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慧 《兰州学刊》2011,(8):89-94
人际传播是人类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社交网络为依托的各类网络社交游戏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其用户总人数和活跃人数与日攀升。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以目前SNS平台上最为火爆的社交游戏“农场游戏”为例,对网络社交游戏参与者的人际传播进行研究。通过自制问卷对网络社交游戏参与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讨网络社交游戏中人际传播模式的特点,并进一步研究网络社交游戏中的人际传播对参与者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文章还对人际传播方式在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直播行业乱象频生的现实情况,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政府部门与直播平台间的动态演化模型,围绕政府部门对网络直播平台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直播平台潜在收益与违规收益三个关键参数的大小,运用matlab7.0数值仿真工具模拟了4种场景下政府部门与网络直播平台的策略互动过程。研究表明,当关键参数取值位于不同数值区间时,系统分别呈现出3种演化稳定结果与一种周期性的随机状态。加大对网络直播平台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增加合规潜在收益和降低违规收益,有利于引导网络直播平台策略选择向合规演化。  相似文献   

3.
在技术赋能的时代背景下,直播领域蓬勃发展。通过梳理直播前端、直播中端、直播后端的运营机制可知,网络直播平台才是实质意义上的信息生产、加工、输送主体,肩负着直播内容培育者、信息传递者、价值观塑造者三重身份,理应被赋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使命。但在实践过程中直播平台存在对主播资质审核不完善、对直播内容缺乏有力规管,平台直播内容二次传播失范等缺漏。镜鉴互动仪式理论,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直播平台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解决举措应当以构筑互动仪式链条为基本指引,具体围绕完善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直播平台协同治理的外源性规范、设计直播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具体机制的内源性规范、建立“德法”兼备的网络治理惩戒制度等三方面维度展开,以此促进网络直播领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5年以来,网络直播发展迅速,直播平台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法律纠纷开始出现,政府也开始讨论相应监管制度。2017年修订、2018年生效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经营者”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做出了修改。在此情况下,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否适用于因网络直播行为而引发的直播平台之间的法律纠纷的问题值得探讨。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具体表现出发,分析网络直播行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现象,论证《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领域适用的可行性。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直播平台领域的适用仍存在界限不明、监管困难、消费者保护不力等缺陷,进而提出明确相关法律体系界限、扩大法律监管权限和赋予有关主体诉权等相应建议,为网络直播平台市场的法律规制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和社会现象,网络直播在受到网民青睐和资本关注的同时,也存在内容质量不高、违规监管不力等问题,这影响了网络直播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学界对网络直播的关注较少,缺乏对网络直播实践的总结凝练和理论指导.文章运用文献研究、网络调查等方法,对网络直播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平台类型、内容生产模式、盈利模式和规范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直播在其产业链构成、用户特征、平台类型、内容生产和盈利模式等方面有独特规律,在政府引导、社会监督、企业创新、网民追捧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直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行业应运而生,主播与直播平台所产生的纠纷也因为网络主播的法律地位认定出现分歧而无法实现司法上的统一.在调查我国网络直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主播的主要行业特点,借鉴德国劳动法,对我国主播群体进行法律上可以规范的分类,完善以从属性为代表的我国劳动关系理论,为网络主播的法律地位认定和权益保护提供思路,为引导直播行业有序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引流是目前慈善组织网络募捐最主要的途径,更是所有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中运营最成功的模式。社交媒体平台引流离不开平台技术功能的支持。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探究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可供性对公众互联网捐赠意愿产生的影响,深入分析平台技术可供性如何通过激发不同类型的动机从而有效影响公众捐赠意愿。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在提高公众互联网捐赠意愿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其中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同时,不同维度的动机变量在中介作用上存在差异,其中个体内在动机发挥了最大的中介效应。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交媒体平台向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引流机理,对促进互联网慈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松青 《学术论坛》2012,35(10):165-170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在本质上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参与者可以区分为核心人群和边缘人群,他们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组成了虚拟网络、通讯网络和面对面人际网络,以之为平台组织和发动群体性事件,这三种网络表现出复杂网络的特征。为了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干预,需要通过网络测量建立这三种网络的聚类特征,找出群体性事件得以发起和展开的核心人物的关系链,以选择性攻击方法阻断这种关系链,最终实现引导、控制和瓦解群体性事件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跨入互联网社交时代。为维护互联网社交空间的秩序,社交平台通常会对违法、违规或者严重违约的用户账号实施封禁处罚,但实践中封禁依据、封禁理由和封禁程序的不合理会对用户权益和平台秩序造成侵害。因此,规制社交平台封禁账号行为具有必要性。针对因定义不明而实施的针对性封禁、因价值偏见而产生的歧视封禁以及平台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而产生的错误封禁,应完善平台封禁的处罚依据、健全平台封禁的归责理由、实现平台封禁的程序正义,探索社交平台与用户共同治理的新格局,以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交平台中各类主体与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完善平台治理的效能,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的网络社交空间。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出现对现实人际交往关系造成重大影响,但由于网络人际交往无法摆脱人的属性,趋于成熟稳定的网络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向现实逻辑转化.网络人际交往内出现的"自由"、"平等"等特征受到现实"差序格局"和人情逻辑的制约.网络中的隐性人际结构与自我塑形的存在表明,网络中的等级秩序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话语符号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金伟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11-116,142
阶级作为我国历史上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正确认识阶级分析的功能,特别是要正确认识阶级冲突的功能,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放大。目前,迫切需要处理好几种主要的阶层关系,通过调整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和身份关系,重塑中国新型的阶层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2.
权利与对应义务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利关系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关系仅为全部法律关系的一部分,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权利与对应义务实质上为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利与对应义务的绝对值是相等的;权利与对应义务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分离的;法的本位应是社会权利本位,它要求对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应放在同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是调适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基础。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表现出一致性、多元性、复杂性、矛盾性、发展性的特征。应对社会利益关系所表现出的多维特征,必须树立务实、全面、统筹、多元的协调观。同时还要建立多重机制,即广泛的利益认同机制,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适用的诉求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备的矛盾调处机制,以及有效的权利保障机制。通过多重机制的合力,来调适转型期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查阅CNKI和谷歌、百度30年来的资料,关于婆媳关系问题,生物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都有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比如亲代投资理论、养老资源争夺理论、家庭权力争夺理论、中介失衡理论、历史习俗理论、乱伦禁忌理论、角色失调理论、等差之爱理论、恋母情结理论、亲缘关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二次分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婆媳关系问题的假说,各自有理,但都难以完整地解释问题的根源,提出的处理原则和对策也都是常识性的。笔者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近期策略是道德修养、法律调节、心理控制;中期策略是家庭小型化;远期策略是提高全民经济生活水平,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思辨的方法,辨析了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休闲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反之休闲体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等级制和社会网络:社会场域中的权力与交换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撑社会生活的种种力量或结构可以分辨出两类独特且关键的社会实践形式,前者是政治的或行政的等级制(adiministrative hierarchy),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科层制"或"官僚制"(bureaucracy);后者则专指微观水平中行动者的人际关系的建构和维持,又称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在对基本概念作了清理之后,文章的重心将放在对社会网络和等级制两者之间关系实例的阐述上.论证的主要依据是笔者1997年夏天在山东省济南市B镇所作的乡镇行政实地调查资料,并以此来和丹麦人类学家0le Bruun描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成都市某商业街区城市个体户和当地条块管理机构之间关系的民族志,以及美国人类学家杨美惠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的"关系学"的研究作相互的印证和批评,以使我们理解社会关系网络和权力等级制的特征、作用机制和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共同的组织目标下,分别以科尔曼和博特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能够统一于单个组织层面,形成组织的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企业家的社会关系作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主要形态进行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行业为例,构建社会关系的纵向维度、横向维度、时间维度和企业家认知维度来测量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并进一步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功效。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企业家的社会关系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绩效,紧密的社会网络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只有发展多样化的网络关系才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并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过程之间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一生产过程和下一生产过程之间的周期性衔接和持续发展关系。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