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具有三重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一是抽象层面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历史形式所共有的"一般劳动",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指挥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三是代表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推进了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资本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暂时性。以历史辩证法清晰地梳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概念的逻辑演进,是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逻辑及其批判性分析,科学地指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二重性”,即资本存在“物质文明面”与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无限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困境;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批判了资本逻辑。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忽略资本要素在特定生产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下的运行规律和历史局限性,只强调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无法科学和全面认识资本的规律和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强调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防止陷入资本逻辑困境,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注重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政党领导、人民主体性、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等出发,内在地规定了新时代资本的发展方向和目的,为新时代资本健康发展、避免传统“资本逻辑”及其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各类资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做出重大贡献提供了新空间、新潜力和新机会。通过全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进程中资本积累模式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的转换,现代都市空间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全新模式。资本主义通过对都市空间生产的操控,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的再生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辩证逻辑关系。现代都市空间生产的规模化开展及其都市组织的不断扩张,推动了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生产的空间组织基础的重塑,使资本运行由生产逻辑向生活逻辑和主体逻辑拓展。由此,都市空间生产及其都市组织推进了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体系的扩张与生成,同时也生产与塑造了迎合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现代消费主体。现代主体的异化也从以工作场所为组织形式的劳动异化蔓延与扩展至以都市组织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异化和生存异化。为此,都市空间生产的变革与都市组织方式的重塑成为解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生产下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体再生产逻辑的空间实践路径。这推动了都市空间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重塑日常生活体系、祛除主体的生存异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主体自由与解放的空间展开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创新驱动是实现"中国梦"的恒久之源。市场经济具有促进创新驱动的内在功能强点,在推动创新驱动中应发挥其决定性的作用。但"好的市场经济"也可能催生投机主义,导致创新动力不足,亦即创新驱动的"市场失灵"。"市场残缺"与"市场失灵"的叠加会大大增加创新利益的不确定性,严重削弱创新动力,继而不断强化投机主义倾向。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取决于教育与研究的不断发展;健全的创新利益保护制度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制度基础;建设"好的市场经济",培育创新主义逻辑意义重大;政府的创新政策对于弥补"市场失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在资本逻辑的内在推动下,形成了财富丰裕膨胀的独特景观,为当代资本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种社会财富因其附载的资本主义社会特质,使其在决定财富制造的资本异化因、指导财富制造的发展理念因和深精入髓的财富教条因等诸多方面均呈现出深刻的悖论,决非人类社会理应追盼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紧紧将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放置在社会利益和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框架内去思考实践,并以此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财富观,真正在哲学向度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着对当代资本主义财富幻象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解放叙事在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推展,两者共同阐释着进步与发展。但加以理论和现实透视,会发现两个层面都包含着自身不可克服的限度。制度层面上的资本统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奴役了人,精神层面上的叙事因其抽象性成为无根之源。这样一来,解放的神话变为了奴役的谋划。马克思认为导致这种悖论的真正原因在于现代性深层逻辑中的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原则的"联姻",而动因则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布控。马克思要求以实践原则取代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现实革命手段推翻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统治,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颠覆,为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深刻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我们深刻了解现代性解放叙事的虚无本性,以及探究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逻辑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阶递进的衍化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是一个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重要时代,自由竞争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在资本逻辑的刺激和推动下,资本主义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开始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阶段呈现出竞争与垄断并存的复杂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又从福特制开始转向后福特制,这是资本逻辑发展的一个历史新形态,呈现出种种新气象,但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并没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支配,资本逻辑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导逻辑,这些新气息不过是资本逻辑在这一特定时期裂变的"碎片"。  相似文献   

8.
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激发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态文明的探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生态危机产生和扩展的重要原因。资本逻辑在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生态逻辑给予解构的同时,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作为"软因素"强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这就进一步深化了生态危机。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生态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经济全球化时代 ,伴随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 ,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这三大趋势从不同角度推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剧了市场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 ,也冲击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为结束物支配人和资本统治劳动的历史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新一轮分析批判。"人民资本主义"论是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代表性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资本民主化"与"管理民主化"。其论者认为由于小额股票的大量发行和股权的分散化,全社会人人持股,人人都是资本家;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已经消除,资本主义实现了质变。本文运用劳动同资本对立的辩证性理论,对"人民资本主义"论进行分析,得出了其实质是资本进一步加强自己统治的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社会化、集中化与垄断化的内在需求。通过对"人民资本主义"论的评析,我们可以得到其对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突出特征是:资本的全球扩张使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国际金融垄断阶段;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跨国资本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并强行规定全世界生产的总方向,决定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性质。资本全球化虽然为缓解旧有矛盾提供了某种契机,但资本超时空限制地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新的基础上日益积累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奥康纳以制度批判为视角,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生态危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资本扩张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在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时必然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并将自身的生态危机向全球扩散。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带来了经济与生态双重危机,资本主义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双重危机的包围,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走向不可持续性的道路。奥康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学批判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反映出它对人的本质的扭曲。在当代,资本全球化的存在使人们仍深受资本的影响,存在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私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也存在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范畴的一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动因是资本增值的内驱力.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市场交易规则的共同性、都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一般规定性.经济全球化的客观事实揭示了资本的一般性质.这种客观力量和客观机制,虽然本身没有固有的意识形态特性却是可以打上阶级烙印、可以带上社会历史特点的客观存在.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资本现象.资本的一般性质与具体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产生了反映具体社会关系性质的资本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只有调动"资本"资源,发挥"资本"优势,才能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5.
乌·贝克把所谓"科技发展的副作用"视为风险和灾难的泉源之说法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科技连同劳动力、货币、自然资源等生产因素都变成了资本家获得"利润"的资本,科技作为知识经济的要素充当了资本赢利的"工具"。风险真正的泉源则是"资本的逻辑"及其展开的方式,即现代性自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理论规定,不仅包含着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信念:现代社会既然负有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历史使命,它也必将随着这种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且体现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态度:只有从社会发展、社会批判与社会革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才能科学地认识现代社会是如何"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生成与发展路径,由此把资本主义的伟大文明性与其历史狭隘性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时代的必然性与作为民族社会形态的局限性区分开来,把人类物化历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客观规律与人类制度历程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缺陷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论证了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规律,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运行机制、上层建筑、资本国际化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我们应积极应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OECD数据库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失业率呈现震荡性上升的趋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科技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就业情况却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形下,反思随着科技进步引发的劳动力替代、失业等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关注科技与劳动的对立并非对科技发展的合理性本身提出质疑,而是对科技资本主义运用的后果进行反思。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关于这一问题有较为丰富的论述,基于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资本影响下科技与劳动的对立开始于科技对劳动的替代,对立的前提是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而对立的结果是失业率震荡性上升以及资本对人的本质的剥夺。机器替代劳动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与劳动资料相异化,工人的劳动是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孤立劳动。因此,解决对立必须要实现劳动与所有权的统一。盲目顺应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只能导致人类被异化的科技所主宰。  相似文献   

19.
奥康纳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范畴,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时代主题,把自然生态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现实解决途径,确立了自身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奥康纳在肯定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协作关系的同时,强调生产劳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作用。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自然等作为生产条件,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第二重矛盾,即资本生产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新社会运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制约作用、国家对资本生产与自然矛盾的协调,以及资本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转型。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其理论视域,还是其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及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都与生态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们应该重视观念转变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深层理解,可以分为两大内容:早期的哲学一经济学思考赋予了资本逻辑的哲学性质,称之为资本逻辑I;“资本论”时期展现出资本逻辑的经济学一哲学内容,称之为资本逻辑Ⅱ,两者统一于异化劳动的哲学性质,;乓本质就是人类实践。资本逻辑反映出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方式,会被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内容所取代,具有历史性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