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由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它"三化合一"的实践指向与历史大势,一旦失去了理性的辩证整合与引导机制,在各种思想相互论争与激烈冲突中,就会产生诸多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多于探索、造势高于务实、敷衍重于担当的虚假营造,致使带有各种"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陷入一种无深度、无方向的扁平世界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诘难、质疑与挑战.这表明:若是丢掉马克思主义当代语义的核心内容去片面追求各种"化",即使对之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也无法维持其固有的大众立场与中国方向;若是再放弃它"三化合一"的实践指向与辩证整合,而以所谓"西原理"、"后原理"、"土原理"等异质话语强行予以补充的话,那么这种集体性的精神误认势必导致一场严重的思想解构甚至彻底的自我颠覆.  相似文献   

2.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意识论转向",当代哲学发生了"语言-符号论转向".现今所谓"认识论转向"其实只是前者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意志论转向".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德国古典哲学与其说是理性主义的,不如说是意志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革命理论,虽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些事实,但没有看到它的全部事实。因而,它们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补充和全面修正,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盘抛弃和根本拒绝;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距离的肯认,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巧妙的变相消解。这表明,它们不是什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只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混合物。弄清这一点,对正确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当代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世界视野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表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表述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三个论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取决于它的历史回归抑或当代重建;它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是一种纯理性反思还是批判性解构;它应紧紧附着于生活的表面而为生存谋划还是应立足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而为当代人张扬一种现代生存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挺立时代潮头,打通各种研究视界,积极参与当代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经过逐步中国化才能显现它的当代旨趣。  相似文献   

6.
自然权利理论、人性假设逻辑和有限理性理念,共同构成政治哲学的人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奠基于个人权利至上、权利让渡和有限政府三大递进原则,最终证成了"以权力制衡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去恶路径。基于人性善恶二重性在公共权力上的增殖发用,我们获得了政治哲学之道德判断基础;但无论哪种人性假设,其单向度发酵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都是不自足和不完善的。对人类认知能力和智性范围的断限,创制出与无限理性理论和全能政府实践截然相反的有限理性认识论与有限政府运作模式。面向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的人学基础考察,与其说是为了适应"全面深改"阶段的中国政治社会新常态,不如说是为着更多新的、有价值的政治思想资源和政治制胜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三个论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取决于它的历史回归抑或当代重建;它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是一种纯理性反思还是批判性解构;它应紧紧附着于生活的表面而为生存谋略还是应立足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而为当代人张扬一种现代生存理念。这些讨论各有道理,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挺立时代潮头,打通各种研究视界,积极参与当代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中国化才能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邂逅与牵手,究竟是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诸多自我生成之域并赢得了全面性胜利,还是造成了它的意义放任、思想低迷并陷入合法化危机?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拷问,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执行一种退行性的收敛、紧缩策略抑或是一种积极的扩张、开放计划?时下,关于此类问题的论争,至少有两点已初见分晓:(1)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暂时性合拍,其实对双方而言,都试图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进.(2)"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自我彰显和自我生成,压根无须借助任何"后"学的添加和补充,而是在深入生活、参与实践变革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方式的逻辑起点出发,探寻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及主题转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切入,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色,深度把握"全球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梳理并提出了"全球化"哲学研究视域与研究视角,解读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的科学回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与蒋介石力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王阳明心学、孙中山三民主义、蒋介石力行哲学的比较分析,说明后者与其说是继承孙中山,不如说是继承王阳明.有关孙中山"行易知难"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精义完全一致的论点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在哲学上具有当代性意义的概念,它是在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实证科学的时代氛围中确立的。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物质必须联系于主体、联系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而不是如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说的,是独立于人的一种存在。只有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髓,从而正确把握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的哲学观深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或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他阐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特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势在必行,但应正确解决几个相关理论问题.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这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前提.二是必须准确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兼顾其哲学特征与具体特征,而不可以偏概全.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范畴更新,应坚持学科标准、立场标准、现实标准、通俗标准.四是必须设计出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应符合同构性、原构性、主构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重建中国公共哲学的反思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公共哲学以"立公去私"的伦理论述为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内容,忽视了对于统治者合 法性的道义和制度制约。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哲学,需要在继承传统哲学合理因素、进行规范性论述的同时, 全面阐述诸如权力、权威、国家、主权、法律、正义、平等、权利、财产权、自由、民主、公共利益等最基本的政治和 社会范畴,在此基础上论述公共哲学的基本原则和结论,在理论前提上则提倡多元竞争而不必定于一尊;在方 法论上应以理性主义的逻辑阐明和公开讨论取代非理性思维、盲从权威和单纯意识形态式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不仅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证某些中国哲学的语录,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和概括,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吸取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似的内容,吸取中国哲学中讲得比较充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得较少、甚至没有讲的某些内容,总结和吸取中国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  相似文献   

16.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7.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8.
解读马克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哲学是人类生存(创造历史)以求解放的理性自觉, 因而马克思哲学的规范基础即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存在论分析。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基 础进行了重建;马尔库塞又从存在论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解读,这两种解读最为 切近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含义尚需进一步清理,因为只有对 马克思哲学本身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认真对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哲学界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三者之间的互动.本文首先对现代性作了新的理解,分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与反思现代性,指出它们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建立理性现代性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建立理性现代性中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通过梅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环境,依据对梅林著作的解读以厘清梅林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和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