环互动推进的,通过文本交流模式发展轨迹和完善过程的描述,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叙事理论的优势和特长,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叙事理论的修辞性转向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为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语词或话语构成的文本与图像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文章认为,语词与图像都是叙事的工具或手段,但在和语词的长期共存与竞争中,图像总是处于被贬抑的地位,所以,在中西文化史上,文本都占了叙事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叙事传统中的绝对主流.按照法国学者塔尔德的"模仿律","优势媒介"容易成为"范本"而被模仿,所以,艺术史上就出现了叙事性图像模仿叙事文本的倾向.文章还运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对故事画中图像与文本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尔克斯创作的小说主要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文化生态。作为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中诞生的小说,《百年孤独》与解构主义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互文关系,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语言"的维度下,叙说小说文本对解构主义理论的先验诠释,以及那些蕴藏在文本中的隐喻修辞所具有的丰富意义,同时剖析作者在解构主义语言观下构建起来的叙事迷宫。由于《百年孤独》文本的终极意义"无法言说",对这部小说进行解构主义研究可以从叙事话语的视角着手,来深入理解作者如何在叙事的迷宫中被彻底消解,最后深陷在语言的藩篱之中。  相似文献   

8.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虽然在修辞叙事理论中颇具影响,细究起来却是个存在诸多含混因而效用不明的概念.其内涵界定笼统多余,对叙事流程的逻辑定位亦是自相矛盾,难以统一.它片面强调作者在文本中的控制性力量,将修辞的功效绝对化,忽视了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因而并不具有凸显文本价值观念,区分作者思想意识的实际阅读功效.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利用"神道设教"完成了作品的艺术构思,这种艺术构思决定了《儒林外史》士风描写的特色.宗教叙事是了解《儒林外史》文本意蕴和艺术特色的关键,充分总结明清小说中的宗教叙事可以建构中国宗教叙事学;作者通过宗教叙事传达出来的创作意图和现代视野下的许多经典结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儒林外史》的情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幽榜并不是伪作,也不存在另外五回为后人伪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叙事空白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叙事方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时候,设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填充,因此,空白填充是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生产和叙事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读者与作者及文本的互动和协调。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充既是开放的,也是受到语境制约的。本文在对影响叙事空白填充因素、叙事空白填充的方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叙事空白的填充对促进叙事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匡凤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2-117
小说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被称为叙事空白,文学创作中,叙事空白的运用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省略是体现叙事空白比较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被略去不写的文学"空白"现象.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省略没有任何文字表达、有些通过省略号来代替、有的则直接告诉读者此处省略多少字或叙述者告诉读者对某个事件和内容不做或无法叙述、有的在文本中留下一个"空白"页或一个黑页.文本中的省略激发了读者对文本中空白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二次叙述.  相似文献   

13.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学术界所关注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等命题中,而且更直接地体现在他对理解之蔽的形成与诠释学距离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做的分析之中.他通过对"念虑与表达"、"文本与事理"以及"读者与作者"等诸种诠释学距离的细致分析,深刻地剖析了理解之蔽的形成机制,为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正确处理读者主观性与作者主观性之间的张力,以达成对文本作者原初意图的准确把握,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匡凤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2-117
小说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被称为叙事空白,文学创作中,叙事空白的运用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省略是体现叙事空白比较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被略去不写的文学"空白"现象.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省略没有任何文字表达、有些通过省略号来代替、有的则直接告诉读者此处省略多少字或叙述者告诉读者对某个事件和内容不做或无法叙述、有的在文本中留下一个"空白"页或一个黑页.文本中的省略激发了读者对文本中空白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二次叙述.  相似文献   

15.
金莉莉 《学术探索》2003,(12):88-90
叙事结构是文本自己的语法操作规则。童话叙事结构与成人文学一样具有空间性,但本文认为童话的幻想特征使文本并不适合作表层与深层的传统切割分析,叙事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具有成人与儿童双重审美心理,这使叙事结构如同一个不甚规则的圆,其中成人作者内心的儿童审美体验让幻想的"圆"形空间尽力扩展,而成人审美心理又用理性点睛般暗中规范,不露痕迹。同时这个幻想空间还有自己真实与节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钱伟 《兰州学刊》2007,6(4):150-152
<诗经>文本自身的审美性与其由"经"的地位而产生的政治道德要求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儒家在解释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时的主要任务.在对<关雎>的释读中,通过认定作者和调整诗歌重心这两个策略,文本中原有的以男女情爱为中心的个人体验被置换成了道德训诫.儒家的这种对文本的控制,对文本释义权的控制,实际上决定了对读者进入体验通道的控制,并最终决定了对读者体验取向的控制.这一释义策略最终又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创作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隐含作者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叙事诗的视角变化和叙事表层结构并不清晰,其原因在于个人化叙事特点和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全部文本分类基础上方可成立.分类是根据文本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的研究.叙事模式是各种类型文本的综合.叙事模式的研究只有在不同类型文本的研究基础上才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阐释.西方叙事学方法所提供的理论模式可以借鉴.但在借鉴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理论模式与具体文本的关系,求得最大的融会契合,这是叙事模式研究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中叙事的可能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刻意设置了多种可能性,而读者则根据作者设置的神种可能性,发现作者最终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因此,本文在考察文学中如何叙事、怎样叙事的前提下,分析怎样协调叙事中可能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文学叙事的真实性不仅取决于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还取决于作者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与读者对可能世界的接受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期以来,叙事理论一直忽略了诗歌叙事这一重要领域.有鉴于此,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研究叙事与诗歌形式之间互动关系的构想,并以讨论迪普莱西的"段位性"术语为出发点,通过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6章4种英译的个案分析,重点探讨了叙事序列与诗歌文本的相互关系,以及叙事性与段位性之间的相互强化、相互对位、相互抵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