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邵将  戴清 《东岳论丛》2022,(9):28-37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批有机涵容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共同绘就出回望红色历史、展现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的荧屏交响曲。首先,新时代这批具有优良艺术品相的党史剧以更为青春化的革命主题聚焦和叙事剪裁突破了以往的创作藩篱,在多维全景视角与纵横交叠的互文体系中完成了对辉煌党史肌理与革命精神内蕴的集中诠释;其次,这些作品努力在轻说教、重情感的原创性叙述中实现革命史对青年观众而言的“保鲜”与“黏合”,体现为一种“史”之史实、“思”之史识、“诗”之诗情相互交叠的新史诗化美学风格;最后,这批优质剧集也积极适应时代融媒环境,力图以新的技术、艺术与传播表现手法为Z世代青年带来高沉浸感、强互动性、广传播力的视听审美体验。当然亦有少部分作品在青年亚文化的潜在影响下呈现出文化价值失度、艺术表达失范等创作偏颇,应予以特别重视与警惕。整体看该类型电视剧在赓续革命文化传统、培育当代青年的革命文化自信方面贡献了强有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的电视荧屏上 ,国产青春偶像剧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 ,本文试图对它与当代青年文化心理的内在联系 ,它自身的文化内涵及它的未来走向作一番分析和厘定。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电视剧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文化表意方式之一。借助符号叙述修辞理论,本文以不同时期军人热播剧为典型文本,探讨军人剧的修辞表意及其演变,揭示其文化存在意涵,一窥其背后隐在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4.
郑大华 《齐鲁学刊》2006,4(2):24-29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反对清末以来一些“革新派”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以西方文化为评价标准,不加分析地把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先进(西方)与落后(中国)的区别,把自秦以来二千年的中国历史都说成是“中古时代”或“封建时代”的历史,否认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自我菲薄,把中国历史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而主张对中国历史文化要有“温情与敬意”;二是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在考察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独特环境的基础上,就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在政治、经济、人生观念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演进过程的四期说;三是对文化复兴之道路的探索,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来接纳或吸取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冯巍 《云梦学刊》2014,(3):149-152
伴随着电视剧批评的发展,批评家需要加强对于媒介伦理的关注.在媒介商业化背景下坚守创新并实现对人的关怀,是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电视剧应该引领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电视剧批评也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6.
<正> 这似乎是时代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新文学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地表深层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即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发掘与艺术整理。当我们面对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青春主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时,正是着眼于这一主题所显示出的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精神特征:青春之人格、青春之民族,这是文学的创造,也是我们的一种崇高而优美的追求。青春主题不仅始终贯注于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新文学迷人的风度之一,而且,由于这一主题所辐射的新文学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方式,比较充分地展示出它的风姿。主题也是一种绵延于文学河流中的文学创作意旨,它的历时性特征使我们在研究青春主题、青春文化观念时,不能不看重“青春”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由于“主题”的这种历时性特征以及作家的主观性特征,它又不能不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积淀与艺术体现。青春主题的形成,不仅来自文学的内部,而且也来自社会的变迁,时代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具象化,通过作家内化为一种情感、意识,并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传达出来。青春主题的历时性,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充分的动态模式。中国现代文化心理辐射下的文学创作,对青春人格的倡导,对民族青年化的探索,造成了文学“主题”形成的基本的文化条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的符号三元动力机制角度观察,当下中国电视剧剧情人物正呈现大规模异项翻转局面,即:文化三元的中项向异项偏移,电视剧剧情人物正、异项地位置换。本文尝试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以军人剧、家庭剧以及历史剧三大最具典范意义的中国电视剧类为分析样本,力图揭示中国电视剧人物的标出性历史翻转样态,并一探其背后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文章最后阐释了中国当代电视剧崇高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变迁与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郁方 《学术研究》2005,(7):13-19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与现代化的发展共同演进,并由此形成现代社会相对稳定的三级社会阶层构架,这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现象。中产阶层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担当着形成社会消费动力与消费文化的主流角色。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中产群体正在中国社会浮现。同时,在市场化的取向中,消费社会的特征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把握当代中国的演进及基于经济、社会分层、文化的综合考虑,从百年历史跨度考察中国中产阶层以及他们的消费文化特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中的道德形象不仅标志着现实社会的道德状态与价值评判,而且也意味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的当下重建.由于历史语境的变换,社会文化经历了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型,电视剧"保存经典"的制作透露出编导对大众文化认知的滞后.现代文化工业产品不以古典艺术为参照,而对现存文化资源的选择性运用,目的在于吁请大众积极参与意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青年教育工作,他的青年观与青年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中.笔者阐述和分析了邓小平的青年现与青年教育思想的内涵,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李贺出身皇族,少年成名,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他对历史上的明主充满景仰,对得遇的英雄贤臣十分敬慕,他期待自己能够得到重用,鼓舞自己不在逆境中消沉,要奋发向上,等待时机。然而现实无情地剥夺了他这充满豪情的少年情怀,他没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是在绝望里郁郁而终。他的这些情感表现在诗歌里,成为李贺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传递的角度,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而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由于青年在后喻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社会作用的日益突出,青年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作用、发挥的影响愈来愈大。同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也将面临着超越与异化两种境况:一方面由于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它能够超越传统、破旧迎新,具有“反哺”社会的功能,因而成为了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青年文化往往表现出“离经叛道”、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从一战后德国的现实、纳粹的教育体制和德国青年的心理三方面来对当时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痴迷于与他们利益相悖的法西斯主义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经历了从崇拜圣贤英雄到教育救国、从探索真理到社会革命的转变过程;他性格倔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渴望变革,不断挑战自我,重视主观意志作用;他承认个人价值,追求个性解放,但又讲求实际,强调身体力行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优雅》2003,(9)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以来的华语电影版图中,青春片所形成的银幕影响无法令人忽视,同时这批影片也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类型电影特征.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春片背后的叙事动力并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文化动力,而是中国“80后”群体的现实焦虑与文化诉求.这不仅意味着近年来的青春片需要一个剥离出“青春电影”后独立的观察视角,而且意味着这一文化景观内的青春片恰恰是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而只能向内繁衍却不可向外复制.随着2016年以来青春片的式微以及具有“青春终结”符号意义的文本出现,这种青春片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也显得更为确凿.  相似文献   

20.
列宁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坚持和发展,是紧密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青年理想观、青年学习观、青年人才观和青年组织观,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列宁青年观不仅引导和激励了无数杰出青年在俄国革命和建设中顽强拼搏、建立不朽功勋,而且对于今天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仍具有引领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