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赞理论是影像本体论和自律论的有机统一,然而,中国学者仅接受了其影像本体论,而过滤、改写了他的自律论。中国学者一方面过滤了巴赞自律论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又用现实主义审美认识论改写了其活动照相、心理学和艺术史等自律论前提。这一创造性转化确立了中国电影研究中影像的主导地位、恢复了现实主义细节真实的一面并凸显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周月亮 《河北学刊》2002,22(4):72-75
现象学原理与电影创作的原理是“同构”的 ,二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电影一直在寻找根本的哲学理念 ,现象学也需要通俗方式深入大众。本文仅就现象学对电影之“再造”功能、意义给予问题 ,及现象学对电影学从经验状态方法上走向理论状态的启示 ,提出尝试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论《三峡好人》对电影艺术现实主义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电影史上经历了多次现实主义的思潮,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从艺术创作应该以创造的主体性去超越现实的客观性这一观点出发,首先以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例,对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做了廓清和论证,分析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并指出现实主义的特征,接着对影片《三峡好人》的现实主义特色做了具体的阐释和解读,最后对《三峡好人》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影像进行了揭示和剖析,指出其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是影片现实主义表达方式的延续,从而对《三峡好人》做出宏观的评价和微观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北大“中国文学史”,通过两条道路的斗争,阐明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文学现象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总脱不开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在于这种规律,是否可以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来概括。“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来看,它是先进的、正确的,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本质;同样,积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也是先进的、正确的,它也可以真实的反映现实的本质。因此单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概括文学史上的一切现象,这就太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5.
<正>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现象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研究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研究现象学的一个突破口.笔者曾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内容、它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及其在理论思维方面的得失作过分析.本文试图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再作深入的分析,以期促进对现象学的研究.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是以意向性结构为基础的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其中涉及到“悬置”和“还原”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悬置”一词的英文原文是epoche,意指中止、存疑、审察等活动.也有人将其译为“悬搁”、“搁置”.现象学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悬挂起来,不置可否.“还原”一词的英文原文是Reduction,意指回归,溯源,缩小范围等.在此,有两个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悬置”和“还原”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孰先孰后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在现象学中起着相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悬置”与“还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在现象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从广义上说,胡塞尔的确是把“悬置”称为“还原”.比如,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胡塞尔写道:“先验悬置这?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理论和“写本质”论有的论者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写本质”的要求。“写本质”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人们在艺术创作上还停留在摹写现实的认识阶段时,正是“写本质”思想、理论的初级阶段。而“写本质”要求的发展“新阶段”则是以恩格斯提出“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7.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相似文献   

9.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l.从“理论联系实际”谈起。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而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重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按照一种长期通行的看法,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一种“矢”与“的”即“箭”和“靶子”的关系。理论面对现实,就是用理论之“矢”去射现实之“的”。理论有明确的现实对象,就是“有的放矢”;理论之“矢”射中了现实之“的”,就既发挥了理论的作用,又解  相似文献   

11.
任艳 《理论界》2013,(12):153-155
新世纪以来,电影真正迈入了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同传统的“摄影影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使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一度陷入了技术上的困局,造成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分裂和扭曲。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也表现出了从困境中突围的发展趋势,有了将技术手段融入叙事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势头:在努力逼近现实的同时,而又不断追求对现实的某种超越;在视听表征方面尽量保持与生活实态的同形同构,而在内容寓意上则寻求大于声画具象本身。那种不仅止满足于对现实外部世界的客观纪录和忠实再现,而把镜头焦点距向内心精神世界,将抽象性的意念、主观化的情绪寓于具体物象,蕴于声画外壳,经由暗示启发、想象唤起而构筑特定意象的倾向,便是这种电影现代意识的一种体现。此种艺术揭示效应,似乎现实主义的写实原则不能涵盖其全部,而与其说这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延伸,毋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好莱坞电影美学的文化霸权是导致世界各国电影持续衰退的原因。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要想走出困境,一个至为重要、关键的策略就在于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探讨了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内涵,其与好莱坞电影美学的分野,为什么要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如何借鉴好莱坞电影美学的经验,以及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接受诸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叙述的地位 在评论界为新写实定名之前,曾试图运用了多个概念:新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最后才确定为新写实主义。对英文“realism”的多个译法,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但在新写实这里,对“写实”的确立,似乎已经脱离了文学史的范畴,即它不一定只是像“现实主义”一样表明一种方法和态度,重要的是把“写”与“实’作为两个并列的对象加以考察,这表明一方面它依然不愿割断现实真实的历史梦想,另一方面它又力图确立文本与形式的意义。 在以往讨论“怎样写”这一问题时,实际上多半停留在用什么观点去统率“写作”这一行动的层面上,而技巧只作为一种修养被看重。但随着“先锋”文学的冲击,人们似乎意识到技巧具有了自身的意义,当形式主义和结  相似文献   

16.
在独立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运动情况下,维特根斯坦曾经在1929年初重返剑桥大学之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那么,他对于“现象学”的界定是什么? 他的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并如何形成的? 这种思想在其哲学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相关思想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自从斯皮格尔伯格在1968 年发现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以来,国际学术界已经提供了不少诠释维氏这一思想的方案。本文将对这些海外学者业已取得的成果作一番梳理,以彰显研究维氏“现象学”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这一研究自身的客观难度,并为中国哲学界介入该话题的讨论提供基本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8.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竹内好的鲁迅论从根本上来说是现象学式的。他从"无"的根源出发将鲁迅定义为自觉的文学者。在他那里,这个所谓的"无"对鲁迅的文学及其整个文学性的存在本身来说始终具有一种根源性意义;而这实际上意味着,只是在对各种形而上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实施了一种现象学式的悬搁之后,或者说是在抛弃了这些东西之后,鲁迅文学才真正获得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悬搁或抛弃同时也意味着对自身当下现实的整体性承担。在竹内好看来,鲁迅就是在这种抛弃与承担中形成了关乎其自身之存在的文学者气质,并在种种现实性论争中使他那生成于"无"之本源中的文学,获得了其真正的具体现实性存在。同时贯穿在其整个鲁迅研究中的,是竹内好对文学本身之存在本质的一种具有存在论深度的现象学思考:只有当其在一种存在论-现象学的意义上是由存在本身来规定并由此而与之有一种内在的本质关联的时候,文学本身才是可能的。这一点在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中始终具有一种主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艺术方法或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创作上的“思想与方法。”这一概念不但包括具体的“创作法则”,也包括法则所依据的“思想原则。”文学艺术事物上所谓“方法”不同于一般物质科学上的技术与方法,不能没有思想原则。文学艺术,其具体的创作法则不提到“思想原则”上,是看不出什么意义来的。而艺术方法,不能没有意义。现实主义,尤其如此。现实主义其意义与原则性之强,已到了这样的程度:它一方面是艺术方法,一方面已逼近了一种艺术思想或美学观点的高度。因此,可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