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立足内涵发展、提升社区品质成为城市更新的热点。课题聚焦工业遗产范畴内的企业单位社区,对过往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和反思邯钢百家村社区更新现状,从场所记忆理论出发对社区内的场所记忆媒介进行系统归类,探讨具有工业遗产特色的单位社区更新思路策略,对于推动工业城市转型、发扬地方特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以一个单位型社区的变迁为个案,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从社区文化、社区参与以及制度性作用这3个要素分析单位制度对社区变迁过程和社区内部整合的影响,反映出在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单位社区的消解以及单位社区走向城市社区的必然趋势。单位社区的转型,对我国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描述这一单位社区的变迁,进而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转变,并从单位、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三个方面出发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单位社区的演变被归因为单位体制变迁的作用结果。而在单位体制的变迁过程中,住房体制改革是促使单位社区演变的一个具体的、直接的动力机制。住房体制改革通过将住房从国家和单位所有转变为居民和职工所有,带来了对产权的确认和择居自由,导致了传统单位社区的杂化,并使其演变成为住房商品化体制下城市空间居住分化格局中的底层聚集区。  相似文献   

4.
宋雪飞 《兰州学刊》2008,(11):109-114
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的发展,单位已经无法承担以往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开始向社区转移,但社区建设必须面对单位制时期留下的许多问题,笔者称之为“后单位现象”。文章通过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试点,在逐一分析“后单位现象”的各种表现(如物理空间上的条块分割、居民心理上的“单位意识”、社区服务不完善等等)和总结社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宜地区发展现状的新型社区民间组织体系是解决“后单位现象”的有效途径,并对新型社区民间组织体系的设计和试点情况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意味着改革开放前以单位这个工作空间为重头戏的社会管理在改革开放后向以社区这个居住空间为根基的社会治理转变.有别于过去以行政指令为整合手段的国家单一管理模式,现代城市社区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主体间互动关系的异质性,且明确社区治理共同体是以对话协商为主要整合手段,以社区党组织作为刚性整合力量以及以社区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为表征的共同体意识作为柔性整合力量.从"重心转移"视角比较发生在不同空间场域里两种社会管理的差异性,对于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推广街区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严峻的"城市病"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诸如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社会分层与冲突、社区空间开放与居民对私密空间的需求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实现从传统的封闭社区向开放街区的转变是未来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向。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保障居民的基本物权和公民权;在政府的引领下,推动多方的参与;通过强化社区组织成员的沟通交流,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以防止社会分层与冲突;平衡社区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之间的关系,应对社区组织内外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  相似文献   

7.
从"单位"到"社区"--困厄还是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位制构成了我国城市社会特有的社会组织整合机制.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原由和现实依据.单位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刚性结构与非制度化行为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上构成了现代化的阻碍.从单位到社区,由单位组织到社区组织的发展,代表了现代化的基本走向,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在社区建设的层面却有可能使社区变成一个新单位.从单位到社区本是现代化的出路,却依然在困厄中徘徊.单位与社区问题的背后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逻辑,单位的社区化改革表明了国家的市民社会走向,尚须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网上枫桥经验"是互联网时代"枫桥经验"的现代化延伸,对促进社区警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该文探讨了"网上枫桥经验"提出的现实缘起,进而从理论维度对"枫桥经验"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检视和理论反思.研究表明,"网上枫桥经验"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有益启示主要在于延伸社区警务治理空间、再造社区警务治理流程、优化社区警务治理模式和完善社区警务治理机制等方面,藉此推动社区警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张宝锋 《晋阳学刊》2006,44(4):42-47
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对Z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发现:实际参与率低、参与人群结构不合理的制度根源在于单位的资源垄断和居委会的行政化。激励居民政治参与的关键举措是彻底解构单位制,使社区真正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的法人主体;以社区为选区,遴选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转变政府职能,发育公共空间,使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分析张园、徐园、愚园、西园等私人花园对公众开放的变化,论证了晚清上海私园开放和公共空间的拓展,是上海都市生活的需要,是上海特殊的社会结构、复杂的社区特点、租界的缝隙效应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它对中西文化的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审视下,论述了社区建设应"以人为本".通过回顾社区建设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状况,就其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并根据社区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可以从制度层面、行动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2.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空间转向”席卷人文和社会科学,也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在空间视阈的观照下,女性文学研究聚焦分析三种空间:城市空间、风景空间和流动空间,不仅揭示性别空间的建构本质,展示空间对性别生产的影响,而且强调“空间实践”的意义,提出空间是多重的、动态的、异质的及情境性的空间,空间的意义可以由行动者在空间中的实践所塑造。女性文学研究一方面从“空间转向”中获得深刻启发,另一方面,女性文学研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回馈、反哺和充实了“空间转向”,实现和见证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农村土地集约化不仅仅体现在居住模式上,其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也带来全新的思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空间分布、等级结构及使用需求等现状;分析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投资、管理、规划和规范等方面提出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保障机制.为完善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助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4.
对“单位社区”和“物业社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居住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运用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分析两类社区居住环境出现差异性的原因,并从结构功能框架的视角,提出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顾慧君 《理论界》2010,(9):186-188
本文试图通过社区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上的不同与差异对于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即以社区空间这一视角考察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聚集过程。本文从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回顾中,从理论上梳理和归纳了社区公共空间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功能"解释与"意义"解释两个基本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意义上加深人们对于空间如何影响社会资本聚集过程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理解,在实际意义上也对于社区设计以及社区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量化研究“村改居”社区治理成效,笔者结合文献资料、访谈和初测,构建“三级”调查指标体系,对六个“村改居”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2725份问卷,通过对2560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指标值域分析,社会指标的因子方差、因子载荷矩阵以及验证性因素的实证分析,呈现了“村改居”社区治理总体发展趋势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管理、休闲娱乐和服务就业社会指标的评价较低,因此,针对性地提出了调动社会资本、创新网格化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单位体制的消解与城市社会复杂性不断增加,社区制取代了街居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然而,仅从社会管理的纵向单维视角理解这一过程,无疑窄化了社区建设浪潮兴起的复杂背景。文章将街居制向单位制变革的具体过程,置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基础秩序变革的长时段中认识,提出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的深层命题在于:如何在后单位社会实现社会空间的根本性转换,以新型社会空间的生产,克服社会原子化的潜在危机,形成城市社会的良善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一种场域与规则的统一体,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这一功能的最小单位。除具有公共空间的一般特性外,还兼具结构松散与潜规则并行、市民和新市民社会整合的初级单位、文化内涵的符号统一等特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居民公共意识不够、空间建设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需要把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成为人性化场所,把它当成一种可回收的资源.一种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党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新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璇 《学术论坛》2005,(3):90-93
随着政经社一体化的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社区取代传统单位在社会整合中起更重要作用,使党保持执政合法性面临诸多挑战。党必须将基层组织生长、活动的主要空间逐渐从单位转向社区,加强社区党建。推进社区自治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党要以实现推进社区自治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双赢为目标,推动社区党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是市域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达成。随着部分收缩型城市遭遇人口流失、产业衰退、社会要素消解的持续挑战,其原本依托单位组织的“后单位”社区治理也随着单位制解体而产生诸多困境。作为社区动员和治理实践的关键因素,“后单位”社区的社会资本由高度凝聚于单位到重新扩散至社区,其内在的变迁逻辑恰与单位制度变革下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机制变迁同步。基于此,当前社区治理创新就需要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内外部的互惠、信任和互动的社区行动提升社会资本。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优化社区软硬件环境等举措协同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