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3.
《尔雅诂林》序朱祖延吾国辞书之业,如长江大河,汪洋浩汗,沿波讨源,《尔雅》实为滥觞。《尔雅》之为书也,类列词语,同义相训。古书读应《尔雅》,则古今异言,方俗殊语,豁然可得而解。故孔子答问,称《尔雅》足以辨言;子长作史,引经辄易以雅训。《尔雅》之为用宏...  相似文献   

4.
展转相训为<尔雅>重要的解说条例.<尔雅>展转相训集中于<释诂>、<释言>两篇,或见于释条之中,能强调其义训;或见干释条之间,能延伸其义训.对这一条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尔雅>的训释特点,正确理解<尔雅>相应释条的义训.  相似文献   

5.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各种词语的词典。它初步奠定了我国语文词典编纂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古代汉语近(同)义词词林的雏形。其编纂体例和训释体例,也对后世的汉语词典编纂史和文献语义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所谈的是“连言为训”这种训释体例。 黄侃最先发现,“《诗经》中连言之字《尔雅》‘释言’‘释训’即以为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焯编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称“连言”,是指古文献里特定语境中有联系的上下文。例如《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  相似文献   

6.
向来治《尔雅》者,多重对其词语意义的疏证,而对体例的研究则不那么重视。实际上,对《尔雅》体例的深入研究,也是批判继承《尔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尔雅》体例的分类问题略作探索,以就正于方家。《尔雅》把2219个训列大致按义分为十九大类,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但编纂者并没就此而止,在十九篇篇内也基本上按义层层分类。如后篇(后十六篇略称)《释亲》《释天》《释地》《释丘》《释水》《释畜》七篇就在篇与训列的中间环节标明了类目,以示篇内的按义分类。我们试举《释地》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五经正义》是唐代初年孔颖达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经学训诂著作,《尔雅》是汉代以前出现的一部以今语、通语解释古语、方言的辞书。孔颖达等人在疏通训解“五经”时,不仅广泛地征引了《尔雅》及其汉魏旧注,而且还论及《尔雅》学的诸多相关问题。本文对《五经正义》在征引《尔雅》及其旧注时的训释特点作了总结;对《五经正义》关于《尔雅》撰人、序篇、篇名含义及《尔雅》声训法的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五经正义》征引上的失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尔雅》凡一十九篇,前三篇解释语词,采用“同义类聚”的编排法,相当于今《同义词词典》;后十六篇解释专科词语,涉及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可谓囊括百科,无异于一部“百科词典”。一十九篇即一十九义类,每一义类又分若干小类,有的还明确标目。《尔雅》“同义类聚”,囊括百科及其结构层次,在中外辞书发展史上,均属首创,已得到辞书研究者的充分肯定。然对《尔雅》释义的方法作细致的分析、归纳,这项工作似做得还很不够,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次尝试。说及《尔雅》的释义方法,往往仅择其大端言之: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前者如《尔雅·释诂(上)》(以下只注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尔雅》词义训释中的“二义同条”现象 ,学术界一般把被训释的字和用来训释的字并称为词 ,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用来解释被释词的只能称为字而不能称为词。“二义同条”现象违反了规范语言的语言表达通则 ,在解释词义的同时又人为地对理解词义留下了障碍 ,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在这一点上近现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客观因素、《尔雅》词条历代收集及编纂者们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方面的背景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二义同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2.
“指事”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中的“识”历来被理解为“认识”,造成定义语义重复,分野不明确,分类也颇多分歧。“识”当作“分别、分辨”讲,“视而可识”是说可以从形体上将一组关系字分别开来,“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字的意义指向。这样理解,指事字的范围和分类都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韵表式同音字典和部首笔画式字典两类概述了潮汕方言字典编写、出版的历史和现状,并以陈凌千的《潮汕字典》、吴华重等的《新字典》和李新魁的《常用字黄》为代表,讨论了潮汕方言字典的优缺点,最后就方言字典的收字、注音、释义和索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用基本层次范畴透视现代汉语动词类基本词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基本词汇理论主要将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基本词混起来论述,而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必须是从共时的角度去认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考察《同义词词林》的动词语义类的构成,可以发现位于中间的1428个小类所含有的3925个标题词具有基本范畴词的性质。基本层次范畴动词的性质与特点可以从它与下义层次范畴动词对比角度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闿运《尔雅集解》为重要的雅学典籍,采录汉至清代相关注释,要言不烦,并多己见,可与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相参照。《尔雅集解》之体例为:卷首撰写引言,说明各篇要旨;正文下标示异文;立论之前,罗列旧注。其注解方法主要有四:追寻字义、分析词义、校勘异文、辨析假借。其显著优点有二:厘清异文,校订典籍;见识卓著,善用文献。然因王氏未见新出之甲金文献,训释字词,难免有所偏误。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秦汉时期语言实录的一部宏篇巨著,其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型历时性辞书编纂的角度看,《史记》必当是辞书所选秦汉语料之一,如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大量以《史记》为语料而设定词条及义项,又大量引之为书证。但就该辞书所收词条看,仍存有不少词条失收问题。今就所检《汉语大词典》失收《史记》双音动词数则作一些简要考释,以期对读者阅读、研究《史记》及辞书的再次修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词义来源的研究是词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由于这项工作难度较大 ,取得的成绩与现实需要相比显得非常薄弱 ,我们至今没有一部科学的语源词典就说明了这一点。《小尔雅》中“邵 ,美也”、“祖 ,送也”、“诘朝 ,明旦也”等 10则训释迄今来源或理据不明 ,揭示这些义训的由来 ,对研究词义系统、解读典籍及编纂理想的历史语文词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是以学术主旨为“经”、以学人为“纬”,四是以学理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五是以学人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的诠释体例是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诠释体例。  相似文献   

20.
《贤愚经》是北魏时期的一部汉译佛经,其中保存了大量南北朝时期的口语词,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汉语大词典》是中国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但其对《贤愚经》部分词语的收录情况存在漏收词目、义项缺失、释义不确以及书证迟后等问题,文章分别择取若干词条对其进行考辨说明,以补《汉语大词典》的部分疏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